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材》2010,(4)
目的:研究细柱五加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细柱五加茎中分离鉴定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为:(2S,3S,4R,8E)-2-[(2′R)-2′-羟基-十五碳酰胺基]-二十七碳-1,3,4-三羟基-8-烯(1a)、(2S,3S,4R,8E)-2-[(2′R)-2′-羟基-十八碳酰胺基]-二十四碳-1,3,4-三羟基-8-烯(1b)、(2S,3S,4R,8E)-2-[(2′R)-2′-羟基-二十一碳酰胺基]-二十一碳-1,3,4-三羟基-8-烯(1c)、(2S,3S,4R,8E)-2-[(2′R)-2′-羟基-二十二碳酰胺基]-二十碳-1,3,4-三羟基-8-烯(1d)、(2S,3S,4R,8E)-2-[(2′R)-2′-羟基-二十三碳酰胺基]-十九碳-1,3,4-三羟基-8-烯(1e)、(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碳酰胺基]-十八碳-1,3,4-三羟基-8-烯(1f)、1-O-β-D-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十五碳酰胺基]-十九碳-1,3,4-三羟基-8-烯(2)、16-α-羟-19-贝壳杉烷酸(3)、16αH,17-isovaleryloxy-ent-kauran-19-oic acid(4)、松柏苷(5)、紫丁香苷(6)、刺五加苷D(7)、豆甾醇(8)、β-谷甾醇(9)、β-胡萝卜苷(10)、正二十五烷酸(11)。结论:化合物1a~f、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4、5、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头花蓼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平  曹芳  杨秀伟 《中草药》2013,44(1):24-30
目的 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头花蓼地上部分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1-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1)、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植醇(3)、β-谷甾醇(4)、山柰酚(5)、原儿茶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酸(7)、没食子酸乙酯(8)、5,7-二羟基色原酮(9)、3-甲氧基槲皮素(10)、没食子酸(11)、N-反式咖啡酰酪氨酸(12)、β-胡萝卜苷(13)、槲皮苷(14)、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6)、2”-O-没食子酰基槲皮苷(17)、槲皮素(18)、2”-O-没食子酰基陆地棉苷(19)、杨梅苷(20)、短叶苏木酚酸乙酯(21)、短叶苏木酚(22)、槲皮素-3-O-(6″-O-反式阿魏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23)、酒渣碱(24)、鞣花酸(25).结论 化合物1~3、7、12、21~2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可疑翼手参中4个脑苷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娟  易杨华 《中草药》2006,37(7):979-982
目的研究可疑翼手参体内的活性成分。方法对乙醇提取物的极性较小部分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特性和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脑苷脂类化合物:1-O-β-D-吡喃葡萄糖-(2S,3R,4E,8E)-2-正二十二烷酰氨基-13-甲基-4,8-十六烷二烯-1,3-二醇(Ⅰ)、1-O-β-D-吡喃葡萄糖-(2S,3R,4E,8E)-2-[(2R)-2-羟基-二十二烷酰氨基]-13-甲基-4,8-十六烷二烯-1,3-二醇(Ⅱ)、1-O-β-D-吡喃葡萄糖-(2S,3R,4E,8E)-2-[(2R)-2-羟基-二十三烷酰氨基]-13-甲基-4,8-十六烷二烯-1,3-二醇(Ⅲ)、1-O-β-D-吡喃葡萄糖-(2S,3R,4E,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3-甲基-4,8-十六烷-二烯-1,3-二醇(Ⅳ)。结论4个脑苷脂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此种海参体内分得。  相似文献   

4.
白术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白术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噻唑蓝(MTT)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白术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乙酰氧基-6E,12E-二烯-8,10-二炔-3-醇(1),3-乙酰氧基-6E,12E-二烯-8,10-二炔-1-醇(2),6E,12E-十四碳二烯-8,10-二炔-1,3-二醇乙酸酯(3),12-异戊烯酰氧基-14-乙酰氧-2E,8Z,10E-三烯-4,6-二炔-1醇(4),12-异戊烯酰氧基-14-乙酰氧-2E,8E,10E-三烯-4,6-二炔-1醇(5),白术内酯I(6),白术内酯Ⅱ(7),白术内酯Ⅲ(8),双白术内酯(9),杜松脑(10),蒲公英萜醇乙酸酯(11),3β-乙酰氧基-12-齐墩果烯-11酮(12),7-羟基香豆素(13),二十八烷酸(14),十七烷酸(15),7-ɑ-羟基-β-谷甾醇(16)。结论:化合物1,2,16为首次从白术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15为首次从苍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对宫颈癌He La细胞系具有较好抑制作用,IC50为15.6μmol·L~(-1)。  相似文献   

5.
程忠泉  杨丹  马青云  义祥辉  胡江苗  周俊  赵友兴 《中草药》2012,43(10):1916-1919
目的 研究羊角天麻Dobinea delavay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corymbolol (1)、β-corymbolol (2)、1β,6β-二羟基-桉叶烷-4(14)-烯(3)、麦角甾醇(4)、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E,8E)-2-(2R-羟基-十六酰氨)-十八烷二烯-1,3-二醇(5)、1,2,3-(2E-十一烯酸)-甘油三酯(6)、二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7)、1-棕榈酸甘油酯(8)、1,1’-软脂酸乙二醇酯(9)、正三十四烷酸(10)、β-谷甾醇(11)、胡萝卜苷(12).结论 以上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石蒜科植物花朱顶红中非生物碱类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ODS柱色谱分离纯化,经理化常数、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5个葡糖鞘脂类成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S,3R,4E,8Z)-2-[(2R-2-羟基十六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2S,3R,4E,8E)-2-[(2R-2-羟基十六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2S,3R,4E,8Z)-2-[(2R-2-羟基十八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2S,3R,4E,8E)-2-[(2R-2-羟基十八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2S,3R,4E,8Z)-2-[(2R-2-羟基二十酰)氨基]-4,8-十八二烯-1,3-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苷()。结论它们均为首次从花朱顶红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川楝皮乙酯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小孔树脂(MCI)柱色谱、ODS反相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川楝皮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川楝皮乙酯层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1)、meliastatin 3(2)、toosendanone A(3)、24-甲基-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4)、(2S,3S, 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三醇(5)、(+)-儿茶素(6)。结论: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楝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石效健  朱建华  杨丽  于荣敏 《中草药》2011,42(5):870-873
目的研究转基因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冠瘿组织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等色谱技术对西洋参冠瘿组织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西洋参冠瘿组织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核苷(1)、α-D-呋喃果糖甲苷(2)、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棕榈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3,脑苷脂)、豆甾醇(4)、奎酸(5)、奎酸乙酯(6)、十三碳-6-烯(7)、二十四烷醇(8)、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9)、十六酸甲酯(10)。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转基因西洋参冠瘿组织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杨大松  李资磊  杨永平  李晓莉 《中草药》2015,46(9):1265-1268
目的对青藏大戟Euphorbia altotibet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青藏大戟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青藏大戟素E(1)、脯氨酸(2)、corchoionoside C(3)、icariside B,(4)、1-O-(9Z,12Z,15Z-十八烷三烯酰基)-2-O-十六烷酰基-3-O-α-(6-磺基吡喃奎诺糖基)甘油酯(5)、(2S)-2,3-O-双十八烷-9Z,12Z,15Z-三烯酰基甘油酯-6'-0-(α-D-吡喃半乳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西松烷型二萜,命名为青藏大戟素E;化合物2、5和6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榕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榕须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凝胶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榕须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获得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1个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和3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2S,3S,4R)-2-[(2'R).2'-羟基-二十五碳酰胺]-十七碳-1,3,4.三醇[(2S,3S,4R)-2-[(2'R)-2'-bydroxypentracosanoylamino]-heptadecane-1,3,4.triol,1],12,20(30)-乌苏二烯-3α-醇[12,20(30)-ursa-dien-3α-ol,2]、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3)、α-香树醇乙酸酯(α-amyfin acetate,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6)、二十六烷酸(hexacosanoic acid,7)和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榕树酰胺A;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无叶假木贼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林  王洪庆  巩婷  陈若芸 《中草药》2011,42(5):837-840
目的研究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薄层制备、葡聚糖凝胶以及制备型HPLC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IR和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顺式咖啡酰二十烷醇酯(1)、反式咖啡酰二十烷醇酯(2)、反式咖啡酰十三烷醇酯(3)、反式咖啡酰十六烷醇酯(4)、反式咖啡酰十八烷醇酯(5)、反式咖啡酰二十二烷醇酯(6)、反式咖啡酰二十四烷醇酯(7)、反式阿魏酰二十烷醇酯(8)、反式阿魏酰二十二烷醇酯(9)、反式阿魏酰二十四烷醇酯(10)、4-羟基苯乙酮(11)、正十三碳酸(12)、正十四碳酸(13)、胡萝卜苷(14)、β-谷甾醇(1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2~13为首次从假木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研究水烛香蒲花粉镇痛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活性成分追踪并结合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方法研究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果:从活性部位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zarzissine(Ⅰ)、胆碱(Ⅱ)、嘧啶-2,4-(1H,3H)二酮(Ⅲ)、6-甲基-嘧啶-2,4-(1H,3H)二酮(Ⅳ)、1-O-(β-D-葡萄糖基)-(2S,3S,4R,8Z)-2-[(2R)-2'-羟二十三酰胺基]-8-十九烯-3,4-二醇(Ⅴ)、1-O-(β-D-葡萄糖基)-(2S,3R,4E,8Z)-2-[(2'R)-2'-羟基十九烷醇氨基]-4,3-二烯十九烷-3-二醇(Ⅵ)和胡萝卜苷(Ⅶ)。结论: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2010,(11)
目的:研究大接骨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分析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接骨丹的树皮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羟基-3-乙基苯酞(2)、3β-甲氧基-豆甾-7-烯(3)、谷甾烷(4)、(E)-对甲基苯丙烯醛(5)、豆甾-7-烯-3-醇(6)、邻,对-二甲氧基苯甲酸(7)、β-胡萝卜苷(8)、熊果酸(9)、正十八烷酸(10)、二十二烷酸(11)、软脂酸(12)。结论: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丛枝蓼Polygonum posumbu的化学成分。方法丛枝蓼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六烷醇(1)、正十四烷酸(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没食子酸(5)、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8)、o-phthalic acid bis-(2-ethyl decyl)-ester(9)、肌醇(10)、蔗糖(11)、丁二酸(12)、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13)、α-D-葡萄糖(14)。结论化合物1、2、9、10、14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彭博  黄卫华  赵静  刘华钢 《中药材》2012,(8):1251-1254
目的:研究山绿茶叶片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质谱和NMR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山绿茶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酸(1)、3β,19α-二羟基齐敦果-12-烯-24,28-二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2)、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3)、2-咖啡酰氧甲基-3-羟基-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4)、芦丁(5)、北美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2E)-2-甲基-2-丁烯-1,4-二醇-4-O-β-D-(6″-O-咖啡酰基)-吡喃葡萄糖苷(9)、1-O-咖啡酰基-(2E)-2-甲基-2-丁烯-1,4-二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4、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杨秀伟  韩美华  钟国跃  张明 《中草药》2008,39(4):485-490
目的 研究半夏Pinellia ternata鲜块茎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方法鉴定结构.采用MTT法,体外观察化合物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抑制作用.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阿屯醇(Ⅰ)、β-谷甾醇(Ⅱ)、α-棕榈精(Ⅲ)、胡萝卜苷(Ⅳ)、异半夏苷(1-O-β-D-吡喃葡糖基-(2S,3R,4E,11Z)-2-[(2R-羟基十六碳烯酰基)氨基]-4,11-十八碳二烯-1,3-二醇,Ⅴ)、胡萝卜苷-6'-O-二十烷酸酯(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二十烷酸酯,Ⅵ)、尿嘧啶(Ⅶ)和蔗糖(Ⅷ).环阿屯醇和异半夏苷在10 μmol/L对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α的抑制率分别为54.7%和47.5%.结论 异半夏苷为新化合物,半夏抗炎作用可能与环阿屯醇和异半夏苷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二蕊荷莲豆中的两个化合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二蕊荷莲豆Drymariadiand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柱色谱和PR-18进行反复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个化合物:6-羧甲基-5,7,4′-三羟基黄酮()和4[E],8[E]-N-[2′-D-羟基-十六烷酰基]-1-O-D-吡喃葡萄糖基-4,8-二烯-十八鞘氨醇(大豆脑苷,)。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禹白附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禹白附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亚油酸(1),亚油酸乙酯(2),亚麻酸乙酯(3),5-羟甲基糠醛(4),1-十三烷醇(5),1-十五烷醇(6),1-十六烷醇(7),3-羟基-豆甾-5烯-7-酮(8),β-谷甾醇(9)和谷甾醇-3-氧-6-亚油酰基-β-D-葡萄糖吡喃糖苷(10)。结论化合物3,5~8和10为首次从禹白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张嫩玲  胡江苗  刘玉清  周俊  赵友兴 《中草药》2010,41(7):1075-1078
目的研究毛叶合欢Albizia molli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RP C-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合欢中分得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白桦酸(1)、桉脂素(2)、麦角甾醇过氧化物(3)、金合欢酸内酯(4)、桦木醇(5)、表儿茶素(6)、(-)-表阿夫儿茶精(7)、β-香树酯醇(8)、ergosta-7,22-dien-3β-O-β-glycopyranoside(9)、3-吲哚甲酸(10)、1-O-十八烷酸甘油酯(11)、正二十七烷醇(12)、1-O-β-D-葡萄糖苷-(2S,3R,4E,8E)-2-N-(2′-羟基-二十一碳酰基)-十八碳鞘氨醇-4,8-二烯(1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牛蒡子Fructus arctii花序苞片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薄层色谱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牛蒡子花序苞片正己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1)、isofouquierol(2)、(22E)-5α,8-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3β-hydroxy-21,22-epoxyursa-20(30)-en(4)、3β,21β-二醇-20(30)-烯-蒲公英甾烷(5)、齐墩果酸(6)、牛蒡苷元(7)、carthamogenin(8)、咖啡酸(9)、4(14)-桉烯-8α,11-二醇(10)、monogynol A(11)、羽扇豆醇(12)。结论化合物2、3、5、6、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