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有“后天之本”之称。故脾胃虚弱是构成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如《医林绳墨》说:“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近年来,随着诸多医家对脾本质研究的深入,认识到脾与免疫功能、消化功能、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相关,证明了脾胃学说在临床上的重要性。现将本人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儿科常见病的一些临…  相似文献   

2.
论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见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临床病理证候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证了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脾胃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其理论源于《内经》,辨证法于仲景,集大成者则系东垣。董建华院士对脾胃学说潜心研究,师古而不泥古,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脾胃"通降论",既是对脾胃通降相关论述的继承总结,也是对传统脾胃学说的重要补充和深化,在中医学术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且完善的体系,理是法、方、药之纲,理明法自立,方遵法组成。临床,重在理法方药功底深厚及其系统一致,在明理之  相似文献   

4.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与大肠相表里"观点出自于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文如下:"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肺合大肠",即"肺与大肠相表里".这种关系,不仅通过经脉的络属得以体现,同时在生理、病理上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而且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证实,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5.
调治脾胃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金元时期李东垣积50余年临床实践和切身体验著《脾胃论》一书,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内容,认为人身以脾胃为要,力主“病从脾胃所生”和“养生当实元气”,创立了许多治疗和预防脾胃疾病的理论、方法和经验,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价值,现总结如下。l适寒温,顺应四时李氏认为外感时邪是伤害脾胃的原因之一.指出外感六淫致病,主要是由于脾胃亏乏,元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是脾胃病的外在原因。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和木、火、上、金、水五运错综的变化会伤人脏腑,故“人之…  相似文献   

6.
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六淫者,暑湿燥风热寒,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内;其如饮食饥饱,呼叫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症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这是陈言“三因论”的主要论述。问世以下,历代因陈,多是以褒。建国来几番中医院校的中医理论教材中,亦多溢类之词,而且往往与《内经》、《金匮》相提并论。如《中医历代名家学说》说:“陈氏博览医籍,搜集众长,尤善于由博返约,他将《内经》、《金匮》之旨,前贤明哲之论,悉心深究,从而务研受病之源,阐发“三因学说”。《中医基础理论》(1984年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说:“宋代陈无择又引申《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意,提出了“三因学说”。 然而,揭开“三因论”的字里行间,细细斟酌其文字陈述,不难感到其文字逻辑混乱,表达概念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7.
<正>脾胃学说起源于先秦,在先秦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金元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在脾胃学说上皆有建树,脾胃学说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脾胃为本1.1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脾胃论》中提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1]。""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脾胃对元气有滋养的作用,人体元气充盛,则诸病无所生。脾胃元气论是东  相似文献   

8.
专题首语     
<正>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晶,而脾胃学说则是其中的瑰宝。脾胃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为脾胃学说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东汉至两宋时期对理、法、方、药的进一步发展,至金元时期李东垣系统地提出了脾胃学说,并在《脾胃论》等著作中进行了系统论述,明清时期缪希雍、叶天士等医家又对脾阴、胃阴学说进行了补充。建国后,中医脾胃病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体系、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领域均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已故董建华院士诞辰100周年。董建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先生行医60余年,学贯寒温两门,是著名的温病学家、脾胃病专家。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其理论源于《内经》,辨证法于仲景,集大成者则系李杲。其  相似文献   

10.
涂福音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福音教授,幼承家父涂乾照名老中医之家学,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脾胃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并擅长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逐渐形成了固护脾胃、调理升降、平衡阴阳、通达气滞湿热血瘀、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师从涂福音教授,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土汤是仲景用来治疗先便后血,血在粪后,血色紫暗的远血证之有效方剂。原方由黄土、甘草、生地、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共7味药组成。黄土即伏龙肝,为方中主要药品,据《日华本草》载“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附子能除脏腑陈寒,三阴厥逆,据《医学启源》载,“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附子配白术,温阳健脾,可治疗脾胃阳虚引起一些病证。阿胶据《纲目》载:“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配以生地可以滋阴养血。  相似文献   

12.
耳鼻咽喉疾病从脾胃论治──干祖望学术思想介绍山西省中医研究所(030012)任一军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赵白玉干祖望是江苏省名老中医,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从医60余载,尤擅长诊治耳鼻咽喉疾病。其将脾胃学说与耳鼻咽喉病的诊治紧密结合,在理论上有创...  相似文献   

13.
邓铁涛教授 ,学说渊博 ,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 ,对中医脾胃学说尤多精辟见解。肝硬变治疗乃当今医学界难题之一 ,邓老以脾胃学说理论为指导论治本病 ,疗效显著。现根据笔者随师笔记之点滴体会 ,将邓老治疗本病的一些经验简述如下。1 治肝先治脾 ,自创软肝煎肝病治脾之法 ,先见于《难经》:“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其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亦有“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精辟论述。于是后世遂有“脾为后天之本”说。尤其以金元医学大家李东垣 ,论病最为注重脾胃 ,创“…  相似文献   

14.
以中医脾胃学说为指导 ,对西医慢性乙型肝炎(乙肝 )辨证 ,我们得出该病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的结论 ,与中医脏象论的肝胆无关。但目前很多论文和学术会议制定的该病分型标准 ,作者在多处提到的肝与胆 ,有时在概念上是西医解剖学的定位 ,有时又是中医脏象论。可见中西医基本概念的混淆是导致辨证分型错误的原因之一。关于慢性乙肝的临床诊断标准 ,1 995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是金标准 ,这个标准是根据 1 994年墨西哥世界肝病学会学术大会《关于慢性肝炎诊断、分级和分期的建议》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 ,摘录如下。1 金标准对慢性肝炎各…  相似文献   

15.
1《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医学专业学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发掘祖国医学有关脾胃学说的精华,介绍有关脾胃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方法,报  相似文献   

16.
吴寿善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国中医肝病专科医疗中心主任、湖北中医学院脏象肝病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寿善教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和科研工作 30余年 ,对治疗慢性乙性肝炎具有独到的见解 ,现介绍如下。1 重脾胃 ,调升降吴教授十分推崇《金匮要略》中对肝病治疗原则的论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认为 :乙型肝炎虽起病于邪毒郁结 ,肝失疏泄 ,而脏腑相关 ,久病必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病体的恢复 ;脾居中州 ,是运…  相似文献   

17.
脾胃之功在于运,运者动力也!脾胃升降运动所产生的动力是一个中医胃肠动力的生理概念。脾气升发,使水谷精气得以上归于肺,输布全身,协调五脏六腑功能,以保持蓬勃生机,这个吸收输送过程的启始动力是脾气;胃气下降,使水谷入口下行经食道、胃、小肠,由小肠转化分清泌浊后继续下行,直至糟粕排出,协调脏腑九窍相通,以保持浊阴出窍,这个通降下行过程的启始动力是胃气。对此论探讨剖析,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脾胃学说的实质内涵,为临床治病用药以升提脾气,降通胃气、增强胃肠动力为主有指导意义。现举2例以佐证。例1,男,56岁。…  相似文献   

18.
鉴古观今论奇恒之腑甘肃省清水县中医院(741400)任爱民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内在的脏器,分为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在《内经》成书前,对脏腑的概念及划分存有争议,《素问·五藏别论》云“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学肠胃系统疾病多与中医辨证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而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情绪障碍性疾患和伴发情绪障碍的躯体疾患已经在临床受到关注.《内经》中运用阴阳五行将情感进行了系统划分,建立了情感与五脏之间关系学说.脾为中央土,旁溉他脏,思由脾所主,是多种情志活动的基础,脾胃功能失调与情绪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临床较为常见的几种肠胃系统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伴不良情绪即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中涉及肝郁气滞的肠胃疾病,将近几年国内针灸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调理脾胃的方法源远流长,早在<内经>时代已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气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如<内经·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金元时代李东垣称为是"补土派",李东垣于内伤热中证提出了两大治法--甘温除热法和升阳散火法,自李东垣之后,脾胃学说日臻完善,现就调理脾胃法治疗肿瘤研究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