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跟骨骨折的损伤机制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部分跟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主要为高能量损伤所致。跟骨解剖结构复杂,有4个关节面,跟骨后部包括距下关节面和载距突的中关节面。跟骨前部包括距下关节小的前关节面和跟骰关节鞍状关节面。跟骨的前后部分由跗骨窦和跗骨管分开。治疗以恢复跟骨的高度、宽度、轴向长度、Bo。hle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锁定钢板固定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 选取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26岁,体质量为70 kg.基于志愿者双足的三维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3.0、Geomagic 10.0等软件建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从距骨予以700N轴向应力,分析跟骨骨折块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应力峰值,以及跟骨和内固定的最大应力点、最大位移区域.结果 跟骨侧应力集中于距下关节内侧面(15.224 MPa)、近距下关节处骨块-螺钉界面(13.083 MPa)、近足跟处骨块-螺钉界面(9.786 MPa)、近跟骰关节面骨块-螺钉界面(7.632MPa)4个区域;钢板螺钉最大应力值为260.1MPa,位于后侧骨块与中前侧骨块的骨折线处.骨折块中发生位移较大的部位为载距突、后侧骨块与中间骨块接触部、中间骨块与前侧骨块接触部,分别为0.403、0.320、0.319 mm.钢板螺钉最大位移为上排螺钉远端,其中最大位移为固定载距突的螺钉远端,大小为0.390 mm.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存在较高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建议采用一期外固定二期关节融合治疗;可对现有钢板进行改良以达到提高手术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李平  张挥武  张宇  徐善强  张文举  王勇 《中国骨伤》2019,32(11):1038-1043
目的 :观察采用4种手术方式行距下关节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采用4种手术方式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25例(26足),年龄23~70(36.7±5.8)岁,病程3~35(9.5±5.1)个月,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2例(2足),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6例(7足),跟骨"V"形截骨距下关节融合术6例(6足),跟骨体斜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11例(11足)。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跟骨B觟hler角、Gissane角、跟距高度,术后12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1例(21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4 (20.1±3.7)个月,4例(5足)失访。术后2例手术切口裂开,1例骨折不愈合,其余病例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前与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5.3±2.4)°vs (11.2±4.6)°,t=7.24,P0.05],跟骨B觟hler角[(5.4±2.7)°vs (25.5±5.3)°,t=11.2,P0.05],Gissane角[(89.4±9.6)°vs (122.0±5.2)°,t=8.13,P0.05],跟距高度[(28.5±5.1) mm vs (47.1±3.7) mm,t=6.4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VAS评分1.6±0.7,较术前5.2±1.0明显改善(t=5.12,P0.05);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86.2±5.2,较术前52.4±6.4明显提高(t=6.41,P0.05);其中优14足,良4足,可2足,差1足。结论: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跟骨"V"形截骨距下关节融合术、跟骨体斜行截骨联合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均为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缓解疼痛、纠正跟骨畸形、改善足部功能等优点,严格掌握各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跟骰关节面的形态特征,为跟骨前部内固定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笔者自2013-01—2015-06解剖40只成年人足踝部标本,分为男、女2组(男22只,女18只)。每只标本来源于不同个体,不分左右侧别。以跟骨长轴作为解剖测量基线,解剖观察跟骰关节面形状,测量跟骰关节面水平横径和最大横径,测量并计算后斜角。分析测量指标与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之间关系。结果测量结果显示,男性组跟骰关节面的水平横径为(25.03±1.37)mm,最大横径为(31.24±2.13)mm,女性组水平横径为(23.51±2.11)mm,最大横径为(27.39±1.87)mm。2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8,P=0.009;t=6.003,P0.001)。男性组和女性组的后斜角分别为(23.03±1.71)°和(20.69±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9,P=0.001)。结论跟骰关节面是一个不规则的倾斜关节面。自跟骨前部外侧向内侧置钉,关节面的后斜角决定进钉方向,水平横径和最大横径决定进钉长度。按照研究结论和方法置入合适长度螺钉,能避免螺钉误置入跟骰关节,也可以避免由于螺钉过长而损伤跟骨内侧的肌腱、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31例跟骨骨折患者。记录跟骨高度、宽度、长度、Bhler角、Gissane角。采用足功能Maryland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切口边缘皮肤坏死。33足跟骨长度、宽度均恢复满意。术后6个月Bhler角、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疗效:优24足,良8足,可1足,优良率为96. 97%。结论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距下关节面与跟骰关节暴露充分等优点,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跗骨窦切口可塑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20-01诊治的34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从外踝尖稍下1 cm至跟骰关节平面作一直切口长约5 cm,切口方向几乎与足底平行)复位骨折,于跟骨外侧骨膜下剥离后置入接骨板,采用模版定位法经皮置入导向器后钻孔并置入螺钉固定。结果 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4(12~3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例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抗生素并加强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腓肠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经过4个月物理治疗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麻木症状消失。随访期间1例出现距下关节退行性改变。术后12个月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优26例,良5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较术前改善,B?hler角为(28.74±2.58)°,Gissane角为(118.69±4.13)°,跟骨高度为(38.58±1.87)mm,跟骨宽度为(30.12±1.54)mm。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可塑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切口并发症少,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是需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出一个适用于临床的估计跟骨长度恢复程度的方法。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骨科足踝门诊拍摄了骨质发育成熟的足踝部非负重侧位X线片共178足,其中左侧81足,右侧97足;女60例,男83例;年龄14~73岁,平均(40.9±15.3)岁。跟骨、骰骨及周围跗骨均无骨折,不伴大骨节病、类风湿等全身性疾病。侧位X线上测量跟骰关节面高度;并经跟骰关节面高度的中点做垂线,垂线与跟骨后侧边缘处的交点至跟骰关节面中点的长度为跟骨长度,定义测量到的高度与长度的比值为跟骰比。然后用跟骰比估算的跟骨长度,来对比实际跟骨长度,评价此种评估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测量出的平均跟骨长度为(80.0±7.6) mm,平均跟骰关节面高度为(26.5±2.9) mm,计算出的跟骰比为(3.0±0.2)。用跟骰比乘以跟骰关节面高度计算出跟骨长度,估算出的跟骨长度平均值与测量出的实际跟骨长度的差异在3 mm之内。结论 跟骰比值是一种新的评判跟骨骨折复位后其长度恢复程度的较为可靠的方法。在临床中对于程度较重的粉碎性跟骨骨折、伴有骨质缺损的开放性跟骨骨折、双侧跟骨骨折等治疗时,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跟骨载距突本身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学关系来设计内固定的最佳位置和角度. 方法①测量正常跟骨的以下指标: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最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厚度,②观察跟骨内部结构,⑧研究载距突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学,④观察跟骨中部螺钉模拟内固定及测量相关角度,⑤随访观察27例经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效果. 结果载距突的前倾角、跟骨后关节面前部的前倾角、跟骨中部最大宽度、载距突基底部最大及最小厚度分别是50°±5°、69°±5°、(41.75±1.76)mm、(12.14±1.60)mm、(4.81±1.07)mm;载距突中关节面下方的骨小梁结构致密,并且与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致密骨小梁相连续;载距突与走行于其内侧的肌腱血管关系密切;在冠状面上测量自后关节面到载距突的三个进针点打入克氏针的最佳进针方向分别是:最低点向上25°±5°、最高点向下3°±3°、中点向上13°±3°;根据以上测量值进行手术,无患者出现复位或内固定失败的情况,疗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良率为88.9%. 结论载距突是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中部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载距突基底部的最小径选择螺钉的直径,根据载距突与后关节面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采用跗骨窦小切口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13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共13足),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26~65岁,平均45岁。均为高处坠落伤。比较手术前后B觟hler角(B角)、Gissane角(G角)以及跟骨长、宽、高的复位情况,术后参照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提出AOFAS后踝和足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5个月,无一例发生切口并发症。B觟hler角由术前的(18.82±5.11)°提高至术后的(26.63±4.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P=0.000);Gissane角由术前的(111.07±15.36)°提高至术后的(124.56±8.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P=0.011);跟骨的长、宽、高度术前分别为(69.82±5.95),(42.07±3.68),(41.20±3.90)mm,术后(72.61±5.46),(39.10±4.02),(44.03±3.3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OFAS总分为88.2±5.9,其中优8例,良4例,可1例。结论:跗骨窦小切口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创伤小,有效重建距下关节面,但应避免选择外侧壁严重粉碎,长、宽、高度及内外翻明显改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背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渐成趋势,通过跗骨窦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值得探讨。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跗骨窦入路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5例跟骨骨折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23~58岁,平均(45.4±6.9)岁;左侧23例,右侧12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A型17例,ⅡB型18例。测量记录患者术前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观察关节面的恢复情况。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足部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5±1.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8±1.5)周。无切口并发症发生。B?hler角术前平均15.2°±2.6°,术后平均30.7°±3.2°;Gissane角术前平均95.9°±4.0°,术后平均125.2°±11.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24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跗骨窦入路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组织剥离少,可以很好地恢复跟距关节面平整,跟骨的宽度、B?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戴锋  俞鹏飞  姜宏 《中国骨伤》2017,30(12):1080-1083
目的 :探讨跗骨窦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跗骨窦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22例,均为单足,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20~65(41.73±12.46)岁。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的变化,术后12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8~36(27.05±4.92)个月;患者骨折均正常愈合,愈合时间(10.73±1.24)周。B?hler角由术前的(11.36±5.92)°恢复到术后的(33.36±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issane角术前(99.23±8.61)°与术后(114.64±6.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跟骨宽度由术前(46.59±1.40)mm恢复至术后3个月的(42.15±0.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2个月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95.05±6.86,优16例,良5例,差1例。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及骨髓炎发生。结论:跗骨窦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跟距后关节面暴露充分、易于取出、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跗骨窦小切口术中需仔细操作辨认,保护腓肠神经、肌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9-02诊治的45例单侧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于跗骨窦作长4~5 cm横形切口(外踝尖下方一横指与第4跖骨基底连线)充分显露跟距、跟骰关节面,于跟骨结节外侧垂直置入2枚克氏针撬拨复位塌陷跟距关节面恢复跟骨高度,将1枚直径4 mm克氏针横穿跟骨结节下方临时固定,确认跟骨高度、宽度、B?hler角、Gissane角基本恢复正常后于骨膜下剥离跟骨外侧壁,置入跗骨窦钢板,经皮置入螺钉固定。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12~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3.41±0.49)个月。1例出现切口表皮坏死,换药后切口正常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5例出现距下关节炎,其中3例疼痛症状及功能受限较为明显,均采取非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优30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3.3%。结论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属于微创手术,可有限切开进行骨折复位,小切口置入解剖钢板并经皮置入螺钉内固定,对软组织干扰小,不影响跟骨皮瓣血供,可有效避开神经、肌腱及血管区域,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钢板联合空心螺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跗骨窦切口钢板联合空心螺钉治疗23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24足),比较手术前后B9hler角、Gissane角,并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未发生切口并发症。末次随访跟骨高度、宽度及长度均较术前改善;B9hler角由术前16.05°±3.53°提高至术后28.24°±3.94°(P0.05);Gissane角由术前112.58°±7.85°提高至术后124.58°±9.68°(P0.05)。术后6个月按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5例,良4例,可3例,差1例。结论跗骨窦切口钢板联合空心螺钉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有效重建距下关节结构,改善患者术后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距下关节镜联合后侧小切口与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距下关节镜联合后侧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正骨医院足踝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8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患者男43例,女42例;年龄32~58岁,平均46.0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距下关节镜联合后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关节镜组,40例)和经跗骨窦切口治疗(跗骨窦组,4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关节镜组和跗骨窦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6±2.4)周和(8.9±1.8)周,末次随访时的AOFOS的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2.5±5.6)分和(85.1±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手术时间[(43.6±5.4)min]少于跗骨窦组[(56.5±6.4)min],关节镜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2.5%(1/40)低于跗骨窦组15.6%(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距下关节镜联合后侧小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作为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10采用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经微创切口直视撬拨、横向加压钳夹复位塌陷的跟骨距下后关节面,用骨刀撬拨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及跟骨轴线,采用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跟骨骨折复位满意,跟骨长度矫正(6.2±1.2)mm,跟骨宽度矫正(5.5±1.7)mm,跟骨高度矫正(12.3±2.6)mm,Bohler角矫正(22.4±4.7)°,Gissane角矫正(25.4±8.6)°。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0(3~12)个月。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无切口并发症、腓肠神经损伤发生。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延迟愈合与畸形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3.1(2.5~4.0)个月。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91.1~98.3分,平均95.5分。结论小切口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创伤小,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术中复位和固定的体会。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15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男12例,女3例;年龄20~60岁,平均35.62岁。左侧6例,右侧9例。采用切开复位,牵引,克氏针临时固定,载距突螺钉固定,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结果 15例患者Bhler角和Gissane角平均分别由术前的(7.30±14.40)°、(130.90±15.30)°,恢复至术后的(29.80±11.20)°、(120.50±11.20)°,术后1年平均分别为(28.20±10.30)°、(122.60±11.10)°。结论通过跟骨牵引恢复跟骨力线,解脱内侧柱的嵌插,而内侧柱的复位和固定为下一步跟骨关节面的复位提供了基础和解剖标志。通过外侧壁解剖钢板对跟骨坚强骨质的固定,维持对跟骨良好复位,载距突螺钉进一步加强了固定的稳定性,从而为术后功能恢复奠定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跟骨骨折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之一 ,占全身骨折的1%~ 2 % ,占跗骨骨折的 6 0 % ,致残率高达 30 % [1] 。近年来 ,对跟骨骨折的诊疗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综述如下 :1 跟骨骨折的机制1.1 剪切力产生骨折的机理偏心性负荷自距骨传导到跟骨向后劈开距下关节面 ,向前劈开跟骰关节面产生一种常见骨折线。如受伤时足处于外翻位 ,骨折线易偏向外侧 ,可产生非关节内劈裂 ;反之 ,骨折线则偏向中央部或内侧[2~ 5] ,偶然也可产生 2条经过后距下关节面的骨折线 ,这可能是连续撞击的结果[5] 。由于强壮的距跟骨间韧带很少被撕裂 ,前内侧骨块 (一部分后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时使用自制骨科导向复位钳辅助载距突螺钉手术技术的初步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8月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1例(43足)。所有手术均采用跗骨窦与跟骨后外侧联合切口,术中使用自制骨科导向复位钳辅助置入跟骨载距突螺钉。[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和皮缘坏死及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89.09±5.37)分,术后CT扫描显示2枚载距突螺钉部分螺纹自距下关节中关节面穿出;1例自载距突前侧穿出,准确率为93.02%(40/43)。与术前相比,术后CT间隙显著减少,而贝氏角和盖氏角显著增加(P0.05)。[结论]骨科导向复位钳能辅助术者准确完成载距突螺钉置钉,并可减少冠状面骨折间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47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5~68岁,平均46岁。跟骨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7足,Ⅲ型20足,Ⅳ型10足。伤后至入院时间1~12 h,平均6.02 h。应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测量手术前后跟骨Bhler角和Gissane角;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透视2~4次,平均2.85次。共植入47枚螺钉,其中1枚穿过载距突前下,l枚进入载距突前方,余45枚均准确通过后关节面下方骨块,精确率达95.7%。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3例发生腓肠神经损伤,2例皮缘切口坏死及感染。患者跟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2.72周。末次随访时患者Bhler角和Gissane角分别为(29.40±4.65)°和(130.84±5.08)°,与术前的(6.48±3.67)°和(99.30±5.8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38,P=0.00;t=—28.32,P=0.00)。末次随访时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为65~98分,平均90.66分;其中优41足,良3足,可3足,优良率93.6%。结论采用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能明显提高螺钉固定载距突的准确性,减少术中透视对人体伤害。  相似文献   

20.
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单纯载距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载距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3月采用内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3例跟骨单纯载距突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4例;年龄17~41岁,平均26.3岁;右侧14例,左侧9例。伴随损伤:合并距骨骨折4例,跖骨骨折4例,骰骨骨折3例。其中17例载距突骨块移位 >1 mm,6例骨折线累及中距下关节面。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足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跟骨载距突骨折均固定可靠,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0周,平均8.5周。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6个月,平均20.5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80~100分,其中优2例,良13例,优良率为100%(15/15)。3例患者恢复行走时有轻微一过性疼痛症状出现,经热敷等理疗后症状消失;无一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骨不连、长屈肌腱腱鞘炎、跗管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超过1 mm或骨折线累及中距下关节面的单纯跟骨载距突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