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方案对48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934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93例)、西药治疗组(341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4、8、12、24、48周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计算分析影响HBV ACLF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4、8、12、24、48周病死率分别为11.6%、17.9%、20.6%、24.5%、27.0%,显著低于西药治疗组的19.1%、25.5%、27.3%、31.4%、32.0%(P0.05);经校正混杂因素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4、8、12、24、48周时死亡风险分别是西药组的0.57、0.63、0.72、0.65、0.73倍(P0.05);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血小板计数是影响HBV ACLF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能降低HBV-ACLF人群的4~48周病死率;与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改善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2.
慢加急性肝衰竭以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尤其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患者,病死率极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笔者所在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方面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凝练总结出“解毒凉血重通腑,健脾化湿顾中焦”学术观点,同时结合救治病例对糖皮质激素、利福昔明等应用体会也进行分享,希望借此能对这类患者的救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颗粒口服,疗程为8周,随访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浆氨、HBV DNA以及整体疗效情况并作比较。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氨、HBV DNA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而对照组为53.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8周随访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解毒化瘀颗粒对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有肯定的疗效。结论: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优于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9月到2013年3月住院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患者73例,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与中晚期、AFP正常组与升高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病死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肝衰竭病死率低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低于中晚期,AFP升高组的病死率低于 AFP正常组,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短期抗病毒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活的3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治疗6个月后17例肝功能由Child-Pugh C级恢复至 A级,8例肝功能由 Child-Pugh C级恢复至B级,5例仍为肝功能Child-Pugh C级。结论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肝衰竭的疗效优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早期患者优于中晚期患者,抗病毒治疗可改善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5.
林格 《内科》2014,(5):558-559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非抗病毒疗法,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肝功能、血清HBeAg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存活42例,观察组存活48例,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HBV DNA拷贝量、MELD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的推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及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强的松。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好转治愈率,同时检测生化指标、PTA及血清HBV DNA载量,以12周为观察终点。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12周比较,血清ALT、TBIL、TC及PTA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12周后,所有生存病例HBV DNA均转阴(<500 copies/ml);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82.5%(33/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22/36),(P<0.05),治疗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效果好且可使HBV DNA转阴。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诱因及转归分析28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诱因及其转归.方法:回顾289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HBV活动及变异为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诱因(占50.52%),感染(非病毒性)、消化道出血、药物、腹泻、酒精、HEV分别占:24.57%、4.50%、4.15%、3.46%、2.42%、2.42%.289例患者中(年龄40-70岁之间的达80.28%)226例接受了人工肝治疗,总好转率为45.33%,死亡率为44.98%.结论:HBV活动及变异居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所有诱因之首.乙型肝炎基础上的HEV、HBV活动及变异免、自身疫性肝病诱发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高于肝癌诱发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率.  相似文献   

8.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7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替比夫定组28例,使用替比夫定600 mg/d;恩替卡韦组29例,使用恩替卡韦0.5 mg/d。观察指标为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HBV DNA,分别于治疗后2、4、6、8、12周取值,因为生存率的问题,肝功能、PT只取2、4、6周进行对比。结果替比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病死率分别为21.43%、4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BV DNA阴转率及时限上相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PT、胆碱酯酶、TBil、血清白蛋白(Alb)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改善,但在治疗后第2、4、6周相同时间点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比夫定组改善较恩替卡韦组改善提前。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近期疗效。方法 6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被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HBV DNA水平、MELD分值变化及病死率。结果在治疗后12周,治疗组总胆红素和HBV DNA分别为89.7±42.5μmol/L和3.16±2.04log10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45.6±64.2μmol/L和6.28±3.95log10copies/mL,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白蛋白分别为48.5±15.6%和34.8±4.8g/L,显著高于对照组(40.5±12.4%和30.2±4.1g/L,P<0.05或P<0.01);治疗组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分别为17.6±3.5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2.4±4.1和52.9%,P<0.05或P<0.01),两组晚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例HBeAg阴转,1例HBeAg血清学转换,对照组HBVM无变化。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功能,降低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尽早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调节治疗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静注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案,2组患者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4周后检测总胆红素、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并于治疗4w后进行疗效判断。[结果]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总胆红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患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联合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联合大黄乌梅合剂高位保留灌肠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除西医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大黄乌梅合剂高位保留灌肠(4周)和中药辨证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肝功能、凝血功能、NH3以及治疗期和随访期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52%,对照组为40%,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ALT、TBil、PT、P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8周后ALT、TBil、Alb、PT、P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访48周HBV DNA阴转、病毒耐药复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联合灌肠疗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良好,远期HBV DNA病毒阴转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肝脏》2020,(7)
目的 研究不同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94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肝衰竭分期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设为无肝衰竭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治疗前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血清钠浓度MELD整合模型(MELD-Na)、终末期肝病模型及血钠比值(MESO)、iMELD模型评分系统(iMELD)、序贯器官肝衰竭评估模型(SOFA)评估,对比不同肝衰竭分期及无肝衰竭患者五项评分差异,另外通过ROC曲线分析五项评分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价值。结果 五项评分对比中,晚期组中期组早期组无肝衰竭组,差异显著(P0.05)。经ROC分析,五项评分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0.976、0.960、0.902、0.903,且MELD、MELD-Na、iMELD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敏感度(0.989、0.947、0.968)MESO、SOFA(0.670、0.809)。结论 经ROC证实MELD、MELD-Na、iMELD、MESO、SOFA评分能为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60例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治愈好转组和无效病死组,并对其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60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愈好转组109例,好转率为41.92%,无效病死组151例,总死亡率为58.08%;年龄和性别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诱因依次为HBV活动及变异(51.53%)、非病毒性感染(23.08%)、消化道出血(11.10%)和其他(14.29%);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中凝血酶原活动度、低钠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型肝炎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过程复杂,其预后与诱因、并发症以及反映病情程度的生化指标等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弄清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程度肝病急性发作的极期及缓解期HBV DNA载量的变化及其差别。方法观察并比较62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和48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病急性发作极期和缓解期的MELD评分和HBV DNA载量。结果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极期和缓解期的MELD评分及HBV DNA载量均存在差别。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缓解期HBV DNA载量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结论无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还是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随着肝病急性发作极期至缓解期MELD评分的减少,HBV DNA载量发生自发性下降,而且,慢加急性肝衰竭下降水平大于慢性乙型肝炎重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451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总结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观察治疗第4周和第8周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化指标、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的影响。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降低总胆红素(TBil)及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方面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生存率提高(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更好地消退患者黄疸、改善PTA,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大约有2 8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每年由于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和终末期肝硬化导致死亡的患者约50万,慢加急性肝衰竭成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针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包括使用核苷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内的内科综合治疗或加上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以及干细胞治疗,仅能使有足够肝再生潜能的患者奏效.  相似文献   

17.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短期急剧恶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且病死率高的临床综合症候群,是重症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早期、准确、快速判断临床预后,及时干预疾病进展对改善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发现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炎性相关预后标志物进行了归纳,旨在完善现有预后指标,为临床医生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胃肠道激素的角度探讨犀角散加味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内科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犀角散加味。用药2周观察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统计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结果]犀角散加味治疗HBV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能够升高血清P物质(SP)及胃动素(MTL)水平,下调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肝衰竭发生率。[结论]犀角散加味可调整肝衰竭前期患者体内胃肠激素水平,阻断肝衰竭前期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对HBV所致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化及近期预后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4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恩替卡韦0.5mg/日,分别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12周、24周)的生化、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指标及治疗第4周、12周、24周的HBV DNA定量的变化。同时应用MELD评分公式进行评价。结果治疗8、12、24周后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治疗4周、8周、12周、24周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24周的血清白蛋白(ALB)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24周的MELD评分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00,P〈0.01)。第4周、12周、24周的HBVDNA定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改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化指标,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及其对于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以"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入组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7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IL-6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及其对于4周、48周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IL-6与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MELD评分呈正相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