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TNM分期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为判断恶性肿瘤患者预后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信息。2007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第7版肺癌TNM分期发布至今,已有近10年时间。早在第7版TNM分期成形之时,IASLC即着手开始前瞻性收集用于第8版TNM分期的病例数据,因此,第8版的TNM分期是第一次基于前瞻性数据库构建的  相似文献   

2.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的分子分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美国,肺癌已经成为引起人们死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在各类肿瘤中也名列第5,并且还呈上升的趋势。肺癌正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肿瘤。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胸外科手术技术日趋成熟,各种先进的辅助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涌现,从而使肺癌的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基因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检测 30例 NSCL C患者 (实验组 ,N0 , a~ b期 )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阴性的 138枚纵隔淋巴结中 MU C1基因 m RNA的表达 ,并用 30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作阴性对照 (阴性对照组 ) ,用 30枚经病理证实有转移的 NSCL C纵隔淋巴结作阳性对照 (阳性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随访 ,用χ2 检验比较 MUC1基因 m RNA阳性者和阴性者的预后差别。 结果 阴性对照组 30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均无 MUC1基因 m RNA表达 (特异性为 10 0 % ) ,阳性对照组 30枚经病理证实有转移癌的肺癌纵隔淋巴结中 2 6枚检测到 MUC1基因 m RNA的表达 (敏感性为 87% )。实验组 9例患者的 11枚淋巴结中检测到 MU C1基因 m RNA表达 (检出率 8.0 % ) ,患者的分期上调为 a期。实验组中 MUC1基因 m RNA阳性患者预后不良 ,随访 2年有 4例复发、转移或死亡 ;MUC1基因 m RNA阴性者仅 1例转移 (P<0 .0 5 )。 结论 应用 RT- 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 MU C1基因 m RNA的表达可以诊断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分期可分为无创性影像学分期和有创性外科学分期。无创性分期技术对纵隔淋巴结术前分期效能较差。其中计算机断层成像(CT)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图像已作为常规检查,磁共振成像(MRI)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目前并未得到普遍应用,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作为最准确的无创分期检查仍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有创性分期技术对纵隔淋巴结分期安全有效。其中纵隔镜术目前作为纵隔淋巴结分期诊断的金标准,超声内镜针吸活检术及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亦在临床有效应用。ⅢA期肺癌诱导治疗后的纵隔淋巴结再分期较为困难,首选有创性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将25例肺癌患者术中获取的淋巴结标本进行石蜡包埋,然后连续切片,6~10张不等,切片厚为5μm。选择第1和倒数第2张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剩余切片用于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所选抗体为鼠抗人细胞角蛋白19单克隆抗体。结果 195枚淋巴结接受了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9例患者共30枚淋巴结中发现有显性转移,无一例患者的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135枚苏木精伊红染色阴性的淋巴结又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有31枚淋巴结病理切片中显现出了癌微转移。16例常规病理PN0期患者中,5例患者肺门淋巴结出现了微转移;另9例常规病理PN1期患者中,4例出现了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00,P=0.0193)。结论 普通苏木精伊红染色能准确地检测出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的显性转移灶,而不易发现隐匿性微转移灶。免疫组化染色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并可对部分Ⅰ、Ⅱ期患者重新进行TNN分期。  相似文献   

6.
1985年2月至1996年5月,我们共为食管良、恶性疾病病人施行结肠代食管术20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206例中男131例,女75例;年龄34~78岁。包括食管癌195例,食管肉瘤2例,食管气管瘘9例。全部应用横结肠代食管,一期行病变食管切除结肠代食管术189例;分期手术7例;肿瘤旷置结肠代食管术10例。结肠段经胸骨后途径上提者151例,经食管床者46例,经胸骨前皮下9例。结果 术后并发心律失常46例,急性呼吸衰竭、颈部吻合口瘘各7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颈部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7.
胃癌TNM分期(国际癌肿联盟,UICC)第4版是根据转移淋巴结的所在解剖位置来分级的,这一点与日本胃癌研究协会(JRSGC)的分期相同,比较淋巴结转移范围的评估是困难的,因为两组分期法中淋巴结组的解剖边界是不同的。第5版TMN分期是计算淋巴结受侵数来评估淋巴结转移级别的,作者试以1489例胃癌病人来比较TNM和JRSGC的评估结果。资料收集自日本Osaka医学院普外和胃肠外科于1978~1996年的胃癌切除病例,淋巴结转移范围按JRSGC系统第l~4站分为no~4,按TMN分成pNo、pN(~6个淋巴结受侵)、pN。(7~15个淋巴结受侵)、pN…  相似文献   

8.
准确的TNM分期是肺癌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于2009年颁布的第七版分期。随着肺癌治疗模式的发展、新的诊断技术以及治疗手段的涌现,肺癌的疗效及其预后也有了明显改善,旧的分期标准亟待更新。2015年9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公布了新修订的肺癌TNM分期系统,并计划于2017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新分期标准采纳了来自16个国家的35个数据库,包含了自1999年至2010年间新发病的94 708例肺癌病例。该文就IASLC近期发布的第八版肺癌TNM分期进行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Beclin 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共204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手术标本,其中男116例、女88例,平均年龄(55.3±11.2)岁。根据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将患者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N0组),有肺叶间和叶内淋巴结转移,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N1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组(N2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标本Beclin 1水平,统计分析患者肿瘤组织及淋巴结标本Beclin 1水平差异。结果 204例肺癌患者中,鳞癌36例、腺癌168例。N0组、N1组、N2组三组患者肿瘤组织中Beclin 1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肺门及肺内淋巴结Beclin 1(N1 Beclin 1)水平对比,N1组和N2组较N0组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纵隔淋巴结Beclin 1(N2 beclin 1)水平对比,N2组较N0组及N1组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1组N1Beclin 1水平低于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2组N1 Beclin 1水平略低于N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clin 1水平可成为判断肺部肿瘤良恶性的一个参考指标,淋巴结Beclin 1水平可作为协助判断肺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肺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检测肺内第12、第13组淋巴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6月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标准肺癌根治手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44~73(61.1±15.4)岁;鳞癌20例,腺癌17例,肉瘤样癌1例;所有患者术前未进行放、化疗。对术后标本内的肺内淋巴结进行取材并标记所有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测。结果共取得淋巴结652枚,平均每例17.2枚。转移淋巴结共78枚,转移度为12.0%。24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3.2%。其中N_1 22例,N_1+N_2 10例,跳跃性N_2 2例。38例患者中共检出第12、13组淋巴结转移者12例,转移率为31.6%。共清扫第12、第13组淋巴结95枚,14枚转移,转移率为14.7%。常规病理检测无纵隔及肺内淋巴结转移患者18例中检出单纯第12、第13组淋巴结转移者4例,检出率为22.2%(4/18),N_1淋巴结漏诊率为33.3%(4/1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肺内第12、第13组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χ~2=6.453,P=0.011),与病理类型(χ~2=0.118,P=0.732)、肿瘤大小(χ~2=0.930,P=0.759)及肿瘤分型(χ~2=1.648,P=0.199)无关。结论肺内淋巴结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尤其分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常规进行病理检测,以提高肺癌分期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T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在我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7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9例、女92例,平均年龄(62.73±0.58)岁。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N0组、N1组和N2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体重指数(P=0.043)、术前淋巴结肿大(P0.001)、肿瘤直径(P0.001)在不同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体重指数(OR=1.131,95%CI 1.001~1.277,P=0.048)和淋巴结肿大(OR=3.498,95%CI 1.666~7.342,P=0.001)是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直径是N1淋巴结转移(OR=1.538,95%CI 1.067~2.218,P=0.021)和N2淋巴结转移(OR=1.814,95%CI 1.196~2.752,P=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重指数较大或术前影像学发现淋巴结肿大的T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N2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而肿瘤直径较大的患者发生N1及N2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均较大。  相似文献   

12.
引言:TNM分类法从1950年被国际抗癌组织提出后作为估计癌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个分类法能运用于机体的所有肿瘤.在支气管肺癌分类中,基本上根据临床放射学而进行的.TNM分类描写如下:"a"T它是对原发性肿瘤的重要估价:是根据放射学的检查和内腔镜的检查而定的,一般情况下没有困难,分T_1、T_2、T_3.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其隆突下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1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60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加系统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8例,女220例;平均年龄62.3(45~78)岁。肿瘤位于左肺上叶122例、左肺下叶119例、右肺上叶158例、右肺中叶40例和右肺下叶169例;隆突下淋巴结转移118例(19.4%)。病理类型:鳞癌244例,腺癌285例,其它癌79例。分析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与肺部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不同肿瘤部位间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右肺下叶肺癌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比率[45.8%(54/118)]最高;腺癌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比率[55.9%(66/118)]最高,其次为鳞癌(P=0.034)。随着肿瘤T分期的发展,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加大,并且左右肺中下叶癌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大于肺上叶癌患者。结论肿瘤位于左肺或右肺上叶、临床T分期为cT1以内的鳞癌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2月对181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分别施行全胸腔镜(全胸腔镜组,n=77)及传统开胸(传统开胸组,n=104)肺癌根治术,比较2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转移的阳性淋巴结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胸管引流量及术后带胸引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全胸腔镜组手术时间(13I.0±25.6)min,与传统开胸组(129.2±26.8)min比较无显著差异(t=0.455,P=0.649),术中出血量(140.8±110.6)ml与传统开胸组(148.1±96.8)ml比较无显著差异(t=-0.472,P=0.638),术后带胸引管时间(8.4±3.1)d与传统开胸组(8.2±2.3)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498,P=0.619),术后住院时间(9.8±3.7)d与传统开胸组(10.6±2.1)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841,P=0.067),清扫淋巴结(20.1±7.7)枚与传统开胸组(18.9±5.6)枚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214,P=0.226)。全胸腔镜组术后第1天胸液量(260.9±111.9)ml,显著少于传统开胸组(322.8±103.6)ml(t=3.841,P=0.000)。术后近期复发率全胸腔镜组5.2%(4/77)与传统开胸组5.8%(6/104)无统计学差异(∥=0.000,P=1.000)。全胸腔镜组转移率6.5%(5/77)与传统开胸组8.6%(9/104)无统计学差异(x。=0.289,P=0.591)。结论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治疗周围型肺癌 安全、有效、可行,术后胸液量少,在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方面能达到常规开胸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周围型小肺癌的TNM分期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恶性肺小结节的重视,并探讨小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99例行肺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及所有淋巴结均获得病理证实,然后进行TNM分期,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肿瘤T分期、淋巴结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病理T分期:T1a期71例(71.72%),T2a期28例(28.28%).22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2.22%),其中N1 12例(12.12%)、N2 10例(10.10%).TNM分期:Ia期58例(58.59%),Ib期18例(18.18%),≥Ⅱa期者23例(23.23%).共清扫胸内淋巴结1226枚,平均每例12.38枚,126枚淋巴结存在癌转移(10.28%).T2a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T1a期(P<0.05).淋巴结直径0.5~1.0cm的转移率高于直径<0.5cm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小肺癌并不完全是早期肺癌,约1/4患者为≥Ⅱ期的中、晚期肺癌.对小肺癌患者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术非常必要,不能以术中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而排除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检测肺内第13、14组淋巴结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及肺内淋巴结清扫术的234例原发性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9例、女75例,年龄36~89(61.35±8.57)岁。对术后N1期淋巴结标本肺门(第10组)、叶间(第11组)、肺叶(第12组)及肺段(第13、14组)分站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4例患者共清扫第10~14组淋巴结3 019枚,平均每例患者12.9枚。其中263枚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阳性率为8.71%(263/3 019)。99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2.31%(99/234),其中N1期淋巴结转移40例,N1+N2期淋巴结转移48例,跳跃性N2期淋巴结转移11例。234例患者中共检出第13、14组淋巴结转移者16例,转移率为6.84%(16/234)。共清扫第13、14组淋巴结886枚,86枚转移,转移率为9.71%(86/886)。术前胸部CT扫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56.32%;CT扫描淋巴结阴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34.01%。结论临床上检测NSCLC第13组、14组淋巴结与非肿瘤所在叶支气管旁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十分必要,有利于获取术后准确的TNM分期,对于指导术后治疗意义重大。术前胸部CT的结果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全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08年10月31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在全胸腔镜(VATS组,n=14)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组,n=17)下行肺癌根治术,比较2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转移的阳性淋巴结数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VATS组手术时间(193±92)min与VAMT组(188±101)min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143,P=0.887),VATS组术中出血量(592±123)ml与VAMT组(648±120)m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297,P=0.211),VAMT组每例清扫淋巴结数(14.6±7.5)枚与VATS组(15.2±4.5)枚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t=0.262,P=0.795),术后1年内复发或转移率VATS组(3/14,21.4%)与VAMT组(2/15,13.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651)。结论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不辅加胸部小切口,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可完成标准的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廓清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跳跃性N2)的特点及转移方式,为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121例(广州军区总医院1996-1999年101例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1999-2000年20例)经系统性淋巴结廓清后病理证实为N2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跳跃性N2与非跳跃性N2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跳跃性N2 23例(19.0%,其中腺癌18例(78.3%)。跳跃性N2患者中平均每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为1.1组,明显低于非跳跃性N2的3.1组。肺上叶肿瘤跳跃性N2多位于第4或第5组淋巴结,肺下叶肿瘤跳跃性N2多位于第7和第8组淋巴结。结论:跳跃性N2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特亚群。在行肺上叶癌根治术时,应常规清扫第4和第5组淋巴结;在行肺下叶癌根治术时,应常规清扫第7和第8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伴巨块型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7例病理和影像学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伴巨块型淋巴结转移(CT扫描图上淋巴结短径>2cm,长径>5cm)行肺叶或全肺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巨块型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分为左上纵隔组、右上纵隔组和肺门组.结果 全组均行根治性手术.无一例术中和住院死亡.肺叶切除19例,其中行肺动脉成形术、支气管成形术和支气管肺动脉双成形术各1例,全肺切除8例,其中2例心包内全肺切除.术后16例无并发症,5例出现心律失常,3例肺不张并发ARDS,1例出现乳糜胸,2例声嘶和包裹性胸腔积液3例.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伴巨块型淋巴结转移可争取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但手术难度大,术中可能变换术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高.  相似文献   

20.
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18FDG-PE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I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影响SUV值(standard uptake value)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作了完全性切除的31例NSCLC患者。比较CT和^18FDG-PE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对可能影响原发癌灶和纵隔淋巴结SUV值的各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18FDG-PET的敏感性优于CT;但两者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NSCLC原发癌灶最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而未发现纵隔淋巴结最大SUV值与纵隔淋巴结大小或其它因素相关。结论:^18FDG-PET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敏感性明显高于CT。NSCLC原发癌灶最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