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门静脉血流速度变化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相关性。方法在院内收治的慢性肝病门静脉高压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胃镜与超声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经由一系列调查结果分析门静脉血流速度变化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关联。结果术前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率63. 33%,术后6个月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率23. 73%,术后12个月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率32. 76%,术后18个月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率37. 50%,术后24个月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率45. 28%。随着时间的延长,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较低,中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较高,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最高,三组之间对比差异显著。轻度患者血流速度与ALB明显大于其他两组,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血流速度与ALB最慢,明显小于其他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INR为1. 45±0. 05,明显大于其他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属于慢性肝病的主要并发症,可用手术方案加以治疗,而本次研究进一步证实,门静脉血流速度变化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静脉曲张越严重则门脉血流速度越慢。为此,在临床诊治中,可经由门静脉血流速度的观察,判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改变,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辨证肝硬化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应用电子胃镜检查130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的部位、条数、形态、颜色及有无胃底静脉曲张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食管静脉曲张轻度以肝气郁结证、湿热内蕴证多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中度以血瘀证多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重度及合并胃底静脉曲张以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多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①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不同。②在一定程度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可以反映脾虚湿盛、肝肾阴虚及血瘀证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胃镜下胃黏膜特征及其与食管胃静脉曲张、溃疡病及肝硬化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8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867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PHG、溃疡病发生的情况,收集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的数据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肝硬化患者PHG发生率高达66.2%(574/867),轻度PHG胃黏膜改变以红点灶(68.6%)和蛇皮征(56.8%)为主,而重度PHG以弥漫红斑为主(76.5%)。PHG在不同程度的食管静脉曲张中发生率差异显著(χ2=304.712,P<0.05),并且随着食管静脉曲张加重,PHG程度亦越来越重(r=0.515,P<0.05)。不同程度胃静脉曲张的患者PHG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04,P<0.05),且PHG程度与胃静脉曲张程度相关(r=0.292,P<0.05)。不同部位静脉曲张患者PHG的发生率差异显著(χ2=41.361,P<0.05),当患者仅出现胃静脉曲张时,PHG发生率(34.8%)最低,且均为轻度;而食管和胃均出现静脉曲张时,PHG发生率(85.6%)最高。未合并PHG患者中有71例(24.2%)因呕血和(或)黑便就诊住院,而574例PHG患者中有316例(55.1%)因此而住院,二者差异显著(χ2=74.562,P<0.05)。结论不同PHG严重程度的患者胃黏膜特征差异显著,PHG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且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应积极治疗和预防PHG以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和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on gastopathy, PHG)的胃镜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行胃镜检查的肝癌患者191例,观察其胃镜下表现及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91例肝癌患者,镜下表现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137例(71.7%),其中轻症74例(54.0%),重症63例(46.0%);无PHG54例(28.3%)。PHG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食管胃静脉曲张、有食管胃静脉曲张术史、合并肝硬化、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大量腹水以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均高于无PHG组,PHG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C级为主,门静脉内径大于无PHG组,而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低于非PHG组,ALT、AST、胆红素及PT则高于无PHG组(均P<0.05或0.01)。PHG严重程度随着食管胃静脉曲张和肝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加重,消化道出血比例随之增加。[结论]肝癌患者易合并PHG引起消化道出血,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和肝功能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肝癌患者生存期延长,PHG应得到消化科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黏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具有食管胃静脉曲张(GOV)或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的患者171例,应用硬化剂+黏合剂+硬化剂的改良"三明治"注射治疗法治疗。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观察内镜治疗效果以及PHG的发生率变化。结果:171例患者进行内镜下硬化治疗共242例次。术后6个月治疗的有效率为98.8%(169例),术后12个月的有效率为88.9%(152例),存活率为98.2%(168例)。治疗前PHG的总发生率为35.5%,治疗3个月后,发生率为38.1%,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个月及1年后,发生率分别为48.0%及84.2%,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底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明显减少急性出血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PHG的发生率在黏合剂治疗后会有明显上升,需要采取多种联合治疗的方法减少PHG的发生,提高PHG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自发性脾肾分流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肾分流患者作为分流组,记录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总胆红素水平及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及腹水的发生;随机抽取同期住院2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未合并脾肾分流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分流组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4.14±0.93)mm、(15.82±1.03)mm,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5.35±1.22)mm、(12.56±1.90)mm,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分流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为(32.94±7.56)μmol/L,总胆红素异常率为88.23%,对照组分别为(37.45±22.61)μmol/L和55.00%,两组总胆红素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组患者总胆红素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流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腹水发生率分别为88.24%、47.06%、23.53%,对照组分别为55.00%、10.00%、30.00%,两组相比较,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肝性脑病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肾分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总胆红素升高,多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与气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大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325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肝硬化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分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的月份及昼夜特征。结果 325例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为73.54%;1月、2月、11月、12月平均气温0℃,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为44.00%,6月、7月、8月、9月平均气温20℃,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为14.46%。平均气温0℃的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高于平均气温20℃的患者,差异明显(P0.05)。白天、黑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6:00-24:0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率较高,平均每时段发生率为25例;其他时段发生率较低,平均每时段发生率为16.29例。结论平均气温0℃的1月、2月、11月、12月及16:00-24:00时间段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的高峰期,提示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可降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粘合剂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青海省中医院121例内镜治疗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硬化剂治疗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组织粘合剂治疗的患者共60例,作为单一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均行硬化剂联合组织粘合剂治疗的患者共61例,作为联合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静脉曲张消除情况及再出血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有效率为80.3%,显著高于单一组的61.7%(P 0.05)。单一组术中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联合组(P 0.05)。联合组首次治疗静脉曲张消除率为77.0%,显著高于单一组的58.3%(P 0.05)。单一组术后6个月内的再出血率显著高于联合组(P 0.05)。结论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粘合剂在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食管静脉曲张( esophageal varices, EV)的套扎( EVL)治疗,由于操作简便,安全容易掌握,近年来很快受到同行的重视与使用,使得再出血时间,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近 60%。但在临床应用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对套扎术治疗后的胃底静脉曲张( Gastric varices, GV)再出血和门脉高压引起的胃粘膜病变 (PHG)导致的出血因素缺乏分析。尤其在套扎后与 PHG的程度 ,套扎次数 ,套扎环数之间的关系缺乏系统报道,我们就套扎治疗与 PHG关系及 PHG性出血的治疗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食管静脉曲张( EV)出血患者 37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强CT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上此类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选择。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和进行胃镜检查,以胃镜检查结果作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检查的金标准,检验增强CT检查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检查结果的准确率。结果经胃镜检查120例患者中单纯食管静脉曲张、单纯胃底静脉曲张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分别为49例(40.83%)、28例(23.33%)、43例(35.83%)。增强CT检查结果中单纯食管静脉曲张、单纯胃底静脉曲张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分别有45例(37.50%)、26例(21.67%)、40例(33.33%),有9例患者未能确诊。与胃镜检查结果相比,增强CT检查准确率分别为91.84%(45/49)、92.86%(26/28)、93.02%(40/43),两种检查方法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根据胃镜检查曲张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在增强CT下测量三组的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值,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曲张程度越重则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值越大。结论增强CT在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时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于曲张程度判断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增强CT检查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HBV相关肝硬化(HBC)常见致死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4年10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烟台毓璜顶医院就诊的235例H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H.pylori的感染率;比较其中155例伴有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患者H.pylori的感染率;比较其中97例伴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患者H.pylori的感染率;比较其中32例血氨检测的患者H.pylori阳性与阴性组静脉血氨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35例HBC患者的H.pylori阳性率为80.85%(190/235);伴有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胃镜下见食管的曲张静脉呈蛇形迂曲隆起或串珠状改变,胃底的曲张静脉呈孤立瘤样改变,伴或不伴有胃黏膜糜烂,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曲张者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50.55%(46/91)、43.59%(17/39)和76.00%(19/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13,P0.05);伴有PHG的患者,胃镜可见胃黏膜呈蛇皮样改变,可伴有樱桃红斑、猩红疹及糜烂出血表现,其中轻度及重度PHG患者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43.33%(26/60)和67.57%(2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91,P0.05);检测血氨的患者H.pylori阳性组血氨平均浓度[(62.76±13.43)μmol/L]明显高于阴性组[(47.20±12.51)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1)。结论 HBC患者中H.pylori的感染率高,且H.pylori感染很可能增加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以及PHG的严重程度以及升高血氨水平,进而有增加肝硬化主要致死因素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肝功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对20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并对其并发PHG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8例肝硬化患者中,食管静脉曲张178 例(85.6%),PHG发生率为38.0%(79例).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级别增加,PHG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P<0.01);而随着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上升,PHG发病率亦有上升 (P<0.05);原无PHG的19例患者硬化剂治疗后有4例(21.1%)出现PHG.结论:肝硬化患者PHG发病率随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将234例门脉高压患者,根据内镜下静脉曲张的分布部位进行分类.方法 内镜直视下对食管静脉曲张以及食管贲门静脉曲张(GOV1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无食管静脉曲张的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及异位静脉曲张(IGV2型)作内镜分类.结果 234例门脉高压患者中,单纯食管静脉曲张67例(28.6%),食管静脉曲张伴贲门部静脉曲张98例(GOV1型,41.9%),食管静脉曲张经贲门延伸至胃底部46例(GOV2型,19.7%),内镜未见食管静脉曲张,仅有胃底静脉曲张者22例(IGV1型,9.4%),1例异位静脉曲张(IGV2型,0.4%).结论 门脉高压患者内镜检查表明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胃静脉曲张,其中存在胃底静脉曲张的GOV2型和IGV1型68例,占全组患者的29.1%.应高度重视门脉高压患者胃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可选择内镜黏合剂、B-RTO术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为临床上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192例,分为单纯HBV感染患者(CHB组)117例,HBV感染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75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肝硬化组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食管、胃底各部位曲张静脉情况及穿通支检出情况以及超声内镜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出率情况。[结果]①肝硬化组食管黏膜下静脉曲张检出率为34.67%,高于CHB组的8.55%;肝硬化组胃底黏膜下静脉曲张检出率为38.67%,高于CHB组的1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硬化组在食管周围静脉曲张、食管旁静脉曲张、胃底周围静脉曲张、胃底旁静脉曲张检出率和穿通支情况均高于CHB组(36.00%vs.8.55%、37.33%vs.14.53%、29.33%vs.8.55%、41.33%vs.15.38%、28.00%vs. 7.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EUS和MSCTA在食管外周、胃底黏膜下、胃底外周静脉曲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US对食管黏膜下静脉曲张检出率为69.33%,高于MSCTA的4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能够早期发现食管胃底黏膜下和外周静脉曲张,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静脉曲张检出率明显优于MSCTA检查,在胃底黏膜下、胃底外周以及食管外周静脉与MSCTA检出率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对肝硬化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non-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 NEVB)的诊疗价值.方法 回顾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急诊胃镜检查13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分析总结其中45例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127例得到了确诊,确诊率为97.7%,其中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5例,占34.6%,以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和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 HU)居多.内镜下止血治疗14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EVB)H.pylori阳性率(38.8%)低于非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42.2%),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H.pylori者再次出血率低.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最好行急诊胃镜检查,其诊断率高;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给予内镜下止血及内科治疗,效果确切,同时根除H.pylori有助于预防再次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体静脉分流程度在评估血吸虫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方法以金山医院经临床证实的33例血吸虫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29例血吸虫病肝硬化非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上腹部128层螺旋CT扫描。采用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建(MPR)对门静脉系进行血管重建,对两组患者门-体静脉分流程度进行评分和比较,分析各侧支血管分流程度与血吸虫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结果 3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侧支血管发生率如下:胃左静脉曲张86.4%、胃短静脉曲张68.2%、食管静脉曲张50.0%、食管旁静脉曲张50.0%、胃底静脉曲张37.9%、胃肾静脉69.7%、脾肾静脉51.5%、腹壁静脉曲张25.8%、网膜静脉曲张15.2%、脾周静脉曲张63.6%、附脐静脉曲张34.8%、腹膜后-椎旁静脉40.9%、肠系膜静脉曲张36.4%。出血组食管静脉、食管旁静脉、胃左静脉和胃底静脉的发生率和分流程度均明显大于非出血组(P值均0.05)。结论 CT门静脉系成像可精确显示各类侧支血管的部位、程度及走向。食管静脉、食管旁静脉、胃左静脉和胃底静脉能较准确地预测血吸虫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情况,上述侧支血管分流程度越高,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后胃底静脉曲张的发展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115例病人,病人首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均有肝硬化,且均行急诊硬化治疗,之后按每7d治疗1次,共3次,再按每15d治疗1次直到静脉曲张消失。开始将原有病人分为两组,第一组原有胃底静脉曲张,第二组开始时无胃底静脉曲张。结果第一组有69例病人(60%),其中45例(65.22%)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第二组46例病人(40%),其中38例(82.61%)未出现胃底静脉曲张,8例(17.39%)出现了胃底静脉曲张。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不能作为出现胃底静脉曲张以及以后出血危险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G)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其病死率达30%-40%以上,20%-30%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患者迟早会发生出血(EVB)。内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术(EVL)是近年来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一种新方法。我院自1997-2003年对21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圈套结扎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790例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深入评价胃镜检查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诊疗中的作用 ,对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790例患者行内镜检查 (含急诊内镜检查 12 3例 )。结果显示轻度静脉曲张占 2 6 .71% ,中度占2 9.75 % ,重度占 43.5 4%。单独食管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存在共 783例 ,占 99.11% ,单独胃底静脉曲张仅 7例 ,占 0 .89%。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内镜提示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74% ,胃粘膜病变出血占 12 .2 % ,消化性溃疡出血占 10 .5 7% ,4例未能确定出血病因。认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是安全的 ;胃镜检查除了对门脉高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外 ,还可观察门脉高压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粘膜病变 ;并可及时明确出血原因 ,以及针对原因制定治疗措施 ;必要时还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与球囊导管闭塞下逆行性静脉栓塞术(BRTO)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短期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和食管下静脉曲张发生率,评估逆行性静脉曲张栓塞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采用TIPS或BRTO治疗的153例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TIPS组的手术成功率为100%,BRTO组为97%。TIPS组和BRTO组在术后6个月内再出血率分别为3.66%和1.41%,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0.98%和4.23%。BRTO组有59例接受内镜复查,其中3例出现食管下静脉曲张;TIPS组有26例接受内镜复查,均无食管下静脉曲张。结论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近期疗效观察提示,BRTO与TIPS的短期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TO的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TIPS,而食管下静脉曲张发生率高于T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