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对知情同意伦理的态度和行为,并比较其态度和行为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99名心理咨询师(男20人,女79人;年龄23~56岁),采用自编心理咨询知情同意伦理调查问卷(SICE)进行调查。SICE评估心理咨询师个人情况、保密性、紧急状况处理、心理咨询过程、备选方案5部分内容。结果:心理咨询师最看重保密性(4. 9±0. 3)以及请假、收费(4. 8±0. 6)等咨询过程相关的知情同意内容,最不看重婚姻情况(1. 9±1. 1)、宗教信仰(2. 6±1. 3)等咨询师个人信息的知情同意内容。除保密突破外,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内容的一般态度均能正向预测其口头(β=0. 24~0. 80)及书面告知来访者的行为(β=0. 12~61)。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内容的态度与口头告知行为的相关高于其态度与书面告知行为的相关(P 0. 05)。结论:心理咨询师最看重保密性和心理咨询过程的知情同意内容,最不看重心理咨询师个人情况的知情同意内容,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伦理的态度和行为基本能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微信使用方式的心理咨询师对微信的伦理边界和关系问题的行为和态度。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194名心理咨询师(工作微信组18人、私人微信组61人、在临床心理工作中不使用微信组115人),采用自编微信关系议题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微信的边界设置、咨询过程中微信使用的伦理问题及微信其他功能导致的伦理问题3部分。结果:在微信边界设置上,使用工作微信的心理咨询师比另外两组心理咨询师更多的在朋友圈发布私人状态照片和视频(P0.01)。在咨询过程中虽然有41%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及其相关活动中使用微信,但只有不到10%的心理咨询师使用工作微信,不使用微信的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从微信其他功能突破边界的态度更为接纳(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咨询师使用微信面临的多重关系问题,使用工作微信的咨询师需要划清工作微信的边界,而使用私人微信的心理咨询师更需要提升在微信上的边界问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特有的伦理问题,为制定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愿参加研究的10名网络心理咨询师所做的10个即时文字网络咨询案例,研究者参加网络咨询师的小组督导讨论8次,每次2~4 h,综合考虑督导讨论中重复出现和反复阅读咨询文本两种途径,最后由3位研究者共同讨论确定伦理议题,并从咨询文本中选取典型性对话进行分析。结果:与网络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议题包括4方面。①在网络咨询中咨询师以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来访者须提供必要的真实信息;②咨访双方注意选择网络咨询的地点、时间并避免多任务操作以保证咨询设置;③网络咨询对网络平台及咨询记录有特殊的保密要求;④危机个案应有专门的应急方案并及时转为线下干预。结论: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在咨询关系、咨询设置、保密性以及危机干预方面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咨询师与非咨询师对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态度。方法:选取咨询师91人(年龄23~63岁)和普通大众及来访者(非咨询师)91人(年龄14~44岁),采用自编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排在前3位的是"突破空间障碍"、"可以不用真实姓名"、"网络咨询更放松"。关于心理咨询的合理收费,咨询师认为的心理咨询收费的合理价格与非咨询师认为的合理价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咨询师及非咨询师在网络心理咨询伦理态度的23个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差异主要存在于对咨询关系、咨询收费与设置的态度上。结论:本研究提示,在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态度上,咨询师和非咨询师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心理咨询师对网络心理咨询相关保密伦理议题的意识和行为。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到心理咨询师100人,其中从事过网络心理咨询者51人(网络组),未从事过网络心理咨询者49人(非网络组),采用自编网络心理咨询保密伦理问卷(OPCCEQ,共20条目)调查对网络心理咨询保密伦理的意识和行为。结果:网络组OPCCEQ 16个条目的意识得分高于行为得分(均P0.05);网络组OPCCEQ 4个条目的意识得分高于非网络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师的网络心理咨询保密伦理意识还未充分转化为行为上的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心理咨询团体督导中督导师的伦理行为和受督导者的伦理意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翻译并改编Smith等人编写的团体督导伦理调查表,最终调查包括七个部分:包容性、多重关系与边界跨越、来访者隐私、伦理意识、胜任力、团体规范和结构及自我暴露。使用问卷星线上调查120名参与过团体督导的心理咨询师关于团体督导的伦理意识和督导师的伦理行为,并针对不同伦理规范部分,对督导师伦理行为和受督导者伦理意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受督导者对团体督导师的伦理行为方面整体评价较好,受督导者对督导行为的伦理意识较清楚。但是,仍有少量督导师与受督导者存在多重关系,督导师较少鼓励回避认识的案例和回收案例材料的现象。此外,受督导者在多重关系和保护来访者隐私方面存在不同看法。督导师伦理行为的多数条目得分均与受督导者的伦理态度相关。结论:团体督导师在督导伦理行为方面整体表现较好,但在部分督导伦理意识和行为方面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职业伦理的态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考察我国当前心理咨询或治疗师与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职业伦理上的态度和意识,以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职业伦理困境,并为制定我国在该领域的职业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对48名专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和48名来访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人群在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上的差异,以及一些重要人口学变量的可能影响。结果:两组人群在自编问卷的12个条目评判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4条(如47.9%的来访者认为专业人员可以和来访者发展私人关系,专业人员持同样看法的为4.2%,P<0.01);保密性原则1条;职业责任原则2条;评估、测量和解释原则2条;督导、培训和教学原则2条,另有一条为询问被调查者是否听闻过有违伦理的行为,发现来访者知晓的违反伦理行为(35.4%)显著少于专业人员(97.9%)(P<0.001);专业人员群体在17个条目上评判一致,仅在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1条目有争议,即48.3%的专业人员认为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价值观冲突时应转介来访者,51.7%的专业人员认为不应转介;来访者群体则在11个条目上评判一致,有4个争议条目,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条目3条(即在咨询师可否和来访者发生私人关系,咨询可否给来访者带来伤害,咨询师可否接受来访者的礼物问题上持肯定或否定意见的来访者都在40%以上);职业责任原则的条目1条,即56.3%的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病人,46.7%的来访者则持反对意见。结论:专业人员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而来访者的伦理态度更不一致,两组人群在保密原则和咨询关系方面的态度差异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国熟人社会文化下,来访者对待专业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16位有心理咨询意愿的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采用解释现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来访者认为咨询师的角色类似于医生或指导者,心理咨询中的专业关系可以不拥有明确的界限,并有打破专业关系边界的行为倾向。结论:熟人社会这一文化背景会影响来访者对专业关系的理解和期待,这使得我国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行业中的伦理议题变得更为复杂。咨询师或治疗师需兼顾文化和实际情况做出适宜的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对双重关系和突破保密的态度及决策。方法:选取学校心理咨询师123人(男27人,女96人,年龄20~60岁,中小学心理咨询师41人,大学心理咨询师82人),采用自编学校心理咨询师双重关系和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考察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待双重关系、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结果:71.5%的心理咨询师(n=88)选择"不会接受与咨询学生建立其他关系",14.6%的心理咨询师(n=18)选择"接受与咨询学生建立其他关系"。未接受常规督导的心理咨询师更倾向于认为接受学生咨询后要求建立的其他关系可能会提高来访者的自我接纳或自尊(P0.05)。学校心理咨询师认为应该突破保密协议或者会告知来访学生监护人的问题排名前3位为自伤及自杀、吸毒、不良团伙。心理咨询师面对"学生有自杀的计划"具体情境比面对"学生有离家出走的计划"更容易突破保密协议(P0.001)。结论: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双重关系和保密的态度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是否接受督导以及来访者问题的具体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在高校心理咨询中,面临来访者自伤或自杀情景时,咨询师如何进行保密与保密突破的伦理决策。方法:选取北京7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10名心理咨询师,对在高校工作遇到的自伤自杀相关保密议题与相应伦理决策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受访者在高校平均任职时间为(10±8)年。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誊录稿进行编码分析。结果:8名咨询师接受过一定的伦理培训且对咨询伦理较为重视;7个高校咨询中心相关规定仍存在与保密原则冲突之处;咨询师在自伤自杀的突破上的考虑差异较大;在面对高校规定与保密原则的冲突时,咨询师能够站在伦理原则的角度考虑,维护来访者的利益。结论:高校心理咨询环境下,自伤或自杀相关的保密与保密突破流程有待规范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受虐待经历与其伦理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为评价工具,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其中曾受虐待89人(占14.8%),未受虐待504人(占83.9%)。结果:曾受虐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未受虐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相比,体验更多的强烈负性情感(88.8%vs.57.3%),喜欢来访者的比例更多(56.2%vs.34.6%),被来访者所吸引的比例更多(52.8%vs.29.4%),对来访者产生性幻想的更多(17.0%vs.8.7%),以上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曾受虐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在从业过程中更多产生与性有关的情感体验,情感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的伦理行为,加强心理咨询和治疗职业伦理教育。方法:以前期编制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对全国西北、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每个行政区的3~4个城市共69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咨询师三种职业背景从业者的伦理行为状况。结果:三种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中,以精神科医师的从业年限最长(10年的占16.7%),对于每一个来访者平均的治疗次数最多(10占20.1%),平均每次咨询时长最短(≤30分钟的占3.4%)。伦理行为调查中,在胜任力方面,三组人员各有70%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67.7%的精神科医师和62.5%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害怕自己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知情同意和保密方面,17.4%的精神科医师"在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与同事讨论来访者治疗方案";84.5%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前向来访者讲明收费标准和规定";双重关系条目中,超过30%的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某些来访者";14.1%的精神科医师对某些来访者产生性幻想;在咨询设置方面,有31.4%的精神科医师、25.0%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和20.1%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期间接听电话。不同性别、从业年限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害怕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等部分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违背伦理要求的行为,精神科医师出现违背伦理行为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根据不同职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3.
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中的咨询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中咨询关系的表现及变化特征.方法:采取方便抽样,选取有3~5年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的7位心理咨询师所做的7例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个案,7名来访者来自征集的志愿大学生.运用质性研究的文本内容分析方法,对7例咨询对话文本进行类属分析.结果:网络咨询关系的外显特征表现为咨询师和来访者昵称的使用、文字特征的使用、其他符号的使用等方面;咨询关系的内隐表现有来访者表达的情感深度、咨询师的自我开放程度、移情与反移情等;表示咨询关系正向发展的现象有:双方字体颜色逐渐协调、笔误更正逐渐减少、双方更多真诚表达等;表示咨询关系负向发展或出现危机的现象有:经常忘记或频繁更改咨询时间、专注度下降,频繁出现多任务操作情况、更换生疏隔离的昵称等.结论:透过对网络文字沟通的外显特征的恰当使用,并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和理解,以体现咨询师的真诚、尊重、共情的态度,方可促进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国外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双重关系及其利弊(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在某些方面发生积极有利的变化。因此,互动双方的关系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了使心理咨询与治疗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充分保护来访者和咨询师双方的利益,美国各大临床工作者专业组织(美国咨询心理学会,American CounselingAssociation,ACA;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美国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都在其伦理守则中对来访者与专业人员的关系作出了专业的规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双重(多重)关系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相关人员的伦理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我国当前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应用心理系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人员的伦理意识现状.方法:对全国范围内601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广州、珠海市344名应用心理系学生,以及广州201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人员,以自编“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三组人员伦理判断有统计学差异的26个条目中,应用心理系学生认同比例较高的有19条,参加培训人员认同比例较高的有4条,心理咨询师认同比例较高的有3条.43.9%的心理咨询师认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气了”,远高于心理系学生的19.8%及参加培训人员的21.9%.同时,14.5%认可“因对来访者愤怒而提高嗓音对其说话”,远高于心理系学生的6.4%及参加培训人员的6.5%.三组人员中均有超过30%认可“和朋友不提名字地讨论来访者的事”,“向自己的学生或被督导者、雇员提供咨询”及“与以前的来访者成为生活中的朋友”,约80%赞成“在来访者可能自杀或杀害他人时突破保密原则”,约50%赞成“因为自己的某些突发事件,更改固定的治疗时间”.52.5%心理系学生、37.3%心理咨询师及34.3%培训人员认同“使用计算机化的测验解释报告”.结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内部,咨询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人员及应用心理系学生的伦理判断有一定差异.其中,心理系学生的伦理意识与其他两组人员相差较大,在多个条目中的伦理判断较差,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案例教育对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行业伦理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行业伦理教育对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伦理意识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版)"作为评价工具,对广东范围内368名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进行调查,其中203人没有接受行业伦理教育(对照组);161人接受了行业伦理教育(教育组).结果: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伦理的五个重要方面: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治疗设置、双重关系、心理测验的使用,绝大多数条目呈现出教育组认为"符合伦理"的比例降低,"不符合伦理"的比例升高,"不清楚"的比例降低,且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案例教育能够提示报考心理咨询师人员的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7.
保密原则对心理咨询/治疗有重大的影响,在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或治疗时这一伦理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从法律层面、未成年来访者自主权、父母或监护人的权利等方面了解青少年(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保密原则,深入探讨其限制及与成人咨询保密原则的差别。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或治疗师可能会面对保密相关的伦理困境,本文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伦理信息和职业信息,并有助于尽早制定出适用于未成年来访者的伦理守则。  相似文献   

18.
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多中心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为评价工具,对全国范围内100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结果:76.2%的被调查者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66.2%的人曾接受过心理治疗或督导的帮助,少部分人有过极端抑郁的情绪(24.6%),14.8%的人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对于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伦理判断,较有争议的条目是"用自我暴露或现身说法来作为治疗技术"和"告诉来访者自己生他(她)的气了".职称、从业年限、平均每周咨询实践的时间等是影响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或P<0.01),每周心理咨询和治疗时间越短、从业年限越短、职称越低的被调查者,难以胜任自己的专业的比例越大.结论:国内目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较多存在胜任专业工作困难的感受,以及负性情绪体验,对于咨询过程中的某些伦理问题概念判断比较模糊.提示在今后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培训中有必要增加专业训练、统一伦理规范,定期接受督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国内心理咨询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用自编调查表让来访者无记名填写。结果 82.92%的来访者是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心理咨询的,30.08%的人认为目前心理咨询很不方便,69.11%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在出现问题时,他们寻求帮助的对象依次为亲朋好友、电台心理热线、单位领导等;55.28%的人对咨询师不十分信任,32.52%的人对咨询师是否能为其保密担忧,43.09%的人认为咨询师是合格的,36.59%的人表示会按照咨询师的意见去做。结论 心理咨询的普及性和可接受性,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尽快进行系统培训、资格认定及管理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伦理行为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治疗师伦理行为的评价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来访者版)为评价工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2个城市的1100名来访者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7份。结果:84.5%的来访者对正在进行的治疗有信心,89.2%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心理咨询/治疗师能够胜任工作。15.9%的来访者评价,心理咨询/治疗师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向来访者倾诉自己的压力。59.1%的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53.4%的来访者知道心理咨询/治疗师的专业背景。91.3%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隐私和治疗内容能够得到保密。来访者与心理咨询/治疗师发生亲密关系的占7%,发生性关系的占1.5%,在生活中是朋友关系的占18.3%。79%的来访者所接受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能够按时开始和结束。结论:从来访者评价的角度,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治疗师在工作胜任能力、保密、遵守时间设置方面做得较好,但在知情同意、双重关系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