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称为同伴关系~([1])。而"依恋"的概念,是指婴儿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之间形成的感情联结。亲子依恋可定义为:某人对特定亲人在情感上建立起的持久、强烈且稳固的情感联结~([2])。以往研究结果来看,儿童早期如果与其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话,儿童能够发展出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样的儿童因为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得他们更好地与同伴相处~([3])。在1995年John Bowlby的研究表明儿童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通常是由儿童与母亲建立起的依恋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母亲对配偶的婚恋依恋、亲子依恋与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以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依恋安全性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352名小学四年级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的依恋回避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依恋焦虑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相关不显著,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②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负相关。③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在母亲对配偶的依恋回避与儿童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④母子依恋在母亲对配偶的依恋回避和儿童焦虑间起调节作用,安全型母子依恋可有效缓解母亲依恋回避对儿童焦虑的消极影响效应。结论:母亲对配偶的婚恋依恋、亲子依恋显著影响儿童焦虑,亲子依恋在母亲婚恋依恋和儿童焦虑间起中介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以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584名8-15岁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儿童焦虑存在显著的年龄、性别差异;②等级回归分析表明,控制了年龄、性别对儿童焦虑的影响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均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焦虑;③与父、母形成双重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得分最低,双重非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得分最高,只与一方父母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得分居中。结论:母子依恋、父子依恋显著影响儿童焦虑,父子依恋对儿童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的影响超过母子依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依恋和爱情观的特点及其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爱情观问卷(LAS-R)和青少年依恋问卷对3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男性与女性在游戏型(t=4.39,P0.001)和朋友型(t=2.96,P0.01)爱情观维度上存在差异,且男女生在同伴依恋的4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同伴依恋的4个维度与爱情观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3同伴依恋可以显著预测爱情观的类型,且性别与同伴依恋总分的乘积项能显著预测游戏型爱情观(β=0.384,P0.05)。结论:大学生同伴依恋与爱情观存在紧密关系,性别在同伴依恋总分对爱情观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以高中生与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学生行为问题问卷为测试工具,对282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男生违纪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的神经质行为得分高于男生(P<0.01)。②高中生的大部分行为问题与父母依恋呈显著负相关,女生的退缩和神经质与同伴疏离呈显著负相关。③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男生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11%,8%,21%,19%;对女生的攻击、违纪、退缩和神经质的解释率分别为:21%,22%,20%,32%。结论: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问题有影响,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受到的影响更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APS-R-CR),父母权威问卷(PAQ)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3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差异显著,父母婚姻关系正常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②母亲专制和母亲权威的教养类型,与母亲信任的亲子依恋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母亲专制和母亲放任的教养类型,与父亲疏离的亲子依恋对完美主义的差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中文版的Waters-Deane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197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各分量表分(除角色平等性外)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大多数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②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子女和婚姻等分量表得分与亲子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③除强迫-冲动障碍外,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其它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④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对幼儿焦虑存在影响,并且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检验情绪调节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伴依恋量表,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和抑郁量表,对858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同伴依恋、情绪调节效能感与抑郁相关显著(P0.01);②同伴依恋(B=-0.18,P0.001)、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B=-0.04,P0.001)、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B=-0.11,P0.001)可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③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在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抑郁中均发挥中介作用。结论:安全的同伴依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地情绪调节信念,这对降低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起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中生父母同伴依恋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选取珠海市4所中学507名高一至高三学生,采用网络成瘾测试量表(IAT)和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网络成瘾学生的各依恋因子得分均低于非网络成瘾学生(t=-3.870,-2.792;P0.05)。网络成瘾与各依恋因子之间均存在相关(γ=-0.28,-0.2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子疏离、同伴疏离、同伴沟通和父子疏离4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F=21.056,P0.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同伴依恋分别在母子疏离与网络成瘾间、父子疏离与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t=-7.350,5.433;P0.001),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3.5%、15.9%。结论:高中生父母同伴依恋与网络成瘾关系密切,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直接影响或通过同伴依恋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及家长教养方式对自恋人格发展的影响。方法研究一,301名初中学生填写了自恋问卷和亲子依恋问卷。研究二,222名大学生完成了自恋其父母教育方式问卷。结果回归分析发现初中生的自恋水平既能被亲子依恋的积极方面(父亲沟通)所预测(β=0.14,P0.05),也能被亲子依恋的消极方面,即父亲疏离相关所预测(β=0.27,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β=0.29,P0.001)和过度干涉保护(β=0.25,P0.01)都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恋程度。结论初中生与父亲的沟通及疏离水平越高,其自恋水平越高;父母温暖和过度保护程度越高,子女自恋人格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时间对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关系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对679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亲子依恋的年级主效应显著,四年级和五年级儿童显著高于六年级儿童;2亲子依恋安全性与情绪调节能力有显著正相关;3留守时间对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受留守时间的调节,留守时间越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越依赖于亲子依恋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性别角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性别角色化的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感情和社会孤独量表、Bem性别角色量表对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同伴依恋、心理健康、性别角色化各维度得分上未见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同伴焦虑与心理健康各指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伴回避与人际敏感、感情和社会孤独显著正相关;③男性化与抑郁症状显著负相关,女性化与同伴回避及感情和社会孤独显著负相关;④女性化对感情孤独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变量同伴回避实现的。结论:大学生同伴依恋与性别角色化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同伴回避是女性化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的特点、对自杀的态度,并探讨孤独情绪体验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为自杀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有孤独量表,采用自编的孤独情绪体验问卷以及肖水源等人编制的自杀态度问卷,对重庆市62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方差、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影响中小学生孤独情绪体验和自杀态度的因素、两者的特点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评分较低(2.16±0.49);但要受到年级(F=53.18,P0.001)、学习成绩(F=19.82,P0.001)、同学关系(F=30.92,P0.001)、抚养人的管教方式(F=9.26,P0.001)和父母的关系(F=30.26,P0.001)的显著影响;(2)重庆市中小学生在自杀态度三维度上的评分介于2.5~3.5。年级和学习成绩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2.02,P0.001;F=5.43,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F=16.57,P0.001;F=5.24,P0.05)和对死者的态度(F=13.18,P0.001;F=2.84,P0.05)。抚养人的管教方式和父母的关系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3.26,P0.05;F=10.15,P0.001)和对安乐死的态度(F=3.00,3.70,P0.05)。家庭类型显著影响中小学生对自杀者的态度(F=3.72,P0.05);(3)中小学生体验到孤独情绪的频率与其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r=-0.31,P0.001)、对安乐死的态度(r=-0.28,P0.001)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情绪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安乐死的态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7和-0.28(P0.001)。结论 :(1)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少,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的态度,但均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2)重庆市中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情绪能显著预测其自杀态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亲子依恋与欺负、受欺负行为的关系。方法:以小学高年级为研究对象,对520名学生进行了欺负问卷和依恋问卷的集体测量。结果:亲子依恋安全性(尤其是母-子依恋安全性)与欺负、受欺负行为有显著负相关,母子依恋对欺负、受欺负行为有显著预测性,双重安全依恋型儿童欺负、受欺负频率最低。结论:母子依恋与儿童欺负、受欺负行为有密切关系,但父子依恋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7名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施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 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留守儿童的强迫、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性别差异显著(t=-2.020,-2.187,-2.151,-2.247;P<0.05);②留守儿童的偏执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年级差异显著(F=3.051,4.160;P<0.05);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与同伴依恋、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母同伴依恋各难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P<0.05);④留守儿童的父亲疏离、同伴信任、同伴疏离、母亲疏离和父亲信任共同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解释率为25.9%(P<0.05).结论 通过调节父母、同伴依恋状况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引起研究者关注的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及心理适应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亲子依恋质量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及自尊、社会能力和情绪控制等心理适应指标呈显著相关,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父亲和母亲的养育心理灵活性与学龄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通过微信招募居住于北京市的学龄前儿童(2~7岁)的父母258人(129对夫妻),用养育心理灵活性问卷测量父亲和母亲的养育心理灵活性、采用幼儿依恋关系量表测量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结果: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父亲的承诺行动得分与父子安全依恋得分正向关联(β=0. 34,P 0. 001);父亲的认知解离得分与父子矛盾依恋得分负向关联(β=-0. 23,P 0. 01);父亲的认知解离、承诺行动、接纳得分与父子逃避混乱依恋得分负向关联(β=-0. 20、-0. 32、-0. 21,均P 0. 05)。母亲的认知解离、承诺行动得分与母子矛盾依恋得分负向关联(β=-0. 27、-0. 24,均P 0. 05);母亲的承诺行动得分与母子逃避混乱依恋得分负向关联(β=-0. 34,P 0. 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父亲的养育心理灵活性越高,学龄前儿童的父子安全依恋越高、矛盾依恋和逃避混乱依恋越低;母亲的养育心理灵活性越高,学龄前儿童的母子矛盾依恋、逃避混乱依恋越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同伴依恋、网络游戏偏好和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以北京市两所中学的初一到高二共5个年级404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结果:①同伴信任和沟通对PIU的直接预测不显著,疏离对PIU的直接预测显著;②网络游戏偏好在信任与PIU间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在疏离与PIU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自我认同完成在信任和沟通与PIU间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结论:青少年的同伴依恋、网络游戏偏好和自我认同完成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同伴关系、亲子沟通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孤独感的内在机制。方法:采用同伴关系量表、亲子沟通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463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生进行调查,用结构方程对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模型,并用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1同伴关系、亲子沟通和孤独感有密切的相关关系;2亲子沟通对孤独感产生直接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5和-0.30;3同伴关系是亲子沟通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的中介因素,亲子沟通通过同伴接受和同伴恐惧自卑影响孤独感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7和0.57。结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亲子关系不仅对孤独感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同伴关系这一中介对孤独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