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玲教授师从于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优秀指导老师"、"劳九芝堂"中医世家第10代传人劳绍贤教授,其临床治疗慢性咽炎合并消化道疾病或不适症状之"咽胃相关"患者经验独到。该文对其岭南名医门诊534例慢性咽炎病例资料进行聚类统计分析,探索"咽胃相关"慢性咽炎患者岭南证候的分布特征及胡玲教授辨治用药特色。结果提示,岭南地区"咽胃相关"慢性咽炎患者以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虚夹痰证型为多见。胡玲教授临证治疗该病以化湿清热、疏肝和胃、凉血散瘀为主,善用岭南道地药材,用药平和,并注重顾护胃气津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规律,加深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方法]通过症状频次、证候比率,分析228例胃食管反流病证候分布特点、主症情况。[结果]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证候。其最主要的症状依次为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嗳气呃逆、腹胀满、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背疼痛、口苦。不同证候的症状又有各自特点。[结论]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嗳气呃逆、腹胀满、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背疼痛、口苦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肝胃郁热证占51.3%,是胃食管反流病最主要的证候,其主症为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嗳气呃逆、腹胀满、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背疼痛、胁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胃感觉的相关性.[方法]对330例FD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分型,通过饮水负荷试验,研究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胃感觉特点.[结果]33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占43.9%,以下依次为脾胃虚寒证(20.9%)、寒热错杂证(19.7%)、脾胃湿热证(15.5%).在不同亚型中脾虚气滞证者在PDS组、EPS组、PDS+ EPS组分别为89例、23例、33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与寒热错杂证在西医亚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候的阈值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胃虚寒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小于其他3组(P<0.05),脾胃湿热组的饱足饮水量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结论]FD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胃感觉与中医脾胃虚寒证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前病变(PLGC)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PLGC的65例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危险因素、既往史和家族史),胃镜表现,病理分级,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血清PG检测结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找出PLGC的发病因素,分析PLGC中医证型与胃镜、病理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LGC患者不同证候血清PG的分布规律,分析两者与病理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病程多在6~10年,危险因素主要以饮食无规律,三餐不定时及紧张、焦虑、急躁易怒情绪为主;胃镜表现以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为主;病理以中度萎缩、轻度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为主;症状表现以痞闷不舒、胃脘疼痛、纳呆少食为前3位。中医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不和证15例,肝胃郁热证8例,脾胃湿热证10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证9例,胃络瘀阻证14例。PG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PGI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结论]PLGC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Ⅰ降低,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Ⅱ相对降低;PGⅠ降低与胃黏膜萎缩程度有关,PGⅡ含量相对降低可能与胃黏膜严重萎缩形成多灶性萎缩性胃炎(MAG)或伴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酒精性肝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酒精性肝病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以因子分析优化方案和回归分析方法,对20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证候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本研究获得14种常见的酒精性肝病中医证候类型,分别为肝胃不和证(6.5%)、湿热内蕴证(10.0%)、肝胃积热证(7.5%)、脾虚湿困证(6.5%)、肝胃气滞证(3.5%)、肝胃气滞阴虚证(9.5%)、脾虚气滞证(8.0%)、肝胆湿热证(9.0%)、痰湿瘀滞证(6.0%)、湿困脾胃证(5.0%)、脾虚痰湿证(10.0%)、气虚气滞证(4.5%)、肝胃阴虚证(5.0%)、气滞痰凝证(9.0%)等。回归分析显示轻症酒精性肝病与气虚气滞证显著相关(P=0.007 0.01);酒精性肝炎与湿热内蕴证(P=0.0000.01)、肝胃气滞证(P=0.0160.05)、痰湿瘀滞证(P=0.0180.05)、脾虚气滞证(P=0.026 0.05)显著相关;酒精性肝硬化与肝胆湿热证显著相关(P=0.01);酒精性脂肪肝优势相关证型不明显(P0.05)。结论:以因子分析方法等数据挖掘技术所获得的证候分布,能够客观阐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比较适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临床采集到的证候要素,采用经验辨证和聚类分析方法,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证候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运用制定的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210例FD重叠D-IBS患者资料,以主要临床症状为证候要素,进行聚类分析,归纳FD重叠D-IBS的证候规律。[结果]210例FD重叠D-IBS患者中,基于经验的中医证候类型,脾虚湿阻证76例,占36.19%,肝郁脾虚证69例,占32.86%,脾肾阳虚证24例,占11.43%,脾胃气虚证16例,占7.62%,寒热错杂证15例,占7.14%,脾胃湿热证7例,占3.33%,肝气郁结证3例,占1.43%。基于聚类分析,具有3种主要证候类型: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证。[结论]FD重叠D-IBS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为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胆胃方治疗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肝胃不和证的疗效。[方法]53例患者,均经内镜检查、食管24hpH及胆红素监测证实为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且为单纯性胆汁反流,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给予胆胃方口服,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以及中医症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烧心、反酸、胸痛、胃脘灼痛等主要症状积分明显改善(P<0.01),中医证候愈显率为66.0%,总有效率为96.2%。[结论]胆胃方治疗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肝胃不和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方法选取3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四诊资料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结果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从高到低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病位证素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以气滞证为主。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以及血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食管动力特点。[方法]选取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439例,进行辨证分型。采用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测压系统,对不同证型GERD患者进行食管上、下括约肌功能,食管动力方面检查。[结果]1食管括约肌功能比较,肝胃不和组LES静息压和LES残余压均低于气郁痰阻组患者(P0.05)。下食管括约肌长度、UES静息压和残余压4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食管收缩力比较,胆热犯胃组的食管运动波幅平均值低于其他3组(P0.05)。胆热犯胃组的无效吞咽百分比高于气郁痰组和中虚气逆组(P0.05)。胆热犯胃组的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高于中虚气逆组(P0.05)。胆热犯胃组的DCI值低于其他3组(P0.05)。3食管运动协调性比较,胆热犯胃和肝胃不和组同步收缩百分比低于中虚气逆组(P0.01),同时还低于气郁痰阻组(P0.05)。气郁痰阻组远端收缩延迟低于胆热犯胃组(P0.05)。中虚气逆组快速收缩百分比高于胆热犯胃组(P0.05)。[结论]中医证候与食管动力存在一定相关性。中虚气逆、气郁痰阻证与食管运动不协调相关。胆热犯胃、肝胃不和证与食管、下食管括约肌动力不足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分析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6种不同中医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219例住院患者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分为6种不同证型:(1)肝胃郁热证;(2)胆热犯胃证;(3)气郁痰阻证;(4)瘀血阻络证;(5)中虚气逆证;(6)脾虚湿热证。均予以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观察并分析4周后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结果]6种不同证型的患者经治疗后,在西医单项反流症状缓解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下炎症缓解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得出,肝胃郁热证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而其余5组间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中医证候缓解方面,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典型单项反流症状及中医证候对不同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均无差异;而内镜下的炎症缓解对肝胃郁热证患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实时采集京津地区9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1 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病史及中西医诊断信息,并将中医诊断复合证型拆分为寒凝、火热、气滞、痰浊、痰热、血瘀、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水饮11个证候要素,分析冠心病不同亚型及合并不同疾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冠心病住院患者最常见证候要素为血瘀(81.4%),其次为气虚(56.8%)、痰浊(48.5%)、阴虚(25.1%)。冠心病各亚型及冠心病合并不同疾病患者之间证候分布特点有所差异,劳力性心绞痛患者中气阴两虚、痰热较其他病种常见,心律失常患者阳虚、痰热比例较高,心功能不全患者以阳虚、痰浊、水饮为特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气虚、痰浊较多,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辨证属阴虚者较多。结论冠心病不同亚型或合并不同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有不同特点,为中医辨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及CAG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CAG及CAG癌前病变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牛兴东教授专家门诊收治的27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及证型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7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在证型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肝胃气滞型以食管反流偏多,脾胃湿热型伴发糜烂者居多,胃络瘀阻型则多伴发异型增生,余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未见相关性。结论:CAG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等,其中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临床中可通过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准确辨证,注重“调气活血解毒”,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截断病势、延缓恶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黏膜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统一诊断标准,收集480例胃黏膜低级别/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病理诊断,并采集患者主症次症、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明确其中医证候类型及病理组织分类。建立数据库,并采用IBM-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480例,其中低级别异型增生患者261例,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219例。所有患者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频次共计706次,单一证候患者为276例,兼夹两种证候者为182例,兼夹三种证候者为22例。证候出现频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年龄高于非脾胃气虚证(P<0.05)。脾胃虚寒证与萎缩范围、萎缩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脾胃气虚证与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生病变范围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肝胃郁热、脾胃气虚及胃络瘀阻是异型增生的常见证候;脾胃虚寒证较多分布在萎缩程度较轻及萎缩范围较小的疾病前期;脾胃气虚是异型增生发病的重要环节,更是其病变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证型与食管黏膜胃镜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453例RE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分布及食管黏膜胃镜分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RE的检出率为4.0%,男女性别比为1.68:1,随着年龄增长RE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程度呈加重的趋势。RE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辨证以肝胃不和证和肝胃郁热证为主,各个证候分型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且胃镜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结论]RE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各证型间胃泌素-17(G-1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400例,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6个证型,并测各证型内患者G-17水平.结果:Hp相关性慢性胃炎各证型例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胃镜像有何特点,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05例。按照有关纳入标准,选择适合条件的病例纳入脾胃湿热证组,其余病例均归入非脾胃湿热病组。观察纳入研究对象的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镜像,运用SPSS16.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组胃镜像中局部黏膜糜烂出现的频率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和其他组。[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胃镜像特点为胃黏膜糜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就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2 764例的临床特点,其中男2 742例,女22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中西医诊断资料,通过描述性和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探讨酒精性肝硬化证候特点。[结果]①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好发年龄段为50~59岁,占53.33%,与其他病因所致肝硬化患者相比,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男性占绝大多数(99.20%)。②酒精性肝硬化证型分布为气虚血瘀证占33.94%,肝胆湿热证占20.98%,肝郁脾虚证占15.30%,气滞血瘀证占9.66%,脾虚湿滞证占6.80%,痰湿瘀滞证占3.37%,水湿内阻证占2.57%,肝肾阴虚证占2.42%,湿热蕴结证占1.70%,脾肾阳虚证占1.12%,气阴两虚证占0.98%,肝气郁结证占0.62%,瘀血阻络证占0.54%。[结论]①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与病因形成有密切关系。②酒精性肝硬化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滞证、痰湿淤滞证、水湿内阻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气郁结证、瘀血阻络证,以气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焦虑、抑郁等情志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情志因素与FD发病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联系,总结其规律。[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120例FD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症状、焦虑、抑郁积分与中医证型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FD患者中,证属脾胃虚弱者多伴发抑郁障碍,肝胃不和者多伴发焦虑障碍;FD患者抑郁程度与食欲不振等症状相关性显著,焦虑症状与餐后饱胀不适等相关性显著;FD患者肝胃不和者比脾胃虚弱者临床症状相对更明显。[结论]FD患者抑郁积分、焦虑积分和症状积分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胃溃疡活动期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胃溃疡(GU)活动期最常见症状及主要中医证候类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多所三级甲等医院2007年8月~2009年8月间就诊的581例门诊或住院GU活动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调查。[结果]在全部接受调查的GU患者中毒热证出现的频率为83.99%,非毒热证占16.01%。GU活动期毒热证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脘疼痛、烦躁、反酸、口干、嘈杂、口苦,患者舌色多红,舌苔多偏黄。[结论]GU活动期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毒热证,在治疗GU活动期患者时要分清标本虚实,并着重从毒热论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04例慢性胃炎患儿中医辨证分型后进行胃镜检查及尿素13C-呼气试验(13 C-UBT)检查,并登记造表,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胃不和型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和微小结节形成,脾胃湿热型胃炎表现以黏膜斑和黏膜糜烂为主,胃络瘀血型胃炎则以胃黏膜出现出血斑点为主,脾胃虚弱型胃炎以胃黏膜水肿为主,胃阴不足型胃炎以胃黏膜花斑为主.13 C-UBT阳性率实证高于虚证,与证型无相关性;13C-UBT值实证高于虚证,尤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为最高.[结论]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为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