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2017年3月—5月,将24例拟行初次单侧THA的髋关节疾病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n=12),分别采用SuperPATH入路(SuperPATH组)及传统后外侧入路(对照组)进行关节置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合并基础疾病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计算总失血量及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肌肉损伤指标(肌酸激酶),患者髋关节屈曲及外展活动度、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摄骨盆正位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患者均获1年随访。与对照组相比,SuperPATH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t=4.470,P=0.000)、手术切口缩短(t=–2.168,P=0.041),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t=0.474,P=0.640)。SuperPATH组术中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两组术后均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中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术前及术后1、3 d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术前及术后1、3、14 d 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1、3 d肌酸激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及术后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 SuperPATH组髋关节屈曲及外展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14 d、3个月、6个月及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1、3 d 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X线片,两组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假体均无松动、下沉。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采用SuperPATH入路行THA能减少肌肉损伤、减轻术后早期疼痛,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2017年3月—5月,将24例拟行初次单侧THA的髋关节疾病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n=12),分别采用SuperPATH入路(SuperPATH组)及传统后外侧入路(对照组)进行关节置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合并基础疾病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计算总失血量及术中失血量;手术前后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肌肉损伤指标(肌酸激酶),患者髋关节屈曲及外展活动度、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摄骨盆正位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患者均获1年随访。与对照组相比,SuperPATH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t=4.470,P=0.000)、手术切口缩短(t=–2.168,P=0.041),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t=0.474,P=0.640)。SuperPATH组术中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两组术后均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中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术前及术后1、3 d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术前及术后1、3、14 d 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1、3 d肌酸激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及术后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 SuperPATH组髋关节屈曲及外展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14 d、3个月、6个月及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1、3 d Harris评分及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X线片,两组前倾角及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假体均无松动、下沉。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采用SuperPATH入路行THA能减少肌肉损伤、减轻术后早期疼痛,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行单侧THA的116例患者列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SuperPATH组58例,后外侧组58例,分别采用相应手术入路行TH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患髋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SuperPATH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方面优于后外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vs 10.34%,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7个月,平均(27.32±6.54)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疼痛逐渐减轻,髋关节功能逐渐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关节脱位、骨折或疼痛突然加剧等不良事件。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减少,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VAS和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个月时,SuperPATH组VAS评分显著低于、而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THA具有减少医源性损伤、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Super PATH微创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5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符合标准并接受单侧THA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实施Super PATH微创THA(微创组),20例实施常规后外侧入路THA(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周围感染)及术后首次下地时间。[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微创组在切口长度[(7.14±0.33)cm vs(11.75±0.18)cm,P0.05],术中出血量[(130.00±10.88)ml vs(236.25±13.27)ml,P0.05],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6.05±3.19)g/L vs(34.75±2.45)g/L,P0.05]及术后首次下地时间[(7.90±1.25)h vs(28.10±1.25)h,P0.05]方面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微创组在术后24h疼痛VAS评分[(2.05±0.76)vs(3.95±0.69),P0.05]及术后2周髋关节Harris评分[(74.65±1.93)vs(64.85±1.46),P0.05]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半年,两组间在VAS和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结论]Super PATH微创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其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经皮穿刺辅助、保留关节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assisted total hip,SuperPATH)微创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比较,分析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及其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因股骨头坏死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SuperPATH组)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传统后外组),两组各2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假体下沉高度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SuperPATH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及1年后的Harris评分与传统后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后外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假体下沉高度、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至1年的Harris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是经标准后外侧入路改良而来,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率低、术后康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进一步降低了组织损伤,在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2-12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分为SuperPATH入路组(采用SuperPATH入路,n=30)和后外侧入路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n=3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0例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6个月。SuperPATH入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值、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及术后感染,SuperPATH入路组术后褥疮1例,后外侧入路组术后褥疮1例、髋关节脱位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SuperPATH入路组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3、6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位置的差异。方法将2008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0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研究;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方入路51例(直接前方入路组)、后外侧入路51例(后外侧入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髋别、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于术后第1天患者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并根据以上两指标评价髋臼假体是否位于安全区域。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分别为(42.28±5.77)、(21.14±5.17)°,后外侧入路组分别为(43.93±7.44)、(21.05±4.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P=0.19;t=0.05,P=0.96)。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位于安全区域比例分别为88.2%(45/51)、80.4%(41/51),后外侧入路组为84.3%(43/51)、82.4%(42/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56;χ~2=0.06,P=0.79)。直接前方入路组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均在安全区域的比例为70.6%(36/51),后外侧入路组为68.6%(35/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2)。结论采用直接前方入路或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位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postero lateral approach,PLA)和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行...  相似文献   

9.
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í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31例33髋,均为单切口微创技术,并与同时期微创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8例31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体重指数、髋关节功能等大致相同.分析两组病例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疼痛评分、Harris评分、假体位置、并发症等,并进行两组病例对比研究.[结果]小切口THA组与传统THA组病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4.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相近.小切口组平均切口长度9.2 cm(7~11 cm),传统手术组15 cm(12~20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手术期出血量小切口组450 ml(200 ~600 ml),传统组800 ml(600~1200 ml),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疼痛评分5.1分,传统组为6.5分(P<0.05);术后6个月小切口组Harris评分93.8分(85~99分);传统组92.1分(82~96分)(P>0.05).小切口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传统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两组THA均末出现术后脱位、感染.肢体不等长各2例,但差异均在1 cm以内,两组均各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小切口微创THA可选择性用于部分髋关节疾病的治疗,手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且可获得与传统后路THA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自20世纪60年代报道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等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患者对手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仅满足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的目标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临床要求。Super PATH入路微创THA由于近期疗效较好,符合快速康复理  相似文献   

11.
张铁华  李皓桓  张小龙  周思齐  彭飞  李建平 《骨科》2018,9(2):127-131,140
目的 探讨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进行THA手术的病人6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A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66.88±12.13)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3.67±3.10) kg/m2;PLA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65.18±14.72)岁,BMI为(26.47±2.83) kg/m2。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并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手术前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骨关节炎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评分、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Oxford hip scale, OHS)评分和10 m步行测试进行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DAA组在切口长度方面优于PLA组,而PL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少于DA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4、6周,对两组病人的WOMAC评分(包括疼痛、关节僵硬、躯体功能和总分)、OHS评分和10 m步行测试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12周对病人进行WOMAC评分(包括床上坐起、弯腰拾物、穿鞋袜、脱鞋袜),两组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发生1例无症状性大粗隆撕脱性骨折,经过保守观察6周后自愈;PLA组出现1例后脱位,经手法复位后不再脱位。术后12周,均未发现异位骨化形成。结论 采用两种入路均可获得良好的短期效果,DAA行THA病人可获得更好的术后ROM;对于年轻有髋关节高屈曲活动度病人,倾向采用DAA入路;针对复杂初次及翻修病例,建议采用后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采用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和前外侧入路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3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30例行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THA(A组),30例行前外侧入路THA(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患髋侧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inberg分期以及术前血红蛋白、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开始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时间、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时间、住院时间、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以及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复查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A、B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704)。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及开始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时间显著短于B组(t=–4.591,P=0.000),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χ~2=5.455,P=0.020)。两组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以及术后24 h、6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正位X线片复查示,术后2 d A、B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379;t=0.652,P=0.517);所有假体位置良好,无股骨假体下沉、髋臼杯移位或关节脱位等情况发生。结论采用两种手术入路进行微创THA均能避免肌肉损伤,并取得良好近期疗效。但与前外侧入路相比,Bikini切口直接前入路在术后患者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时间和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 lasty,THA)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临床初步结果。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3月,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43例49髋,男22例,女21例;年龄22 ̄79岁,平均53.2岁。体重指数17.1 ̄30.2,平均23.4。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43髋。两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均衡(P>0.05),但疾病谱不同。对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THA组31例(36髋)、常规THA组25例(31髋)随访6~24个月,平均13.1个月。小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9.3cm,较常规THA组短(P<0.05);围手术期出血量(318±223.1)ml,引流量(252±169.1)ml,均较常规THA组少(P<0.05);平均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切口THA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常规THA组快,而中期结果相似。术后及随访时,两组假体位置均良好。小切口THA组无并发症,常规THA组1例术后脱位。结论小切口微创技术可选择性用于部分病例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但应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由拥有相应设备条件的医院及一定经验的医生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直接前侧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行TH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A组和DAA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12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例,共有128例,分为DAA组(57例)和PA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Harris评分;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AA组出血量(232.4±28.6)mL低于PA组出血量(382.3±37.5)mL,DAA组下地时间(1.8±0.7)d低于PA组下地时间(4.3±2.1)d,DAA组住院时间(7.4±1.9)d低于PA组住院时间(9.2±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AA组的手术时间(112.2±12.6)min长于PA组(98.4±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3±0.9)分,Harris评分(84.3±4.2)分;P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9±1.3)分,Harris评分(80.6±6.5)分;DAA组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DAA组的VAS评分为(1.5±0.8)分,Harris评分(92.2±5.3)分;PA组VAS评分为(1.3±1.1)分,Harris评分为(90.5±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1.3±3.3)°,外展角(39.8±5.4)°;P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0.6±4.3)°,外展角(41.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量小、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假体位置良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与后外侧入路均较为满意,长期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uper PATH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笔者自2015-10—2016-01对12例(13髋)应用Super PATH入路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切口起自大粗隆尖端,向近端延伸6~8 cm,切开臀大肌筋膜并钝性分离臀大肌,从臀小肌与梨状肌间隙进入,沿股骨颈方向切开关节囊,在髋关节不脱位的状态下依次进行开口、扩髓,完成股骨柄的安装,再建立一个通道完成髋臼的磨削与安装。结果本组切口长度平均7.2(6~8)cm,术中出血量平均185.6(150~300)ml,术后引流量平均150.5(110~260)ml。12例均获随访2.5~6个月,平均4.2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5.5(4~7)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平均1.0(0.5~2.0)分。术后3个月疗效按髋关节Harris评分评定:平均91.2分,优9例,良3例。结论 Super 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切口小,损伤轻,不切断外旋肌,完整保留关节囊,关节稳定性好,功能恢复快,输血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前方直接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12月选择我科诊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术后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组优30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5%;对照组优20例,良10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75%;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7.5%),包括股骨距骨折、脱位及大粗隆滑囊炎各1例,对照组并发症10例(25%),其中股骨距骨折4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脱位2例,大粗隆滑囊炎1例;两组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方直接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可减少手术创伤,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分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以及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32例双侧髋关节疾病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30~67岁,平均45.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12例,强制性脊柱炎累及双侧髋关节4例,骨关节炎2例。分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机选取一侧采用DAA,另一侧采用DLA。比较两侧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比较两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53个月,平均39.6个月。DAA组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DLA组,但手术时间较DLA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2,P=0.266)。DAA组及DLA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0%与1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9,P=0.536)。术后各时间点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3、9个月时Harris评分较DLA组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18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及1周,DA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DLA组(P0.05);术后4、8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复查,随访期间假体均无松动、下沉等。结论相对于DLA,采用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等优势,早期疗效较好,但易并发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经后外侧入路传统及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11月,对38例41髋行小切口微创THA(小切口组),同期15例15髋行常规切口THA(常规切口组).小切口组:男23例25髋,女15例16髋;年龄(53.2±15.5)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4±3.3.股骨颈骨折20例20髋,原发性骨性关节炎2例2髋,股骨头Ⅲ期或Ⅳ期无菌性坏死14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2例3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7.7±5.5)分.病程(4.5±4.3)年.常规切口组:男7例,女8例,均为单髋;年龄(54.8±10.8)岁.BMI为26.1±5.1.股骨颈骨折8例,原发性骨性关节炎1例,股骨头Ⅲ期或Ⅳ期无菌性坏死5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1例.Harris评分为(51.2±4.3)分.病程(3.8±3.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筹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鼍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即刻髋门杯外展角及髋臼杯前倾角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8.3个月.患者于术后2~3个月弃拐行走.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8.6±3.6)分及(85.8±3.3)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THA较传统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股骨处理方便及假体定位准确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tip arthroplasty,THA)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approach,PLA)术后患者血清生物学层面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60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其中26例采用直接前侧入路,3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统计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临床资料,检测所有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第1、3、5天晨起同一时间段空腹静脉血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血清磷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DAA组与PLA组手术前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髋臼假体外展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中CRP、IL-1、TNF-α的水平均较术前第1天升高,于术后3d达高峰,3d后开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与PLA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CPR、IL-1、TNF-α、CK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但DAA组术后IL-1、TNF-α、CK水平明显低于PLA组。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d患者血清中CRP、IL-1、TNF-α及CK水平达到高峰,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d是抗炎治疗的关键时期;IL-1、TNF-α、CK在DAA组表达水平较低,提示DAA较PLA拥有着更小的软组织损伤,术后急性无菌性炎症反应程度更低,并且DAA切口长度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DAA治疗效果优于P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