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社区家庭暴力(DV,Domestic Violence)施暴者的部分心理学特征。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300户有暴力家庭的施暴者(316人),以及按照年龄、性别和家庭结构配对的无家庭暴力对照组(310人)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身症状和对家庭暴力的态度。结果:(1)施暴组的SCL-90总分(38.6±32.4)以及强迫(0.6±0.5)、人际敏感(0.5±0.5)、抑郁(0.5±0.5)、焦虑(0.3±0.4)、敌对(0.4±0.5)、偏执(0.4±0.5)、精神病(0.2±0.3)与疑病因子分(0.5±0.5)均高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30.8±28.6、0.5±0.5、0.4±0.4、0.4±0.5、0.3±0.3、0.3±0.4、0.3±0.5、0.2±0.3、0.4±0.4)(P<0.05或P<0.01);生活事件总分和负性事件分均高于对照组(38.0±34.5/31.4±7.3,23.7±26.2/12.8±21.8)(P<0.01);社会支持总分(37.4±8.2)、客观支持(12.2±3.5)、主观支持(17.8±5.0)和支持利用度(7.4±2.0)均低于对照组(均分分别为40.8±6.6、12.8±3.0、20.2±4.0、7.8±2.0)(P<0.05或P<0.01);(2)施暴者接受家庭暴力的态度比例高于对照组(79.9%/11.9%,P<0.05);(3)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有赌博成员、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敏感症状、主观社会支持差和对DV认同态度是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2.74,1.00-7.74、1.02,1.01-1.03、2.83,1.43-5.59、0.91,0.86-0.96、0.05,0.03-0.08)。结论:家庭暴力施暴者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对家庭暴力的认同态度是施暴者采取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求助能力培养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ATSPPH)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49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有待改善;有求助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求助经历的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更积极(t=2.1541,P<0.05);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有差异,其中女生求助态度比男生积极(t=-5.251,P<0.001),而大二学生的求助态度最低(F=3.501,P<0.001);③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与其所获得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406,P<0.001);④社会支持对心理求助态度具有显著的预测性(F=33.615,P<0.001).结论 社会支持水平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即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求助态度越积极.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与老年人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 ,从北京、沈阳、山西、湖北四省市选取 2 88名老年被试 ,其中城市人口 12 4例 ,城镇人口 74例 ,农村人口 90例 ;平均年龄 65岁 ( 5 3~87岁 ) ,5 3~ 5 9岁 45例 ,60~ 64岁 91例 ,65~ 69岁 94例 ,70岁以上 5 8例 ;男 15 9例 ,女 12 9例 ;平均受教育年限 7年 ,文盲3 6例 ,小学水平 98例 ,中学水平 68例 ,中专水平 3 3例 ,大学以上水平 5 3例 ;婚姻状况为单身 2例 ,已婚 (配偶还健在 )2 3 4例 ,离婚 2例 ,丧偶 5 0例。方法 采用自编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间的社会支持问卷。该问卷由两个分问卷组成 ,分别是老年人接受成…  相似文献   

4.
5.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聊城大学301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差异检验表明,高低社会支持组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各因素上的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其自我和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家庭内代际支持与老年人抑郁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选取4957个家庭中年龄≥60岁、有婚姻经历且有子女在世的7233名老年人。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衡量抑郁症状,通过工具、经济、情感三方面测量双向代际支持,以个体为水平1,家庭为水平2,构建多水平模型。结果:子代工具支持(β=0.52、0.94、1.43)与亲代经济支持(β=0.41)会加重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但随着家庭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子代工具支持(β=-0.03)与老年人抑郁症状负向关联。在情感支持方面,与子女频繁见面(β=-1.36~-0.76)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抑郁症状。结论:本研究显示家庭内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代际支持对老年人抑郁症状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养育独生子女的城市老年人亲子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城市老年人412人,其中有独生子女的老年人218人,非独生子女老年人194人,采用老年人亲子支持量表(PACS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测量亲子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SWB)。PACSSS分为老年人接受成年子女社会支持(RSS)和老年人给予成年子女社会支持(GSS)2个分量表,各包含3个因子(接受物质、接受情感、接受服务和给予物质、给予情感、给予服务)。结果:有独生子女的老年人GSS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老年人,但SWB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老年人(均P﹤0.05)。PACSSS各因子得分、GSES得分与SWB得分均呈正相关(r=0.24~0.37,均P﹤0.01)。对有独生子女老年人进行通径分析显示,接受情感、给予服务和GSES得分对SWB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β=0.31、0.17、0.30),接受情感、接受物质得分通过GSES得分对SWB有间接预测作用(β=0.06、0.13)。结论:养育独生子女的城市老年人接受支持、给予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探究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以271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自我伤害行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1)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一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高于初二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中的网络过激行为的生源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中学生网络过激行为高于城镇中学生;(2)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次数的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中生自我伤害次数高于初中生;(3)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伤害行为呈正相关(P<0.01);(4)中学生网络过激行为、网络色情行为、网络欺骗行为均对自我伤害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应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进行教育与指导,加强中学生网络使用规范与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降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88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具有较好信、效度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共3份测验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多因素多元非饱和模型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学科性质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垂检验表明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医科生显著高于文、理工科生,二三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不同性别大学乍在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女生;②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分、自我效能总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在-0.067与-0.308之间);③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自我效能比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β-0.278,β=-0.186)。结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青岛疗养院中心进行疗养或体检的205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支持程度。结果:不同年龄(F=2.655,P0.05)、婚姻状况(t=1.991,P0.05)、居住状况(t=2.335,P0.05)、健康自评状况(F=3.063,P0.05)和子女关系(t=2.236,P0.05)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年龄(F=3.187,P0.05)、文化程度(F=5.189,P0.05)、婚姻状况(t=1.983,P0.05)、健康自评状况(F=3.97,P0.05)和子女关系(t=2.749,P0.05)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影响。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等3个维度及支持总分与老年人的抑郁、焦虑、强迫及敌对等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从主观、客观和支持利用度的转化等角度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能够有效的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抑郁、焦虑等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所起的作用。方法:对360名老年人施测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心理弹性量表(RS-14)和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MHIE-UV)。结果: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r=0.12,P0.01)、心理健康(r=0.20,P0.01)呈正相关,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57,P0.01)。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76%。结论:老年人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且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效应是通过心理弹性中介变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下考察压力、社会支持和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压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与自我和谐量表对5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压力、社会支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3.06,-2.139;P0.01);压力与自我和谐总分显著正相关(r=0.27,P0.05),社会支持与压力和自我和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0.37;P0.05);压力对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和谐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26,0.17;P0.05),领悟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28,P0.05),因此,领悟社会支持在压力对自我和谐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量K2=0.08,R2sed=0.04。结论:压力既可以直接影响自我和谐,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部分中介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母亲孕期及产后抑郁与子代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1980-2017年,收集相关文献,由2位研究员独立交叉筛选文献及提取资料后,采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产后及持续性抑郁得分与子代行为问题总分的合并OR值分别为1.83(1.35~2.47)、2.49(2.13~2.92)、1.93(1.24~2.99),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母亲产后抑郁与子代内隐性行为问题得分合并OR值为2.23(1.66~3.0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外显性行为问题得分合并OR值为1.32(0.77~2.28),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妊娠期、产后及孕产期持续性抑郁可能增加子代行为问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女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点和自我客体化状况及其影响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对629名女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和自我客体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1)女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年限5~7年人数最多占比48%,网络社交中关注新闻娱乐内容最多占比63%,69%的女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交有利有弊,47%的女大学生对控制网络诱惑不确定,使用QQ作为网络社交工具的女大学生占79.2%,在网络社交中使用个人信息真实性虚实各半占比39.1%,45.9%的女大学生不觉得网络社交比现实交往更轻松;(2)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得分平均值为-1.73,统计得出负值比例为58.6%,正值比例为41.4%,得分偏高的25%范围内有119人占比19%;(3)不同年级的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没有显著差异(F=1.245,P0.05),独生子女与否对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没有显著差异(t=-0.440,P0.05);女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特点与自我客体化水平关系在网络社交年限上差异显著(F=4.987,P0.05),其他维度(网络目的,网络意志,网络真实,网络自由)与自我客体化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女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有一般特征同时也呈现多样性;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总体较好,但客体化水平偏高的人数比不小,女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对自我客体化水平有影响,使用网络社交年限最少的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州异地务工人员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广州455名异地务工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1)广州异地务工人员社会支持总分为(37.69±6.68),社会支持状况良好;而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4.53±5.75),低于全国常模(t=-15.278,P0.01);(2)男性异地务工人员的社会支持总分更高,已婚和高收入的异地务工人员能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3)自我效能感总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70,P0.01)。结论:异地务工人员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研究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研究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222名研究生进行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心理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1研究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2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间相关显著;3自我和谐总分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相关显著;4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结论师范类研究生的社会支持、自我和谐能影响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高师生自我和谐及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查高师生自我和谐现状,并进一步揭示高师生自我和谐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23名高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5.2%高师生表现出自我的不和谐。高师生自我灵活性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分数。高师生在自我和谐总分及分量表得分不存在性别差异。理科学生的自我刻板性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领悟社会支持除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并进入回归方程,解释变异的16.4%。结论高师生自我和谐水平没有降低,但其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要对女生、理科学生给予更多关注。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对自我和谐程度有一定的预澳,l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学生父母同伴依恋、自我分化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314名中学生,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R)测量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同伴依恋,自我分化量表(DSI-R)测量自我分化,攻击性问卷(AQ)测量攻击性行为。结果:IPPA-R的各因子得分与DSI-R得分均呈正相关(r=0.19~0.23,均P0.01);IPPA-R的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得分与AQ得分均呈负相关(r=-0.31、-0.19;均P0.01);DSI-R得分与AQ得分呈负相关(r=-0.57,P0.001);DSI-R的4个因子得分对AQ得分均有负向预测作用(β=-0.36~-0.12,均P0.05);自我分化在母子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29.3%,在同伴依恋与攻击性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可预测其攻击性行为;自我分化可能是母子依恋、同伴依恋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学生怀旧心理和行为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证明怀旧无处不在。方法本研究采用本土化的怀旧倾向量表和自我和谐自陈问卷以及自编的怀旧行为问卷,对233名大学生进行怀旧心理以及怀旧行为和自我和谐的调查。结果大学生采取怀旧行为的概率超过50%;在不同年级变量上,自我和谐上有显著差异(F=3.38,P0.05);怀旧倾向预测怀旧行为4.1%的变异量(R2=0.041)。结论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怀旧倾向;怀旧在大学生活中无处不在,且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事件,不足以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