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核苷类似物治疗对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短期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348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组时病情分期及是否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为4组:早期未治疗组、早期治疗组、中期未治疗组和中期治疗组.统计每组患者4周生存率及病情好转率,并对348例患者2周时及184例患者4周时的总胆红素(TBil)、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2周时,早期未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中期未治疗组与中期治疗组间,TBil、ALT、PTA和MEL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4周时,早期未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间,TBil、ALT、PTA和MEL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直均>0.05);中期未治疗组与中期治疗组间,PTA(分别为29.6%±9.6%和25.1%±9.1%)及MELD评分(分别为29.8±9.6和22.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52和4.069,P值均<0.05).治疗4周后,早期未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9.0%(16/41)和72.1%(44/61),4周生存率分别为53.4%(39/73)和75.0%(69/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61和8.38,P值均<0.01);中期未治疗组与中期治疗组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2.3%(16/21)和80.4%(45/56)P4周生存率分别为26.1%(24/92)和44.3%(47/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98和7.13,P值均<0.01).结论 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患者30 d生存率,是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内科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HBV DNA转阴率、PTA及MELD评分可作为观察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近期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及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加用强的松。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好转治愈率,同时检测生化指标、PTA及血清HBV DNA载量,以12周为观察终点。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12周比较,血清ALT、TBIL、TC及PTA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12周后,所有生存病例HBV DNA均转阴(<500 copies/ml);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82.5%(33/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22/36),(P<0.05),治疗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早期患者效果好且可使HBV DNA转阴。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胃肠道激素的角度探讨犀角散加味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内科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犀角散加味。用药2周观察患者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统计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结果]犀角散加味治疗HBV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能够升高血清P物质(SP)及胃动素(MTL)水平,下调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肝衰竭发生率。[结论]犀角散加味可调整肝衰竭前期患者体内胃肠激素水平,阻断肝衰竭前期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早期快速病毒学应答对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拉米夫定(l00 mg/d)或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在治疗基线和第4周检测患者生物化学、凝血功能和HBV DNA载量,根据第4周的HBV DNA载量分为H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的差别.用x2检验或Fi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均数,对影响治疗转归的所有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治疗第4周时,HBV DNA阳性和阴性组TBil分别为(261.6±205.6)μmol/L、(160.1±173.4)μmol/L,两组比较,t=2.1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TA分别为44.7%±19.7%、56.8%±23.1%,两组比较,t= -2.0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在治疗终点时的治疗无效率分别为50% (9/18)、14.8% (13/88),两组比较x2=9.23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情分期(早、中、晚期)影响治疗转归的OR值为6.559,95%可信区间为2.316 ~ 18.576;HBV DNA阴转影响治疗转归的OR值为0.209,95%可信区间为0.058 ~ 0.747.结论 核苷类似物对病毒的快速抑制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治疗4周内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有助于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在6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选择28例口服拉米夫定6周,比较两组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和HBV DNA的变化。结果在观察结束时,治疗组患者TBIL明显下降,PTA明显提升,HBV DNA定量下降明显,而对照组各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近期疗效。方法 6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被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HBV DNA水平、MELD分值变化及病死率。结果在治疗后12周,治疗组总胆红素和HBV DNA分别为89.7±42.5μmol/L和3.16±2.04log10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45.6±64.2μmol/L和6.28±3.95log10copies/mL,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白蛋白分别为48.5±15.6%和34.8±4.8g/L,显著高于对照组(40.5±12.4%和30.2±4.1g/L,P<0.05或P<0.01);治疗组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分别为17.6±3.5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2.4±4.1和52.9%,P<0.05或P<0.01),两组晚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例HBeAg阴转,1例HBeAg血清学转换,对照组HBVM无变化。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功能,降低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尽早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ALT、AST、TBil、PT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程中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对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499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后每周检测其血清ALT、AST、TBil、PT,分析上述指标动态变化趋势及与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时两组间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入院第2~6周,死亡组ALT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而死亡组AST水平则在入院第1~5周均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ALT及AST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但在相同时间里死亡组ALT及AST下降幅度较存活组小,入院第6周后两组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TBil、PT水平在入院后各周检测均高于存活组(P<0.001)。在第一周内两组TBil均升高,但从入院后第二周开始,存活组TBil、PT达峰值后开始随时间逐渐下降,而死亡组TBil、PT则随时间持续升高。结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入院后早期ALT、AST、TBil、PT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其预后,动态观察其变化有助于早期判断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分别按2:1的比例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48周病死率。结果: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中期死亡率较低;晚期死亡率较高,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齐性检验,p=0.0525,提示加用中药可能改善患者预后。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降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尤其对晚期患者在缺乏肝移植等手段时,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7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替比夫定组28例,使用替比夫定600 mg/d;恩替卡韦组29例,使用恩替卡韦0.5 mg/d。观察指标为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HBV DNA,分别于治疗后2、4、6、8、12周取值,因为生存率的问题,肝功能、PT只取2、4、6周进行对比。结果替比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病死率分别为21.43%、4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BV DNA阴转率及时限上相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PT、胆碱酯酶、TBil、血清白蛋白(Alb)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改善,但在治疗后第2、4、6周相同时间点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比夫定组改善较恩替卡韦组改善提前。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调节治疗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静注免疫球蛋白的治疗方案,2组患者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周。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4周后检测总胆红素、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并于治疗4w后进行疗效判断。[结果]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总胆红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患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联合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1例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37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50ml/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的血浆D-二聚体(D-D)浓度,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及转归.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D-D浓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第7天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第14天降低进一步明显(P<0.01).结论:凝血反应参与了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肝脏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应用血必净可明显下调血浆D-D的浓度,改善患者血清TBil及PTA,提高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给予对照组保肝、拉米夫定抗病毒、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1 mg?kg-1?d-1静脉滴注,并根据临床病情改善情况递减激素用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HBV DNA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和25.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消化道改善时间分别为[(3.8±1.3)d和(15.5±1.8)d,P<0.01],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28.2±9.3)d和(41.5±10.3)d,P<0.05];住院日分别为[(41.5±4.3) d和(52.2±4.7)d,P<0.05];观察组PTA和ALB较对照组升高显著,ALT和TBIL水平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3.2±1.5)lg cps/ml和(3.3±1.3)lg cps/ml,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9.4%和21.9%(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肝脏》2018,(10)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早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HBV-ACLF患者235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ETV,0.5mg/d治疗113例,拉米夫定(LAM),100mg/d治疗122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治疗1、2、4、12周时血清生化、凝血功能及HBV DNA载量,临床特征及转归。结果 ETV组和LAM组患者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年龄:49.4比45.7岁,ALT:1170比1172U/mL,AST:932比904U/mL,HBV DNA:5.27×107比5.8×107 IU/mL(均P0.05)。治疗结束生化指标及HBV DNA下降率(HBV DNA:2.96比2.95lg拷贝/mL,P0.0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MELD评分20分或并发症多于2种的患者治疗1周时,ETV组与LAM组相比,生存率显著升高(95.7%比81.7%,P0.05)。治疗4周、12周时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比65.2%,36.6%比46.4%,均P0.05)。基线PTA及有无肝硬化对两组生存率影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V组和LAM组在治疗终点时的有效率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比40.2%,P0.05)。结论 ETV对HBV-ACLF患者的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早期生存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治疗HBV相关重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本科住院治疗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157例,分3组,恩替卡韦组52例,拉米夫定组55例,对照组50例。3组患者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分别口服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指标包括:24周生存率,12周HBV DNA转阴率、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住院时间,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患者的24周生存率分别为69.2%(36/52)、72.7%(40/55),高于对照组56%(28/50)(P均0.05)。治疗12周,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较对照组患者的TBil、ALT、AST均显著下降(P均0.05)、PTA显著升高(P0.05);HBV DNA的转阴率分别为88.5%(46/52)、85.5%(47/55),高于对照组10%(5/50)(P均0.05)。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5±48.6)d、(79±44.3)d,低于对照组(124.3±58.5)d(P均0.05)。结论恩替卡韦、拉米夫定可提高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或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2年12月-2016年1月收治的76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其中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 mg,1次/d,2 d后减量至5 mg,1次/d,2 d,最后减量至2mg,1次/d,维持3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TBil水平(228.3±97.2)μmol/L较对照组(276.4±73.2)μmol/L降低(P=0.001),PTA(44.3±12.9)%较对照组(39.9±18.3)%提高(P=0.017),但ALB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2±2.3)g/L vs(33.9±7.8)g/L,P=0.184)];两组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救治成功率(60.4%)明显高于对照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提高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在严格把握糖皮质激素适应证和治疗时机的前提下,其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凉血化瘀法为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56例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解毒凉血化瘀法进行辨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肝功能、凝血功能、HBV DNA阴转率以及总有效率。结果:(1)所有患者随访至治疗后12周,试验组患者生存率(71.6%)显著高于对照组(44.4%)(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7.8d和4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和12周后,除了Alb外,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AF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试验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和12周后,两组患者PT明显缩短,PTA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PT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12周后P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周后,试验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57.5%)明显高于对照组(44.0%)(P0.05)。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65.7%)明显大于对照组(33.3%)(P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凉血化瘀法为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大大提高了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行护肝、退黄、促肝细胞再生、抗乙肝病毒、改善微循环、人工肝血浆置换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2.5 mg地塞米松肌注或静推,1次/d.观察两组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MELD评分及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1、2、4、8周时以上观察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加用小剂量激素对临床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肝脏》2017,(2)
目的 探讨血浆透析滤过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接受血浆透析滤过治疗的HBV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短期预后(随访3个月)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间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分析血浆透析滤过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41例患者血浆透析滤过治疗前的PTA为(18.33±7.75)%、TBil为(445.66±209.67)μmol/L、MELD评分为(32.08±6.75)分,3次血浆透析滤过治疗后第3天,PTA为(29.20±15.07)%、TBil为(396.88±151.78)μmol/L、MELD评分为(29.67±7.70)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26、2.042、2.026,均P0.05)。存活组12例,死亡组29例。存活组患者入院时合并肝硬化比例为16.7%,低于死亡组的68.9%(χ~2=7.351,P0.05);存活组诊断为肝衰竭至行血浆透析滤过治疗的间隔时间为(2.58±0.67)d,明显短于死亡组的(6.07±4.38)d(t=-4.167,P0.05);入院时存活组合并肝性脑病比例为83.3%,死亡组比例为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05);存活组急性肾损伤(AKI)II期及III期患者比例为8.3%,而死亡组为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1,P0.05)。存活组患者3次血浆透析滤过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MELD评分下降(8.33±4.19)分、PTA增加(21.72±15.62)%,而死亡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MELD评分增加(0.55±6.66)分、PTA增加(6.38±17.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7、-2.633,均P0.05)。结论 血浆透析滤过治疗能改善HBV相关ACLF中晚期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治疗前具有肝硬化基础、肝衰竭病程长、AKI分期高的患者预后差;治疗72 h后,PTA、MELD评分有显著改善的患者预后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并评定肝衰竭患者救治中糖皮质激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8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保肝对症等支持治疗,有明确病因的给予病因治疗;治疗组患者在疾病进展早期即给予强的松口服。治疗过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及总胆红素(TBil)等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ALT、TBil、PTA在用药后1周、4周、8周、12周与基线水平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用药4周、8周及12周与对照组治疗相应时期比较,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有效率79.2%,明显高于对照组51.5%(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症状改善时间、TBil下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别,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衰竭早期使用激素可明显提高救治有效率,缩短住院周期,应用中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糖皮质激素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acute-on-chronic pre-liver failure,pre-ACLF)的疗效预测模型与路线图。方法根据5 d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降幅,将56例乙型肝炎pre-ACLF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应答分为快速应答(50%)、部分应答(30%~50%)和无应答(30%);对快速与非快速应答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快速应答的相关因素,并构建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模型与路线图。结果黄疸持续时间(P=0.013,OR=1.258,95%CI:1.050~1.508)、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0.029,OR=0.014,95%CI:0.000~0.650)及丙氨酸转氨酶(ALT)/TBil比值(P=0.013,OR=0.735,95%CI:0.577~0.963)是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快速应答的独立因素;推算出的预测模型为:Py=ex/(1+ex),X=0.687+0.125×黄疸时间-0.508×ALT/TBil比值-4.241×PTA;Py值0.1、0.1~0.2、0.2~0.5和≥0.5患者的快速应答率分别为82.1%、55.6%、28.6%和0,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09,P=1.69×10~(-5))。快速应答组停用激素5 d后血清TBil反弹上升者为6.7%,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36.4%(χ~2=5.682,P=0.017)和无应答组的80.0%(χ~2=25.092,P=5.47×10~(-7)),但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28,P=0.064)。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的数学模型能有效预测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并提出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