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与肛门周围皮肤形成的异常管道。自从1880年法国解剖学家Herman和Desfoses发现肛腺以来,肛腺感染一直为公认的肛瘘发病学说,并认为彻底切除感染的肛隐窝、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作为肛瘘根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肛瘘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进而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形成的肛周与直肠下部相通的瘘管,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慢性阶段.肛瘘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科疾病,其发病率国内1.67%-3.6%,国外8%-25%,发病高峰年龄段20-40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5∶1[1].复杂性肛瘘发生率约占全部肛瘘病例的5%-10%,是指外口和管道有2个或以上,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下(低位复杂性肛瘘)或以上,甚至侵犯耻骨直肠肌、肛提肌(高位复杂性肛瘘),因其治疗中存在着复发率高、并发症和后遗症多等问题,被称为难治性肛瘘.  相似文献   

3.
肛窦炎和肛腺感染引起的肛门周围组织感染可引起肛周脓肿,深部肛周脓肿一旦形成后,内部压力逐渐增大。认为肛周脓肿深部脓肿根治术不仅可使患者脓腔早愈,防止蔓延,而且也不易形成肛瘘,即使形成肛瘘,也比较容易治疗,其高治愈率,低复发率,使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4.
王妍 《中医杂志》2003,44(Z1):96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是肛周脓肿的续发病,是肛窦感染发炎沿肛腺管蔓延扩散到肛门直肠间隙或肛管皮下与粘膜下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多形成肛瘘.本病例因肛周脓肿后外口尚未破溃而形成半瘘,粪便经感染肛窦形成的内口进入脓腔,长久积存而形成粪石.  相似文献   

5.
孙柱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2):873-873
肛旁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由于肛旁脓肿的原因主要是肛腺感染,因此根治肛旁脓肿的关键是处理好感染肛腺,传统治疗是切开排脓成肛瘘后行相关手术。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肛瘘106例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门直肠瘘简称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通道,其发病率高,在肛肠科仅次于痔[1].大多为肛周脓肿的后遗症,主要侵犯肛管,涉及直肠较少,是与会阴区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的肛隐窝,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结核、克隆病等引起的特异性感染,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形成肛瘘.肛瘘的发生与性激素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在青春期个体自身的性激素开始活跃,特别是肛腺增殖明显.由于男性肛腺分泌旺盛较女青年更加明显,且男性括约肌发达,肛腺排泄不畅,更易引起肛瘘.  相似文献   

7.
肛瘘是一种常见疾病,国内发病率为1.67%~3.6%,国外为8%~25%,发病高峰年龄段在20~40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5~6∶1.婴幼儿发病也常见,其男女比例与成人无明显差异,约为5∶1.肛瘘大部分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进而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伤口不愈形成的肛周与直肠下部相通的瘘管.肛瘘一端通于皮肤,一端通于肛管或直肠. 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慢性阶段.  相似文献   

8.
盛志军 《中医杂志》2003,44(Z1):77-78
现代医学认为,肛瘘与肛周脓肿分别属于肛周间隙性化脓性感染的两个病理阶段,急性期为肛周脓肿,慢性期为肛瘘.  相似文献   

9.
肛瘘又称肛管直肠瘘,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3部分组成.它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肛门五大常见病之一,其中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被公认的外科领域难治性疾病之一[1].肛瘘在我国的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67%~3.60%,国外约为8% ~ 25%.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5∶1[2].针对肛瘘的发生,国内外众多学者分别从解剖学、胚胎学、免疫学、细菌学以及性激素水平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肛腺感染学说是目前公认的肛瘘发病学说[3],肛腺往往是感染进入的门户,临床上大约有95%的肛瘘均是由于肛腺感染引起的.手术是治愈肛瘘的根本方法[4].  相似文献   

10.
肛瘘的现代研究及激光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瘘是指直肠下端、肛管、肛门周围皮肤组织间形成的内外口相通的瘘管 ,亦称肛门直肠瘘 ,约占肛肠疾病的2 5 % ,2 0~ 4 5岁的中青年人好发 ,男性多于女性 ,比例约为5∶1。现将肛瘘的现代研究及激光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肛瘘发生的解剖学特点自从 1880年法国解剖学家Herman和Desfoses发现肛腺以来 ,隐窝腺感染学说一直被人们公认为肛瘘发病学说。里川彰夫报道肛瘘患者肛腺绝大多数为导管直型 ( 85 .3% ) ,非肛瘘患者肛腺多数为导管弯曲型 ( 37.9% ) ,其次是导管和腺房各占一半的混合型 ( 2 .6 % )。Lassmann报道肛瘘患者的肛腺中有扁平上…  相似文献   

11.
马英  左进 《中医杂志》2003,44(Z1):98
1内口的探查及处理 肛瘘多由于肛腺感染所致.自行或切开排脓后,脓腔逐渐收缩呈管状,形成纤维化管壁;若引流不畅,或继发感染,炎症向直肠粘膜下层及肌层深部蔓延,并超越肛窦部及直肠环区深部,则形成高位复杂性肛瘘,因此治疗上寻找原发病灶即内口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肛瘘发病机制与手术失败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肛隐窝处反复的炎性刺激肛腺感染后形成的软组织炎,在肛门直肠各间隙形成脓肿,早期手术切开脓肿凡纱引流可及时减轻中毒症状,并防止间隙内脓肿蔓延到其它间隙而导致疾病复杂化,无论手术切开或脓肿破溃,大多数均形成肛瘘。实际上这种非特异性的肛门直肠脓肿和肛瘘是同一疾病的急性症状期和慢性炎性阶段。  相似文献   

13.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中医称为“肛漏”。肛瘘是肛肠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有反复发作和病情复杂化可能,尤其是复杂性肛瘘具有病变部位高且深(病灶累及或超过肛直环),主、支管数目多且走行复杂,内口或外口缺如不易辨认等诸多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4.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一般是指肛腺感染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组织蔓延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肛痈、脏毒等范畴。其特点是自溃或切开排脓后常形成肛瘘,特别是切开排脓后形成的肛瘘,一般需再次手术,给患者增加痛苦和负担。肛周脓肿是肛肠科的常见病,传统  相似文献   

15.
谷云飞教授认为重视克罗恩病肛瘘局部特征性病变有利于早期诊断,避免诊断延误.克罗恩病肠道病变属于"肠内痈"范畴,而克罗恩病肛瘘是"肠外痈"在肛周的主要表现,其病机是湿热内蕴、脾失运化、气血亏虚.对于克罗恩病肛瘘,采用保留括约肌挂线法、运脾法、以生物制剂为主的降阶梯方案和补托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党永庆 《陕西中医》1993,14(2):58-59
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外治合用,1次根治肛痈48例。平均住院25a,1年后随访,未复发及形成肛瘘。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痈不仅能够缩短病程,而且能1次性根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肛瘘术后创面难愈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对48例与手术无关的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困难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及西医辨病治疗.结果: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特殊病例的辨病治疗,48例肛瘘术后难愈性创面均顺利愈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在肛肠外科创面修复过程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肛瘘诊治过程中需要警惕特殊病例如结核性肛瘘、特殊感染病例、肛用克罗恩病等,针对性治疗可以取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的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后常易形成肛瘘,故肛周脓肿和肛瘘是一个病的两个阶段。目前对肛周脓肿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并常在手术时将外括约肌皮下部及浅部毫无顾忌地切开,由此而导致肛管缺损、肛周疤痕畸形,对肛门的功能和外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许多临床医师逐渐尝试采用各种方法保留肛门括约肌以避免上述问题[1~2],却常因操作繁琐或不能保证引流通畅而疗效欠佳。笔者自2001年3月~2006年3月对38例肛周脓肿应用保留括约肌术结合四黄生肌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并与传统的肛…  相似文献   

19.
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也是肛管、直肠炎症病理过程的急性期,肛瘘是慢性期。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近也有发现与肛线的损伤有关。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  相似文献   

20.
婴儿肛瘘多系新生儿腹泻,污染肛周,以致肛旁脓肿,穿溃出脓而形成。有的肛瘘未经及时治疗,或反复感染,可形成多发性肛痿或复杂性肛瘘。国内有关的论述不多。笔者于1973年起,断续治疗婴儿肛瘘百余例,现将资料齐全的64例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