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中医症型与拉米夫定适应证的关系 ,我们对不同证型的 1 0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治疗 ,疗效各异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 0 6例慢性乙型肝炎为我院近 2年住院或门诊患者。诊断符合 1 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病毒呈高复制状态 ,适合于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其中男 82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34.7岁 ,病程 2~ 1 8年。治疗前患者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 ( ALT) 1 2 6~ 32 0 U/L,总胆红素 ( TBil) 2 6~ 5 0μmol/L ,HBe Ag及 HBV DNA双阳性 64例 ;HBe Ag阴性而 HBV DNA阳性 42…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们对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病人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的患者用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80例慢乙肝患者均为1994年1月~199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病人,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5届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分型标准(对前期现察的病人进行重新分型),其中轻度90例,中度64例,重度20例,早期肝硬变6例:男性140例,女性40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13岁,平均28.9岁;全部病例HBeAg( ),HBV-DNA( )。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应答的情况。方法:选择具有干扰素治疗适应症者46例,按中医辨证施治并加用干扰素3-6个月,观察各型病人对干扰素的应答情况。结果:46例患者以湿热热蕴结型及肝郁脾虚型占大多数,该两型虱对干扰素应答率分别为50.0%及55.6%,与其余各型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结型和肝郁脾虚型患者较适合于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情绪改变,探讨中医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调查133例CHB(肝郁脾虚证或湿热中阻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40.60%的CHB患者存在焦虑,49.62%的患者存在抑郁,以轻度和中度居多.两证型比较:轻度焦虑/抑郁以湿热中阻证居多,分别为:39.08%(P<0.05)、44.83%(P<0.01),重度焦虑/抑郁则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分别为:13.04%(P<0.05)、17.39%(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S/SDS总分与病程、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ALT、AST、HBV DNA载量成负相关(P<0.01).结论:CHB患者存在明显情绪改变,并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虚实证型与RBC免疫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检测了42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虚证和实证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证明了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红细胞免疫活性高于正常人,而虚证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实证组,其结果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差异.方法:结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对126例西苑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及特点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型次之,肝肾阴虚型又次之,瘀血阻络型所占比例较肝肾阴虚型小,脾肾阳虚型最为少见,其中,湿热与气阴亏虚为各证型的主要兼夹因素,暗红舌、红舌和腻苔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舌象.患者的症状体征(胁痛、口苦、腹胀、食欲低下、舌苔腻等)积分在各证型中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T、AST均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ALT:75.81±39.93vs48.13±26.02.50.42±31.69,59.09±21.50.P<0.05;AST:82.89±38.37vs42.62±21.43,51.88±36.11,68.93±24.57,P<0.05).结论:湿热因素贯穿于慢性乙肝患者的不同阶段,是该病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而正气亏虚,正是湿热毒邪侵扰的内在基础,该病的病机为"邪侵而正虚,正虚而邪恋".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研究显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素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的调查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统计受损的脏腑、病性证素,并分析其证素演变规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损伤的脏腑主要有肝、胆、脾、胃、肾、三焦等,其中肝、脾是其主要的受损脏腑,随着病情进展,脾、肾、三焦、胆、胃受损频率均增加;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气虚、气郁、湿为多;早期肝硬化患者以湿、气虚、气郁、热、血瘀为多;肝硬化腹水患者以湿、血瘀、气虚、水为多。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在病位及病性证素上均有自身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10例CHB轻度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Menshini法1秒钟经皮肝穿取肝组织进行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判断,并与车祸死亡正常人作对照,同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①肝组织炎症≥G2、肝纤维化≥S2等级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肝组织炎症〈G2、肝纤维化〈S2等级的年龄;②各中医证型患者肝组织炎症级别≥G2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各中医证型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2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证型间比较仅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和湿热中阻型;④各中医证型间HBVDNA水平比较,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证型明显低于肝郁脾虚型,其他证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HB轻度患者至少有1/3的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而且年龄越大越有必要;在控制肝脏炎症方面,辨证治疗应多加倡导,在抗纤维化治疗方面应重视补肾法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静脉血T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胃癌不同证型中的变化,探讨胃癌证型与细胞免疫功能关系。[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和ELISA法检测113例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SIL-2R水平,对不同证型与其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30例对照者比较。[结果]胃癌虚证患者外周血总T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实、虚证患者与对照者SIL-2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虚证患者之间SIL-2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CD4^+T细胞以肝胃不和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而CD8^+T细胞与之相反,呈下降趋势。[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依肝胃不和型、瘀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次序逐渐下降,提示辨证分型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放射核素标记试餐法,测定45例典型中医分型的慢性胃脘痛患者的液体胃排空功能,并与1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慢性胃脘痛中医证型与胃排空功能紊乱的关系。结果显示脾胃虚弱组胃半排空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说明脾胃虚弱者液体胃排空加快;肝胃不和组和肝胃郁热组的胃排空时间较脾胃虚弱组明显延长(P<0.01),而脾虚肝郁组不论与正常对照组或脾胃虚弱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中医慢性胃脘痛虚、实证型的排空状态截然不同,并可能各自有着不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脘痛患者中医证型与核素胃排空功能关系的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放射核素标记试餐法,测定45例典型中医分型的慢性胃脘痛患者的液体胃排空功能,并与1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慢性胃脘痛中医证型与胃排空功能紊乱的关系。结果显示脾胃虚弱组胃半排空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说明脾胃虚弱者液体胃排空加快;肝胃不和组和肝胃郁热组的胃排空时间较脾胃虚弱组明显延长(P〈0.01),而脾虚肝郁组不论与正常对照组或脾胃虚弱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高发区,约有3千万患者,到目前为止仍无特效的根治办法,中西医结合是目前治疗慢乙肝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疗效,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必须辨证分型论治.辨证的准确与否,是论治的关键,而证型的规范化、客观化,是实现正确辨证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人们从免疫、病理、生化、病毒表达及定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现将研究近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脾大小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用彩超仪检测150例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分为6型)患者的肝右叶最大斜径、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脾脏大小等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血瘀证患者与肝气郁结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相比,肝左叶上下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化湿热内蕴证患者与血瘀证患者相比,脾脏厚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化湿热内蕴证患者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患者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化血瘀证患者与肝气郁结证患者相比,门静脉血流流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脾静脉内径、血流流速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超声检查对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指导意义,随着证型的发展,肝脾大小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有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判定和肝组织学检查,分析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220例非瘀血证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3和肝纤维化≥S3的例数明显低于瘀血证患者(P〈0.01);非瘀血证患者ALB、TBIL、ALT和AST水平与瘀血证患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中医证型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HBeAg定量、HBV DNA载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HBeAg定量,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然后做统计分析。结果:HBsAg定量值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HBeAg定量值肝胆湿热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01;HBV DNA载量脾肾阳虚型与其余各组比较,P0.001,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定量以及HBV DNA载量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VDNA水平对慢性HBV感染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HBV核心抗原为刺激物,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测定法检测表面抗体阳性的HBV感染者(A组)、e抗原阳性的慢性HBV携带者(B组)、e抗原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c组)3类研究对象的IFN吖分泌细胞数量。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A、B、C3组分别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检测,并分别用荧光定量PCR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组的血清HBVDNA水平及AST、ALT水平进行检测。结果A组与B、c组相比,斑点形成细胞(spot forming cells,SFCs)平均数/106外周血单核细胞明显减少(P=0.000、0.022),C组SFCs平均数显著多于B组(P=0.000)。FACS检测结果表明,A组CD4^+T细胞数量及CD4/CD8显著高于B、C组,而B组Treg数量显著高于A、C组。B组HBVDNA水平最高,A组AST/ALT比值显著低于B、C组。结论HBV感染者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善有利于清除病毒,降低血清HBVDNA水平,使疾病的转归较好,这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及耐药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各型患者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年,观察拉米夫定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HBV DNA的转阴率以及耐药发生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患者HBV 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疗效及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患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M)、病毒前C区变异株等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83例CHB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分别进行肝功能、HBV-M、HBVDNA及HBV前C区变异株的检测,同时行B超测患者脾脏大小,分析证型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湿热中阻和肝郁脾虚型患者的ALT、AST、TBA、Alb、A/G等结果明显高于其他3型,P<0.05。②TBil、DBil值异常主要见于湿热中阻型,明显高于其他4型,P<0.05。③湿热中阻和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DNA值明显低于其他3型,P<0.05,而前C区变异株在该两型较高,与其他3型比较,P<0.05。④脾肿大由低到高依次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脾肾阴虚、肝肾阳虚、瘀血阻络型,瘀血阻络型最高与其他4型比较,P<0.05。结论:①湿热中阻和肝郁脾虚型患者肝脏炎症反应较重,湿热中阻型是黄疸的主要证型,多出现在疾病的早期,预后较好;②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型患者肝功能相对低下,以瘀血阻络型尤为明显,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预后欠佳;③HBVDNA、HBeAg阳性率在实证中偏低,在虚证中偏高,与此相反HBV前C区变异率在实证中偏高,虚证中较低,提示实证者免疫功能较强,虚证者免疫功能较弱,而脾肿大的检测结果提示了CHB病势演变及预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