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药材》2017,(5)
目的:分离和鉴定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等条件对根腐病病原菌产孢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以期掌握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病原菌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测序,在Genbank中经Blast搜索相似性序列,以ITS序列经MEGA 6.0程序构建其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木香根腐病的病原菌15b为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结果:菌株15b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24 h黑暗条件有利于促进孢子产生;菌丝致死温度为61℃、10 min。结论:Fusarium oxysporum f.sp.ciceris isolate是引起木香根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鉴定从重庆云阳橘红基地采集到疑似橘红褐斑病样品病原菌。方法:使用组织分离、形态学鉴定、真菌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其鉴定为橘红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胞菌(Alternaria alternata)。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0~25℃,37℃时不能生长;pH值为4~12时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10;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该菌可利用多种碳、氮源,最适碳源为果糖和D-甘露醇,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钠。结论:不同褐斑病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射干叶斑病在射干栽培产区多有发生,常始发于5月—6月,于开花期(7月—9月)快速蔓延,对该药材产量及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明确射干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依据科赫法则分离纯化、鉴定出2种链格孢属致病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同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6种不同化学杀菌剂、1种植物源杀菌剂、3种微生物源杀菌剂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合适的防治药剂。结果表明,有2种病原菌可导致射干叶斑病,分别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及交链格孢菌A.alternata。病原菌显微特征显示A.tenuissima产孢表型为分生孢子形成不分枝或少分枝长链,而A.alternata分生孢子则常形成树枝状分枝短链。A.tenuissima及A.alternata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2种病原菌均在pH偏碱性环境中生长较好;经室内杀菌剂筛选实验可知,化学杀菌剂40%氟硅唑对2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好抑制效果,其中A.tenuissima、A.alternata的EC50分别为12.42、12.78 mg·L-1。该研究结果为射干叶斑病后续理论研究及田间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柘荣县太子参黑斑病常于每年4—6月份的多雨季节暴发,为太子参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对该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明确太子参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该研究依据柯赫法则对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多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鉴定为链格孢属致病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该黑斑病的病原菌为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其菌落形态、孢子特征以及产孢表型特征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类似,且由ITS、tef1、gapdh、endoPG、Alta1、OPA10-2和KOG1077这7个组成的串联序列在20个链格孢属真菌的系统发育树上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聚为一支,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贝叶斯后验概率1.00。生物学特性表明:梨黑斑链格孢A.gaisen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5~8,最适培养方式为24 h暗培养,菌丝和孢子致死温度均为50℃处理10 min。由A.gaisen引起的太子参黑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可为太子参叶斑类病害的诊断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9,(9)
目的:旨在分离鉴定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该病原菌的发病条件,为该病原菌引起的三七病害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三七根腐病幼苗,用PDA培养基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2株真菌。通过对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观察及ITS序列的比对,对其中1株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温度、pH、光照、碳源及氮源等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病原菌回接一年生三七植株,发现其有很强的致病性。该病原菌在30℃、pH 5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最快,可有效利用多种碳和氮源,其中以淀粉、乳糖为最佳碳源,硝酸铵为最适氮源。孢子在30℃、pH 6~7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结论:明确了三七苗期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了该病原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当归褐斑病菌(Septoria sp.)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当归生长季节系统观察和描述症状发展变化过程.用平皿培养法和悬滴法测定温度、光照、营养和pH值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影响,用硫酸法控制小容器相对湿度测定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和结论:该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限分别为5~30℃(最适15~25℃)、5~30℃(最适20℃)和5~25℃(最适15℃);连续光照有利于此菌的生长、萌发和产孢;此菌在75%以上相对湿度中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期需pH 4.0~10.0,孢子萌发pH 4.51~9.19,两者最适pH均为5.5,产孢pH 4.5~7.5,以pH 6.0产孢量最大;当归叶片浸渍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蔗糖液和土壤浸渍液则有抑制作用.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速度均缓慢,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相似文献   

7.
王艳  晋玲  杜弢  雒军  曾翠云  陈红刚 《中药材》2018,(2):256-260
目的:旨在明确甘肃省栽培秦艽斑枯病病原菌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确定病原分类地位,利用常规植物病原学培养的方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秦艽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扁球形、黑褐色,55.3~125.8μm×51.7~115.3μm(平均83.3μm×83.2μm);分生孢子细镰刀形、披针形,具1~5个隔膜,多为3个,大小18.8~30.6μm×2.4~3.5μm(平均23.5μm×3.2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秦艽斑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 gentianae Thüm.。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5~30℃和15~2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0和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有利于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均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 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8.0,最适p H为6.0、6.49和6.5;土壤浸渍液以及秦艽叶或根浸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结论:秦艽斑枯病是秦艽生长中的主要病害,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8.
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鉴定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菌,测定碳、氮源、温度、pH及光照等条件对根腐病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以期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采回的典型病株进行分离鉴定,同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真菌;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7;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蔗糖;菌落生长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硝酸钾,产孢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全黑暗条件能促进菌丝生长和孢子的产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10 min。结论:引起铁皮石斛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um。  相似文献   

9.
栀子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栀子植株褐斑病叶片病变部位分离到的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本试验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不同温度、光照时间、p H值、碳氮源营养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萌发的影响,并确定了菌丝和子实体的致死温度。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佳生长温度为30℃,菌丝在p H 4~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 H为5。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酵母膏。光暗交替条件下更适合菌丝生长。子实体在15~40℃范围内均可萌发,最佳温度为25℃。在p H 3~11范围内子实体均能萌发,最佳p H为9。子实体萌发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硝酸钙。黑暗条件下适宜菌核萌发。子实体和菌丝的致死温度均为6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引起甘肃省秦艽斑枯病的病原,为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症状观察,病原菌鉴定,并以悬液法和固体法分析测定不同因子对秦艽斑枯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甘肃栽培区秦艽斑枯病的病原为Septoria gentianae。PSA、PDA均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菌落扩展、产孢和菌丝干重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20、20℃,最适pH 7;12 h光暗交替、8 h紫外线照射 16 h光照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菌丝干重以全黑暗和8 h紫外线照射 黑暗最佳。木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等3种C源利于菌落扩展,蔗糖最利于产孢,菌丝干重以棉子糖最佳;N源以丙氨酸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而尿素和NaNO2不能被利用,产孢及菌丝干重以NH4H2PO4最好。  相似文献   

11.
陆宁 《中药材》2005,28(9):748-750
三七圆斑病分生孢子产孢温度为14℃~20℃,最佳温度为18℃;孢子萌发温度为4℃~31℃,最佳温度为18℃;孢子致死温度55℃,10 min;光照对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分生孢子的产生、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种类,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验证,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r DNA-ITS序列分析来确定病原菌;设置不同的培养基、温度、PH值、湿度,观测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病原菌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 longicolla);菌株在PDA培养基生长良好,加了莪术汁的PDA培养基更利于生长及产孢,温度20~30℃、PH值5~6条件下适宜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RH为80%时孢子萌发率最高。结论:广西莪术叶斑病病原菌鉴定为Phomopsis longicolla;中温、潮湿、偏弱酸性环境条件适宜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温度、pH、培养基、碳源和光照对广金钱草茄病镰刀菌生长、产孢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处理,每处理接3个平板,每项实验重复3次。结果:茄病镰刀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2~37℃,最适为20~30℃。茄病镰刀菌在pH 3.0~14.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为9.0~11.0。PDA、PSA、OMA和Czapek培养基对茄病镰刀菌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对孢子萌发率有较大影响,在Czapek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碳源Czapek培养基上茄病镰刀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率明显不同,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菌落扩展最快,其次是葡萄糖和乳糖,果糖最差,同时以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为碳源的Czapek培养液孢子萌发最高,而乳糖较低。光照对茄病镰刀菌菌丝生长没有影响,但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14.
广金钱草根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温度、pH、培养基、碳源和光照对广金钱草茄病镰刀菌生长、产孢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处理,每处理接3个平板,每项实验重复3次。结果:茄病镰刀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2~37℃,最适为20~30℃。茄病镰刀菌在pH3.0~14.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为9.0~11.0。PDA、PSA、OMA和Czapek培养基对茄病镰刀菌生长影响不显著,但对孢子萌发率有较大影响,在Czapek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碳源Czapek培养基上茄病镰刀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率明显不同,以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菌落扩展最快,其次是葡萄糖和乳糖,果糖最差,同时以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为碳源的Czapek培养液孢子萌发最高,而乳糖较低。光照对茄病镰刀菌菌丝生长没有影响,但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15.
2019年在河南省温县地黄种植园发现一种地黄叶枯病。采集具有褐色病斑症状的地黄植株,从叶部感病部位分离、纯化出3株病原菌。通过对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典型特征观察以及ITS、EF1-α、Tub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出3株病原菌,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其中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尚未见有侵染地黄的报道,是地黄叶部病害的新型致病菌。为明确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光照、pH、温度、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在5 d的培养期内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并探究了菌丝生长的致死温度。研究结果表明,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菌丝在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在5~4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1均可生长,最适生长pH 7.0;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燕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多种碳氮源均可利用,其中利用率最高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利用率最高氮源为硝酸钠;菌丝致死温度51℃,10 min。该研究结果可为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引起的地黄病害田间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化感物对三七病原菌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病原菌培养方法,考察不同化感作用物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生长年限的三七水培营养收集液、三七鲜根水提液、三七总皂苷三种物质,加入到培养基中培养病原菌,从中寻找具有化感作用的化学物质。结果表明三七水培营养收集液、三七总皂苷及三七鲜根提取液对毁坏柱孢菌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三七鲜根提取液及低浓度的三七总皂苷对腐皮镰刀菌也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不同化感物对三七地上部分病害三七黑斑病病原菌人参链格孢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结论结果验证了三七轮作后有病害加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分别测定不同培养温度、pH和光照条件对金线莲茎腐病菌菌丝生长状况和产孢量的影响;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金线莲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为金线莲茎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病菌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都为28 ℃,最适生长的pH为6~7,且光暗交替可促进菌落的生长和产孢。在5种杀菌剂中,戊唑醇乳油的EC50为10.02 mg·L-1,为多菌灵的92.50倍;其次是腈菌唑和福星乳油,EC50分别为91.23,96.68 mg·L-1。戊唑醇乳油对金线莲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炭疽病菌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松针炭疽菌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血球计数板测定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和氮、碳源对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测定5种化学农药和6种生物农药对松针炭疽菌的抑菌作用。结果:PDA培养基、24 h光照、28℃、pH 6.0、氮源为牛肉浸膏和碳源为葡萄糖时有利于松针炭疽菌菌落生长;PDA培养基、24 h光照、28℃、pH 6.0、氮源为酵母粉和碳源为葡萄糖有利于其产孢。5种化学农药中,抑菌效果较好的为45%咪鲜胺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500 g/L异菌脲悬乳剂,其EC50值分别为0.048、0.066和0.088μg/mL;6种生物农药中,0.5%大黄素甲醚水剂、28%井岗霉素可溶粉剂和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对松针炭疽菌抑菌力较强,EC50分别为0.048、0.077、0.082μg/mL。结论:培养基、光照、温度、pH和碳、氮源对松针炭疽菌菌落生长和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半夏主产区叶斑病进行调查,明确各地叶斑病主要病原菌种类,同时结合生物学特性测定和室内杀菌剂筛选,为半夏叶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2020年6~9月,对贵州、河北、甘肃半夏种植区叶斑病进行调查,对致病菌进行分离、回接验证、形态和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检测,同时采用平板抑菌实验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引起3种叶斑病的致病菌分别为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南瓜孢子菌Stagonosporopsis cucurbitacearum、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3种病原菌在温度为25~28℃、pH为弱碱性时适应性较好;菌株E. sorghinum生长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菌株S.cucurbitacearum有光照时生长速率较快,菌株A.solani在24 h暗培养条件下生长迅速。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3种叶斑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次为苯醚甲环唑,植物源乙蒜素抑菌效果较差。结论:半夏叶斑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室内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对本研究筛选到的3株优势致病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为半夏叶斑病的田间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紫翁羽病为太子参的主要根部病害之一。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太子参紫纹羽病的病原菌种类,2017—2021年持续从福建省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太子参紫纹羽症状的块根及菌核,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分子鉴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开展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从采集的块根样本中共分离获得78株紫纹羽菌株,形态学初步鉴定属于1种类型;从病原菌中选取2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均与桑卷担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聚在一起。该菌菌丝适宜培养基为OA、生长温度为25℃、pH 6、草酸铵作为氮源,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 99.1%丙环唑和98.7%嘧菌脂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50%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6.85、12.24μg·mL-1。可见,福建太子参紫纹羽病的病原菌为桑卷担子菌H.mompa。培养基种类、生长温度、pH、氮源等对菌丝生长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