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LSA)癌变的早期诊断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例外阴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并发外阴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病例1患者龟头瓷白色斑片3年,肿物1年。瓷白色斑片病理诊断为LSA;肿物病理示增生的鳞状细胞呈现异形性,突破基底膜,符合局部癌变。病例2患者外阴瘙痒、白斑10余年,阴蒂肿物1年,白斑出现溃疡。白斑病理诊断为LSA;溃疡病理示增生的鳞状细胞呈现异形性。肿物病理符合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的皮损出现角化、增厚或溃疡,同时病理表现为显著角化、棘层肥厚,应高度警惕恶变可能,需连续追踪、复查病理,一旦增生的鳞状细胞突破基底膜,并出现细胞异形性可诊断癌变,应尽早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cl-2基因组蛋白H3K4三甲基化(me3)甲基状态及其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ChIP—qPCR)技术对15例外阴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毗邻正常组织VEGF和Bcl-2基因组蛋白H3K4me3甲基化状态进行定量分析;随后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Bcl-2基因呈现组蛋白H3K4me3水平增高(P〈0.05):VEGF和Bcl-2基因的mRNA表达增加。结论: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VEGF和Bcl-2基因可能参与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成为外阴鳞状细胞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假血管肉瘤型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结合免疫组化的方法,对1例手指假血管肉瘤型鳞状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结合文献回顾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本例为女性患者,55岁,临床表现为右手第5指可见界清的半球型增生物,表面轻度破溃近期,伴有触痛感。皮损组织示:棘细胞显著松解,肿瘤主要由排列呈血管样的腔隙状、网状结构的梭形细胞和局灶的鳞状细胞癌细胞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移行。免疫组化检查示,广谱CK与CK(高微波)阳性;CK(低微波),CD31,CD34,EMA,S-100和Vim阴性。结论手指假血管肉瘤型鳞状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类似于血管肉瘤,其预后不良,正确的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44v6与外阴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外阴正常皮肤、外阴白色病变、鳞状上皮内瘤样变及外阴鳞状细胞癌中CD44v6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皮肤无CD44v6表达 ;在外阴白色病变中其阳性率为 2 6.7%;鳞状上皮内瘤样变中为 5 3 .3 %;外阴鳞状细胞癌中为 73 .3 %。在外阴鳞状细胞癌中CD44v6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 92 .3 %,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结论 CD44v6与外阴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又名假腺样鳞状细胞癌、腺样鳞状细胞癌,它是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学上的一种亚型,多见于老年人的面部、耳部、手背等暴露部位,也可发生于口腔、眼结膜及外阴等部位。本文报道1例成功手术治疗高危老龄患者的棘层松解性鳞状细胞癌。临床资料患者,男,91岁。主因右侧颞部肿物3年,于2014年6月18日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右颞部出现甲盖大小红斑,反复破溃、出血、结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滇东地区光线性角化病与鳞状细胞癌的疾病构成比、一般情况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2014年1月-2018年12月共5年行病理检查确诊的光线性角化病和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9例光线性角化病(AK)与51例(SCC)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光线性角化病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66.32±14.63)岁和(65.00±16.26)岁。光线性角化病和鳞状细胞癌患者皮损发生于曝光部位的分别占98.11%和78.43%。5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有3例均是光线性角化病继发鳞状细胞癌,均为女性,年龄均>70岁,发病部位均为曝光部位。5年确诊光线性角化病患者占总病检患者的构成比相对稳定,其中鳞状细胞癌有所波动。AK病理分型分为肥厚型98例(61.64%)、萎缩型26例(16.35%)、棘层松解型12例(7.55%)、色素型9例(5.66%)、苔藓样型9例(5.66%)、鲍温样型5例(3.14%);SCC病理分级Ⅰ级39例(76.47%)、Ⅱ级11例(21.57%)、Ⅲ级1例(1.96%)、Ⅳ级0例。光线性角化病与鳞状细胞癌中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1.00%和56.86%,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滇东地区光线性角化病与鳞状细胞癌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主要位于头面颈部等曝光部位,与紫外线关系密切,其中发生于曝光部位、皮损多样、病程长的老年女性光线性角化病患者易继发鳞状细胞癌,但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诊治。方法对13例临床拟诊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患者,组织病检确诊后,采取外科手术,高频电离子治疗。结果 13例患者均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皮肤鳞癌,其中2例放弃治疗,2例行高频电离子治疗,9例行手术治疗。对治疗后的11例患者分别随访1月~16年,患者均健在,病灶无转移。结论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小儿头皮瘢痕癌变罕见,我院于1997年1月收治1例,经手术切除植皮治疗痊愈,现报告如下。患儿男,13岁。头部烧伤12年,伤后瘢痕区溃烂出现疣状结节1年,有恶臭粘稠的脓性分泌物,触之易出血(见图1)。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见图2)。头颅片示骨质有破坏。在全麻下行头皮鳞状细胞癌根治术,术中植全层皮肤,第14天拆线愈合。图2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呈棱形,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核分裂像多见(1×200倍)讨论:鳞状细胞癌多发生于中老年,40岁以下者较少,小儿尤为罕见。本病多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等癌前期病变转化而来。本例病变部位暴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仍持续上升,且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延误病情。鉴于此,该文对皮肤鳞状细胞癌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治疗选择和预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009--2012年经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5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皮肤鳞状细胞癌高峰发病年龄为70~89岁,皮损见于头面部27例(46.55%),外生殖器部位20例(34.48%),四肢9例(15.52%),躯干2例(3.45%)。临床上表现为结节隆起型27例,占46.55%,深在浸润型19例,占32.76%,溃疡型12例,占20.69%。组织病理表现为经典型51例,特殊类型7例(疣状型5例、腺性鳞癌1例、透明细胞型1例)。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曝光部位,应及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阴扁平苔藓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017年收治的1例外阴扁平苔藓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扁平苔藓是一种皮肤和粘膜的炎症性疾病,当发生在外阴时,病理分型可以分为皮肤型、粘膜性、混合型,粘膜型扁平苔藓又分为网状型和糜烂型。结论:扁平苔藓的准确诊断十分重要,因为糜烂型扁平苔藓可能需要免疫抑制治疗。此外,外阴出现慢性扁平苔藓是容易发生鳞状细胞癌的公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阴皮肤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临床、组织病理资料齐全的外阴侵袭性鳞癌,对其组织病理片、临床表现、肿瘤组织病理类型、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特点及临床-组织病理联系.结果:62例侵袭性外阴鳞癌中,临床表现为菜花状/疣状35例(56.5%),浸润性红斑19例(30.6%),溃疡7例(11.3%),萎缩1例(1.6%).4种组织病理类型中,寻常型占64.5%,其次为基底细胞样型和疣状型,各占14.5%,尖锐湿疣型最少,占6.5%.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中以轻度上皮内瘤变为主(38.7%),鳞状上皮增生次之(35.5%),中重度上皮内瘤变最少(25.8%).结论:外阴侵袭性鳞癌临床上以菜花/疣状表现最常见,组织病理类型以寻常型占优势;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以轻度上皮内瘤变、鳞状上皮增生为主,可认为是发生恶性肿瘤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3.
c—jun c—fos在尖锐湿疣和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jun、c-fos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c-jun、c-fos mRNA和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宫颈尖锐湿疣、外阴尖锐湿疣的表达情况,PCR方法检测标本中HPV感染情况。结果 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尖锐湿疣、外阴尖锐湿疣中c-jun、c-fos mRNA表达增高。宫颈鳞细胞癌、宫颈尖锐湿疣及外阴尖锐湿疣中c-jun蛋白的表达分别为47.8%、21.0%、64.7%;c-fos蛋白的表达分别为63.0%、89.5%、88.2%。结论 HPV感染促进了c-jun、c-fosmRAN和蛋白在宫颈尖锐湿疣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低危型HPV中其蛋白表达高于高危型HPV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IC-1和uPA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组织学分级和发病部位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及42例正常对照皮肤中MIC-1及uPA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组织学分级及发病部位的关系。结果 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C-1(66.67%)及uPA蛋白(78.57%)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6.67%和2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C-1及uPA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与鳞状细胞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均<0.05);MIC-1与uPA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C-1和uPA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其高表达可能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8岁,全身褐色线状斑40余年,外阴部肿物10年。皮肤科情况:外阴及肛周多处可见溃疡,最大处为7.0 cm×5.0 cm,均为不规则形,质硬,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脓液,触碰易出血,有异味,伴疼痛。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增生,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可见鳞状细胞团块,基底层细胞异型增生改变,真皮深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诊断:汗孔角化症;鳞状细胞癌(外阴)。  相似文献   

16.
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与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黏膜病变,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外阴鳞状细胞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可能与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及其表达异常存在着密切联系。综述与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和外阴鳞状细胞癌相关的十余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析从外阴硬化萎缩性苔藓发展到外阴鳞状细胞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7岁。面部、躯干及四肢斑疹32年,面部黑色结节5年。两处面部黑色结节病理活检分别为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诊断为类着色性干皮病伴发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8.
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16-E6、HPV16-E7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宫颈尖锐湿疣、外阴尖锐湿疣的情况,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尖锐湿疣及外阴尖锐湿疣中HPV16-E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50%、0%、0%;HPV16-E7蛋白的表达分别为78.3%、68.4%、85.3%。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尖锐湿疣中均有HPV16-E7蛋白表达,但同时发现低危型HPV感染中也表达HPV16-E7蛋白,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瘢痕癌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瘢痕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瘢痕癌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瘢痕癌中,鳞状细胞癌8例,基底细胞癌1例,均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论瘢痕癌多发生于不稳定性瘢痕,主要见于50岁以上患者。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皮肤鳞状细胞癌是非黑素瘤皮肤癌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诊断技术、Mohs显微描记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诊疗取得了较大进展。该共识在国内外近期文献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诊疗现状,重点阐述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及分型、病理活检及报告规范、风险等级评估、分级分期以及规范化治疗等,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