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规律,加深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方法]通过症状频次、证候比率,分析228例胃食管反流病证候分布特点、主症情况。[结果]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证候。其最主要的症状依次为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嗳气呃逆、腹胀满、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背疼痛、口苦。不同证候的症状又有各自特点。[结论]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嗳气呃逆、腹胀满、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背疼痛、口苦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症状。肝胃郁热证占51.3%,是胃食管反流病最主要的证候,其主症为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嗳气呃逆、腹胀满、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背疼痛、胁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食管动力特点。[方法]选取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439例,进行辨证分型。采用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测压系统,对不同证型GERD患者进行食管上、下括约肌功能,食管动力方面检查。[结果]1食管括约肌功能比较,肝胃不和组LES静息压和LES残余压均低于气郁痰阻组患者(P0.05)。下食管括约肌长度、UES静息压和残余压4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食管收缩力比较,胆热犯胃组的食管运动波幅平均值低于其他3组(P0.05)。胆热犯胃组的无效吞咽百分比高于气郁痰组和中虚气逆组(P0.05)。胆热犯胃组的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高于中虚气逆组(P0.05)。胆热犯胃组的DCI值低于其他3组(P0.05)。3食管运动协调性比较,胆热犯胃和肝胃不和组同步收缩百分比低于中虚气逆组(P0.01),同时还低于气郁痰阻组(P0.05)。气郁痰阻组远端收缩延迟低于胆热犯胃组(P0.05)。中虚气逆组快速收缩百分比高于胆热犯胃组(P0.05)。[结论]中医证候与食管动力存在一定相关性。中虚气逆、气郁痰阻证与食管运动不协调相关。胆热犯胃、肝胃不和证与食管、下食管括约肌动力不足相关。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分型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中医的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的关系,为本病辨证分型寻求特征性的客观指标.方法通过对97例经24 h食管pH值动态监测和内镜检查确诊为GERD的患者的临床观察,以临床四诊资料为基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其进行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的辨证分析,从而筛选出本病的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选用24 h食管pH值动态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GERD 97例的辨证分型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P<0.05);总pH<4时间百分率和反流总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脾胃虚弱型(P<0.05).酸反流的症状指数≥50%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极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P<0.01).酸反流体位分型为混合型的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脾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P<0.05).结论 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食管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伴咽喉反流病(LPRD)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医证型及食管动力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8月就诊的159例GER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伴有LPRD者(观察组)79例,不伴有LPRD者(对照组)80例。均完成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记录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食管动力之间的差异,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证型比较:按5个中医证型(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脾虚湿热证)统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实证、虚实夹杂证统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动力指标比较:观察组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远端潜伏期高于对照组,实证观察组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远端潜伏期高于实证对照组,虚实夹杂证观察组弱蠕动百分率高于虚实夹杂证对照组(P<0.05)。食管动力障碍类型比较:观察组无效食管动力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伴LPRD的GERD患者证型分布与对照组不同,以气郁痰阻证更为多见,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更高,无效食管动力更多,且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指针疗法联合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并确诊为GERD患者140例随机分为2组。A组70例,采用指针疗法联合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治疗;B组70例,采用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食管黏膜的恢复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A组有效6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00%;B组有效5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1.43%。A组的有效率和食管黏膜恢复程度均高于B组(P<0.05),且不良反应少。A组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中以气郁痰阻证及肝胃郁热证最为多见,且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针疗法联合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治疗GERD食管外症状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胆胃方治疗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肝胃不和证的疗效。[方法]53例患者,均经内镜检查、食管24hpH及胆红素监测证实为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且为单纯性胆汁反流,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给予胆胃方口服,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以及中医症候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烧心、反酸、胸痛、胃脘灼痛等主要症状积分明显改善(P<0.01),中医证候愈显率为66.0%,总有效率为96.2%。[结论]胆胃方治疗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肝胃不和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与脑肠肽变化的关系,并探讨脑肠肽变化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178例G E R 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5个证型: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痰瘀互结证、中虚气逆证、气滞血瘀证,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 L I S A)随机对部分入组患者进行血浆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内皮素(endothelin,ET)、促胃动素(motilin,MTL)水平检测.结果:不同中医证型与内镜下表现有关:178例G E R D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r e f l u x esophagitis,RE)及NERD组间比较,RE组肝胃郁热证较NERD明显升高(P0.05),NERD组中虚气逆证、痰瘀互结证较RE组明显升高(P0.05).GERD患者存在多组脑肠肽水平异常.RE组患者血浆VI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ERD组VI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GERD患者血浆VIP水平、MTL水平与中医分型有关:肝胃郁热证患者血浆VIP水平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组(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血浆MTL水平显著高于痰气郁阻证、中虚气逆证、痰瘀互结证患者(P0.05).结论:血浆VIP、MTL可能参与了GERD的发生、发展,肝胃郁热证在GERD中医分型中发生率最高,也更容易导致食管黏膜损伤.血浆VIP、MTL水平差异与中医证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与分析柴胡温胆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80例胃食管反流病胆热胃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胡温胆汤联合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19991118)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奥美拉唑治疗。观察并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占比96.67%(87/90),与对照组的88.89%(80/90)相比占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情况,观察组有效率占比94.44%(85/90)与对照组的85.56%(77/90)相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反酸、口苦咽干、嗳气、吞咽困难等情况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温胆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患者的症状学、中医证候学、内镜下黏膜损伤程度、24h阻抗-pH监测以及复发率的影响,为临床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临床筛选出的63例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雷贝拉唑20mg qd,铝碳酸镁2片tid,依托必利50mg tid。)、中药组(活血通降方每次1袋,每天2次)、针药并用组(活血通降方每次1袋,每天2次;足三里、中脘、内关、血海、合谷、公孙进行手法操作,每日1次,每穴行针2~3min,留针30~40min),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24h阻抗-pH监测中记录Demesster评分、胃食管反流次数、阻抗通道反流次数、较长反流次数(5min)、最长反流时间、pH4的总时间。对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针药并用组在症状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以及西药组(P0.05),中药组对于症状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针药并用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学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改善不明显(P0.05);内镜下黏膜愈合方面,西药组优于针药并用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阻抗-PH监测方面,针药并用组优于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半年内复发率中医治疗组和针药并用组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合针药并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通降法联合针灸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瘀血阻络型在改善消化道症状、中医证候、控制复发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方法]将86例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雷贝拉唑20 mg/次,早饭前半小时口服,1次/d,疗程为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主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次症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内镜积分的比较(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T1/2和Tl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降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瘀血阻络型反流性食管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复发,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证型与食管黏膜胃镜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453例RE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分布及食管黏膜胃镜分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RE的检出率为4.0%,男女性别比为1.68:1,随着年龄增长RE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程度呈加重的趋势。RE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辨证以肝胃不和证和肝胃郁热证为主,各个证候分型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且胃镜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结论]RE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脾胃虚弱与GerdQ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量表形式获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GerdQ评分及脾胃虚弱评分,分析GerdQ评分与GERD疾病分型、中医证型及脾胃虚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erdQ评分与胃镜下食管黏膜损伤的程度相反,GerdQ评分最高的为NERD,其次为RE,最后为BE。各中医证型间GerdQ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脾胃虚弱评分与GerdQ评分呈正相关,且为显著性相关。[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GerdQ评分与脾胃虚弱评分明显相关,且脾胃虚弱程度越高,GerdQ评分越高,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症状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加味左金丸与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加味左金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0%(P0.05)。治疗后,两组烧心、反酸、疼痛、反食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降低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左金丸治疗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烧心、反酸、疼痛、反食等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癌前病变(PLGC)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PLGC的65例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危险因素、既往史和家族史),胃镜表现,病理分级,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血清PG检测结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找出PLGC的发病因素,分析PLGC中医证型与胃镜、病理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LGC患者不同证候血清PG的分布规律,分析两者与病理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病程多在6~10年,危险因素主要以饮食无规律,三餐不定时及紧张、焦虑、急躁易怒情绪为主;胃镜表现以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为主;病理以中度萎缩、轻度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为主;症状表现以痞闷不舒、胃脘疼痛、纳呆少食为前3位。中医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不和证15例,肝胃郁热证8例,脾胃湿热证10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证9例,胃络瘀阻证14例。PG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PGI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结论]PLGC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Ⅰ降低,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Ⅱ相对降低;PGⅠ降低与胃黏膜萎缩程度有关,PGⅡ含量相对降低可能与胃黏膜严重萎缩形成多灶性萎缩性胃炎(MAG)或伴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原发性BR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铝碳酸镁+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30d。治疗前后比较:14组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苦水症状疗发作频率及程度(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记0、1、2、3分);2比较治疗后的总有效率;3治疗前后观察内镜下胃体胆染情况。[结果]1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9.6%)、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苦水症状的缓解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内镜下胆染程度:2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改善程度不及对照组(P0.05),提示传统西药在抑制胆汁回流和中和胆汁方面中更具优势。[结论]原发性BRG多以肝胃不和、胆腑郁热为主证,自拟清肝和胃汤临床疗效肯定,能够明显缓解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祛瘀消积颗粒治疗中医辨证属胃络瘀阻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151例CAG癌前病变胃络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6例予祛瘀消积颗粒治疗,对照组75例予胃复春治疗,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胃镜和病理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抗幽门螺杆菌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消积颗粒对胃络瘀阻证CAG癌前病变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及CAG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CAG及CAG癌前病变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牛兴东教授专家门诊收治的27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及证型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7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在证型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肝胃气滞型以食管反流偏多,脾胃湿热型伴发糜烂者居多,胃络瘀阻型则多伴发异型增生,余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未见相关性。结论:CAG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等,其中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临床中可通过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准确辨证,注重“调气活血解毒”,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截断病势、延缓恶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商品名:黛力新)辅助治疗难治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难治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使用埃索美拉唑肠溶片(20mg,bid)、莫沙必利分散片(5mg,tid)治疗4周;观察组加用黛力新(1片,bid)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烧心、反流、焦虑和抑郁等症状,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进行症状积分对比及HAMA及HAMD评分对比,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89.58%,2组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A及HAMD评分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黛力新辅助治疗难治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胃肠起搏辅助抑酸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24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并辅助胃肠起搏器治疗,B组26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及多潘立酮片口服,C组25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比较三组疗效及不同疗法对复发时间的影响.结果 治疗1周时,症状积分改善A组>B组>C组(P均<0.05);2周时,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C组改善更为显著;A组首次复发时间平均为(58.28±28.43)d,较B组(35.14±12.78)d和c组(19.85±7.86)d明显延长(P<0.05),B组较C组也有明显延长(P<0.05).结论 胃肠起搏辅助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比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联合多潘立酮片及单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更显著地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且其症状缓解后的首次复发时间延长,作用持久,没有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与谷胱甘肽转硫酶P1(GSTP1)基因多态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选择85例GERD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GSTP1基因型。[结果]GERD患者GSTP1突变型基因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其在Barrett食管(BE)中的比例高于反流性食管炎(RE)及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P<0.05,<0.05);GSTP1基因多态性在RE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TP1基因多态性在GERD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TP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GERD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与BE关系密切,但与本病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