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别使用普通白光模式、高清智能染色内镜(FICE)及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对食管病变行内镜观察,比较3种不同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9765例,每例依次进行普通白光模式、FICE模式以及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内镜检查,其中发现食管部位病变的患者99例,共检出病变130处。分别记录在3种模式下所发现的食管病变部位、形状、大小,并以活检及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3种模式对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特异性。[结果]3种模式中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的病变检出率、特异性明显高于普通白光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在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上略高于FICE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在发现食管高级别内瘤变(食管早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特异性方面显著高于普通白光模式以及FICE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3,P=0.000;χ2=5.385,P=0.027)。[结论]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能提高癌前病变及食管早癌的检出率,并对高级别内瘤变具有更高检测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新的内镜检查技术不断用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如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uji intelligent chromoendiscopy,FICE)、i-scan技术、激光共聚集内镜等和色素内镜技术(卢戈氏碘、靛胭脂、美蓝、醋酸、结晶紫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有设备贵、试剂成本高或延长检查时间等缺点.醋酸喷洒黏膜表面可以看到清晰的微腺管开口形态,NBI内镜在微血管形态方面具有优势,先用醋酸喷洒显示微腺管开口形态,再用普通NBI内镜观察微血管形态,能同时清晰显示病灶微腺管开口形态和微血管形态,结合醋酸白化效应,对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大大提高,明显优于单一醋酸染色和单一NBI观察,而且价格低廉,无不良反应,在没有放大内镜的基层医院不失是一种简、便、廉的发现消化道早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窄带成像内镜(NBI)和放大内镜结合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及微血管形态,逐步成为临床诊断的有利工具。本文就NBI放大内镜在食管、胃和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诊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内镜检查+外科手术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高清内镜检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诊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经高清内镜检查后,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1),且观察组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内镜技术(NBI+EMR)诊治上消化道早癌具有诊断率较高、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及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居世界第1位,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关键。近年来,内镜下微创治疗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主流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本文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研究共纳入50例研究对象,为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东莞市南城医院诊治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分组,采用常规消化道内镜检查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NBI技术检查的25例患者为观察组,以病理诊断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幽门部癌前病变和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148例幽门部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资料。[结果]1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110(平均49)min。病变的整块切除率为81.08%(120/148),完整切除率为70.27%(104/148)。发生术中出血者5例(3.38%),给予了高频电凝止血或钛夹夹闭止血;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者3例(2.03%),均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或再次行内镜下止血手术成功止血;狭窄者1例(0.68%),通过行球囊扩张术后缓解。术后病理提示:腺瘤102例(68.92%),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8.11%),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16.89%),高分化腺癌9例(6.08%)。在术后平均31个月的随访时间中,有1例腺瘤患者在术后12个月后发生了局部复发,再次行ESD治疗切除了复发病变,术后再次随访24个月后未见再次复发情况。[结论]对于幽门部的癌前病变及早癌,彻底的病灶评估,合适的辅助技术再加上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ESD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除直肠息肉和皮肤浅表肿瘤外,一个器官内有多个孤立的肿瘤比较少见,随着内镜检查技术和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食管多源癌病例数明显增多并引起关注[1].本研究拟对内镜下食管多源癌、癌前病变进行临床分析,以期减少常规内镜遗漏癌前病变、早期癌及多源性病灶,指导手术、内镜下治疗和放疗,减少治疗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29例,其中食管狭窄22例(16.7%),迟发型出血5例(3.8%),食管穿孔2例(1.5%)。将狭窄组(n=22)与非狭窄组(n=110)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阶梯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和组织浸润深度为m2是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ESD后影响管腔狭窄的危险因素是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的死亡率较高,其预后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密切相关.通常将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定义为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即T1 N0M0期)定义为早期食管癌.根据食管、胃肠上皮性肿瘤Vienna分类,将原位癌和重度异型增生归类于高级别黏膜内瘤变,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归类于低级别黏膜内瘤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访调查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食管外原发肿瘤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随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17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共29处食管外原发肿瘤,其中以胃癌最常见(55.2%)。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患者中食管外原发肿瘤发生率分别为7.2%及6.1%。结论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早癌患者均有发生食管外原发肿瘤风险。对于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均需注意加强随访,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预后及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因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77例(切除病灶186个)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性切除者147例,术中发生并发症者4例,经治疗均痊愈,147例均进入随访组;非治愈性切除23例,其中5例补充外科手术治疗,2例行术后放疗,余跟踪随访;无法评估7例,全部进入随访组。共计随访160例,其中门诊内镜随访116例,电话随访44例,失访17例,总随访时间1~6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随访6个月者15例,6~12个月者28例,12~36个月者68例,36个月者49例;术后食管狭窄11例,病变复发6例,其中2例接受外科手术,4例再次行ESD术;3~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生存率高,预后及远期效果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NBI放大内镜联合碘染色“序贯标记法”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受ESD治疗的97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于NBI放大内镜下确定病变边界者17例(NBI放大组),经碘染色确定病变边界者47例(碘染组),先于NBI放大内镜下标记,然后序贯进行碘染色进一步确定、调整标记范围者33例(序贯组)。比较三组ESD切除标本的水平切缘阳性率。结果 三组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切除标本的水平切缘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NBI放大组水平切缘阳性率为17.65%(3/17),碘染组为6.38%(3/47),序贯组为0,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前采用NBI放大联合碘染色“序贯标记法”,术后标本的水平切缘阳性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内镜下光动力治疗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内镜微创治疗中心行内镜下光动力治疗的30例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的适应证,以及治疗后1年组织病理学的缓解率、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例中度异型增生、18例重度异型增生和4例原位鳞癌患者,放射学诊断淋巴结转移阴性并要求行内镜下光动力根治性治疗,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的组织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2.0%(18/25)和88.0%(22/25),术后1年随访期内3例(12.0%)复发、4例(16.0%)出现食管狭窄,无穿孔并发症发生。5例进展期鳞癌患者行内镜下光动力姑息性治疗,治疗后3个月和12个月的组织学部分缓解率分别为60.0%(3/5)和40.0%(2/5),至术后1年2例因肿瘤转移、1例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无穿孔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影像学诊断淋巴结转移阴性并要求接受光动力治疗的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光动力治疗安全可行,短期疗效确切;对于进展期食管鳞癌患者行内镜下光动力治疗,短期内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正>食道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食道癌早期基本无特异性症状,所以患者感受到临床症状时到医院就诊时多数患者已经处于中晚期,从而造成食道癌患者的死亡率较高,早期确诊对降低食道癌致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所以本研究对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在本院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切除术进行食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76例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染色内镜、超声内镜和ESD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水平亦明显提高。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和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目前已应用于贲门失弛缓症剖以及胃、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治疗,疗效类似外科手术,同时又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我院在ESD基础上成功联合隧道内镜技术(又称经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切除了18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一、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诊断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异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食管肿瘤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对其中内镜下的食管糜烂等病变116人,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地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116例患者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病理显示8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4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在食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病理标本的差异。[方法]55例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确诊为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特征、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的差异等。[结果]55例均顺利完成ESD;4例术中并发出血,均成功内镜下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发生;2例术后出现食管创面狭窄,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ESD术后病理:炎症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早癌8例,浸润癌2例,巴雷特食管1例。所有患者水平切缘均阴性。相比较ESD前的钳夹活检,有28处标本病理结果发生变化。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49.09%(9/20)。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53.84%(14/26),重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45.00%(6/14),早癌诊断正确率80.00%(4/5)。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的低估率为67.56%(25/37)。术前术后病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正确率。从患者安全角度出发,怀疑食管早癌的患者,应该积极微创手术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71例上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ESD组(32例)、EMR组(39例);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随访统计复发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病灶组织学切除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ESD组手术时间较EMR组长,术中切除黏膜直径显著大于EMR组;以复发为结局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两组3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90. 60%、84. 30%,经Log-rank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747,P=0. 387)。结论 ESD、EMR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均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食管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在胃食管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就适应证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选取内镜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9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 切除病变56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2处(92.9%),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7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6处占82.1%,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症出血15例占30.6%,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行内镜黏膜切除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术前黏膜染色和超声内镜检查对于病例的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