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杂交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血管外科采用杂交技术治疗的4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患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杂交技术治疗的48例病患均获得成功,即时开通率达到了100%。随访40例病患,比较其术前和术后七天、三十天、半年、一年的踝肱指数,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杂交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能够获取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Fontaine分级法分为Ⅱ级(间歇性跛行)31例、Ⅲ级(静息痛)20例及Ⅳ级(足部溃疡或坏疽)9例。分析对比不同患者的一期通畅率情况和手术治疗效果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达100%,Fontaine分级提高3级的患者占11.67%(7/60),提高2级的患者占23.33%(14/60),提高1级的患者占65.00%(39/60)。随访中死亡2例,占3.33%。Ⅱ级一期通畅率为90.32%(28/31),明显高于Ⅲ级的70.00%(14/20)和Ⅳ级的33.33%(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Fontaine分级越低,一期通畅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3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患者,病变均累及髂动脉,均行全麻下杂交手术治疗,先尝试患侧股总动脉切开双向取栓,其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39例,股浅动脉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10例,膝下3分叉球囊扩张4例,股浅动脉病变旷置未处理3例。结果:39例患者术后发凉、疼痛症状消失,间歇性跛行缓解,踝肱指数(ABI)值平均升高至0.91±0.10;坏疽趾头截趾10例,一期愈合;出院后随访1-4年,其中死亡5例,股浅动脉血栓复发3例,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2例。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问:我是一名男性患者,75岁。近来发现走路后腿痛,但休息片刻还能行走,我以为是上了岁数的缘故,不料症状越来越重,原先能走500米,现在只能走不到50米,足趾还出现了破溃,夜间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作了彩色多普勒,医生说是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病?如何治疗?需要手术吗?  相似文献   

5.
李伟  苏秉亮 《疑难病杂志》2013,12(7):526-528,F000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斑块及狭窄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9例,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36例及单纯高血压(HP)组33例,使用64排螺旋CT行下肢动脉MSCTA检查,采用动脉造影的12分段积分法,分析2组病例各个血管节段的斑块分布情况(斑块检出率)、范围、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膝以上大动脉病变中,DM与HP组血管斑块均以混合斑块为主,二者检出率、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膝以下小动脉斑块中,DM组以硬斑为主,HP组以软斑为主,DM组检出率明显高于HP组(P<0.05);DM组与HP组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均有侧支循环形成,DM组明显多于HP组,且以膝以下血管为主,HP组则以膝以上血管为主。结论糖尿病与高血压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斑块及狭窄程度有所不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精确显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6.
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厂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1995年9月~1997年9月我们共收治40例(43条肢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35例,女5例;年龄50~80岁,平均63岁。均有间歇性跛行,伴静息痛15例,足趾坏疽7例,足背溃疡2例,小腿皮肤大片坏死1例。并发高血压13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7例,脑中风2例。1.2特殊检查①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仪(PVL):趾动脉动态描记示全组均动脉搏动波幅低平或呈直线。踝踝指数(ABI)测定为0~0.51,平均0.23±0.12。②彩色多普勒检查:血管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全球发病率不断攀升,目前有超过2亿人受其影响,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包括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在内的多种危险因素影响疾病发展,根据患者致病的不同危险因素衍生出相应的内科治疗方法。当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患者应积极进行外科血运重建治疗。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腔内血运重建方式因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逐渐为大众接受。同时,针对不同解剖位置的病变,腔内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内外科主流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8.
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的周围动脉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其发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总结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为认识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06年6月—2011年8月收治FontaineⅡ、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重建下肢动脉血流。结果该组无一例死亡,术后下肢动脉缺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踝肱指数(ABI)术前为0.12~0.53,平均0.35,术后ABI为0.45~0.90。2例术后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经换药愈合,随访2~36个月,1例股-腘动脉旁路术远端吻合口1年后狭窄,经手术探查,证实为吻合口内膜增生,再次行血管重建好转。结论采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5-7+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药物治疗,其中观察组同时联合介入治疗。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和胫动脉踝肱指数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足背动脉和胫动脉治疗后的踝肱指数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足背动脉和胫动脉治疗后的踝肱指数分别为(0.95±0.22)、(0.99±0.17),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联合介入治疗后出现过敏反应1例、血小板减少1例、穿刺部位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3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其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合计达4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改善临床症状,但存在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支架内急性闭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灌注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内支架置入(ES)以及血栓旋切等微创手段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7支病变血管,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局部灌注溶栓2例,单独PTA 2例,PTA ES16例,血栓旋切 ES12例,分期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25例症状明显缓解(78%),术后主干血管即时再通32支(86%),术后4周29支病变血管保持通畅(78%),术后3个月及半年的再通率分别为66%和63%;1例患者于术后1周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介入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安全途径,术后规范抗凝对于保持血管再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腔内治疗方法,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腔内术治疗的1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92.3%(12/13),临床症状改善率92.3%(12/13),术后ABI为0.75±0.14,较术前0.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6.9%(10/13),部分改善15.3%(2/13),10条肢体足背或胫后动脉恢复搏动,无手术相关死亡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尤其对重症下肢缺血性患者。  相似文献   

14.
何菊  赵子源 《开卷有益》2006,(11):10-1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其发生率越来越高,由于人们对此病重视不够,往往导致疾病自由发展,最终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其实,只要早期对该病予以足够的干预,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回顾我科2005年-2010年2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患者行杂交手术治疗,全部股动脉切开取栓,其中球囊扩张者11例,支架置入者15例。结果26例患者术后肢体麻木症状减轻,发凉、疼痛症状缓解,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ABI平均提高至0.98±0.13;出院后随访2-7年,其中死亡6例,糖尿病膝下动脉硬化闭塞1例,支架内动脉内膜增生血管狭窄2例。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和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 ml非离子造影剂(300 mgI/ml)以4 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 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 ±0.11(P <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 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健  赵文光 《吉林医学》2009,30(8):673-67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LEAOD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佳且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上饮食习惯的改变,LEAO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引用,动脉硬化闭塞症慢性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成果。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已达到外科手术的水平;股腘动脉腔内治疗长段病变的近、远期效果还与外科血管重建术有差距;膝下腔内治疗已被认为是膝下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音云 《疑难病杂志》2008,7(5):314-31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cclusion,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需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饮食习惯的改变,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