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水针联合温胆汤治疗风痰瘀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痰瘀阻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水针联合温胆汤治疗,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颈性眩晕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双侧椎动脉(VA)与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基础上,水针联合温胆汤治疗风痰瘀阻型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清远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传统推拿手法配合盐酸氟桂利嗪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应用整颈三步九法配合中药圣愈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s、Vd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8/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安全、有效,临床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络舒筋汤联合中医推拿治疗交感型颈椎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05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60)和对照组(n=45);对照组实施推拿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络舒筋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末峰流速(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并评估联合组治疗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眩晕、肩颈痛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后头痛、眩晕、肩颈痛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均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服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络舒筋汤联合中医推拿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相关症状,安全性、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浮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对痰瘀阻络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2019年12月,112例痰瘀阻络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浮针联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功能评分以及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和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8.21%(55/56),与对照组的76.79%(43/56),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症状和功能评分基本相同(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和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收缩期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量表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痰瘀阻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其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痰瘀阻滞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痰瘀阻滞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口服西比灵胶囊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疗程14天。对2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经颅多普勒(TCD)参数、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 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波动指数(PI)等TCD参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除PI外其余指标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痰瘀阻滞型VBI性眩晕具有确切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9例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观察组79例在此基础上辅以针刀松解治疗,2组均治疗3周。统计2组近期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左椎动脉血液流速、右椎动脉血液流速、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内皮素-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 05),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及内皮素-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 05),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 05)。结论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眩晕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率,并有助于调节内皮素-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瘀阻型的效果。方法: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HBV、LBV、SV及FIB指标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瘀阻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92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血清溶血磷脂酸(LPA)、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总有效率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与血清L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8.26%(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4.34%,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评分、降低血清LPA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可减少复发,近远期疗效均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效果分析及对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共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采用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血清Fib、TC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4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Fib、T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减轻眩晕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颈性眩晕对改善患者颈椎微循环、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济源市中医院2015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给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症候积分等级情况、氧化应激指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TAMn)、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症候积分等级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GRP水平及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PS上升(P0.05),MDA水平下降(P0.05);观察组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TAMn水平上升(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候积分等级情况较优(P0.05);恶心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头痛消失时间及眩晕消失时间较短(P0.05);SOD、CGRP水平、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TAMn、PS水平较高(P0.05),丙二醛(MDA)水平较低(P0.05)。结论: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可加快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的消失,改善颈椎微循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2.
林乾炤  蔡阁  高山 《新中医》2021,53(24):46-49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 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给予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及推拿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 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1.58% (P<0.05)。治疗后,2 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IB、TC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FIB、T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眩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FIB、TC 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痰降逆止晕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症疗效及对中医症候、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2例痰浊型眩晕症患者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患者予以化痰降逆止晕汤+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差异,观察治疗前后单项眩晕症状积分、血液动力学指标(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收缩期平均峰流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眩晕程度、眩晕发作次数积分、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眩晕持续时间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收缩期平均峰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降逆止晕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症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血流流速,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流速减缓状态,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口服泽泻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眩晕、头痛、恶心、耳鸣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更加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RVA、BA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在改善LVA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LVA、BA方面效果更加显著(P<0.05).结论 泽泻汤加味能有效改善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症状、脑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祛痰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轻症椎动脉型颈椎病对于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气虚血瘀型轻症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口服服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祛痰活血汤治疗,都进行14 d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显效率是96.3%,对照组的总显效率是87.5%,在总显效率上,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眩晕与头痛评分都明显下降(P0.05),同时经过治疗,在眩晕与头痛评分上,治疗组比对照组低(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的颅内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和颈椎曲度、颈椎屈伸活动程度都明显上升(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收缩期峰、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和颈椎曲度、颈椎屈伸活动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痰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轻症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增加颅内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有利于颈椎病理状况的改善,提高总体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气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气虚血瘀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益气定眩汤)、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组3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体征等变化情况。结果经两种方法治疗后,两组的总体症状与功能都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总体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定眩汤不仅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验证了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治疗颈性眩晕气虚血瘀证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头颈循经推拿法治疗。两组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并用经颅超声多普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变化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 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为此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将5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药物治疗。2组均治疗14d。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疗效测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ESCV评分、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ESCV评分、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刺激能够缓解椎动脉痉挛,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临床症状,该法治疗颈性眩晕安全且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