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脑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率与致残率最高的疾病[1]。脑卒中是继心脏病与肿瘤之后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2]。15%~30%的卒中患者存在永久性残疾[3]。脑卒中亦是多国医疗费用支出最多的疾病[4]。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对其进行迅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脑卒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急性脑梗死(ACI)高病死率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安全高效的ACI治疗方法,溶栓治疗的时机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密切相关。功能磁共振技术对评估ACI患者脑组织灌注状态、预测缺血半暗带、确定梗死面积、判断溶栓时机、患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提供诸多重要的ACI诊断和治疗信息。  相似文献   

3.
王广慧  冯敏 《安徽医学》2017,38(2):250-253
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CI) ,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共同特点、发病突然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有70% ~80%的脑血管疾病为急性脑梗死(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 近年国外的研究发现ACI患者血清脑钠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N端脑钠肽前体( 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其浓度可作为反映急性脑梗死病情轻重及预后的指标[1].  相似文献   

4.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其功能恢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ACI)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目前认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关键在于超早期溶栓治疗和脑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是老年人致残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脑梗死是多种危险因素单纯或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献报道,同型半胱氨酸(homecysteine, Hcy)和脂蛋白(葬)[Lipoprotein(a),LP(a)]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在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1-2]。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重要的血管炎性因子,大量实验表明其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3]。为此,本研究联合检测了117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Hcy、LP(a)和hs-CRP水平,分析三者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ACI的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率和致残率很高,我省是脑卒中高发地区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总数的80%,所以脑梗死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是全社会关切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恢复其功能,将给家庭、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患,致残率高达75%[1]。我科对急性脑卒中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强了胫骨前肌的功能训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由于大部分ACI是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只有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坏死之前,及时恢复血供才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所以溶栓是ACI现有治疗中唯一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方法.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从而水解纤溶蛋白使血栓溶解,其效果肯定[1] .长期以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研究表明,缺血6h内超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比例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及时的临床康复治疗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卒中致残率[1].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肩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在临床康复治疗中采用不当的治疗手段,不但不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加重肩关节损伤,延长上肢功能康复干预治疗时间[2].本研究通过针灸配合中医护理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部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临床事件,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等均位于我国各性疾病的前列.偏瘫是由于脑部疾病导致的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综合症.目前,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后遗症发生率仍很高 [1].据统计其致残率为86.5%,其中15%的病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2].  相似文献   

12.
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塞(ACI)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早期溶栓治疗是治疗ACI的有效方法,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其中溶栓时机十分重要。本观察旨在评价ACI6小时内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以偏瘫为最常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等均位于我国各项疾病的前列[1]。在美国,该病已经成为第3致死疾病、第1致残因素[2]。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219/10万,致残率高达83%[3]。有国内外学者指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的原理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原理[4][5]。反复进行康复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现将其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脑卒中的发生、发展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有研究显示hs—CRP是缺血性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密切相关。ET-1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主要的缩血管多肽物质,不仅可激活脑缺血性炎症反应,并可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本研究通过对ACI患者血浆hs—CRP和ET-1水平的检测,观察与研究hs—CRP和ET-1与ACI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詹三华  任中万 《中原医刊》2011,(17):116-117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中风、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致残率高达75%。脑卒中由于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极其重要的疾病。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仍在增加[1],幸存的患者大部分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因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莉莉 《吉林医学》2011,32(16):3258-3259
<正>急性脑梗死(ACI)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不一[1-2]。如何降脂和提高ACI预后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对ACI应用纳洛酮及阿托伐他汀进行血脂及预后生活质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脑卒中以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1],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质量,脑卒中患者的高致残率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近年来,医学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认为患者只要生命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就应该开始早期康复治疗[2],脑卒中后,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代偿和功能重组的自然恢复能力,但是脑功能自然发生的恢复是有限的,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和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康复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3].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致残率十分高 ,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后 ,将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麻木、语言障碍、共济运动障碍、痴呆等后遗症。怎样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和致残程度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我们 1994年 8月至1998年 8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复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以期较好地改善脑的代谢和脑功能 ,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1 资料和方法1 1 诊断依据 :按 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三次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要点》进行诊断 ,…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一种以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著称的脑系疾病.最近几年的调查表明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以9%的年增长率上升[1].在中国14亿人口中,脑卒中的年度病死率约为157/10万,超过了心脏病的病死率,成为成年人中具有最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病种[2],而大约80%的卒中类型为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IS是因为大脑主要动脉血流暂时或持久性阻断导致的,而血流的减少大部分是由于动脉附壁斑块形成致血管阻塞所致,少部分是血栓阻塞.研究表明,斑块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细胞类型和炎症介质介导的慢性免疫炎症反应过程[3].由此得知,炎症反应、内皮功能紊乱、免疫反应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miR-146a在IS以上多种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示其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并可能成为治疗脑卒中的新靶点.本文就miR-146a在I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的陈述.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世界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上多侧重于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失语及吞咽障碍的康复,情绪障碍常被人们所忽视,而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心理障碍[1],近年来,美国每年PSD的发病率约为20%~60%[2],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61.54%.PSD可显著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和认知功能障碍,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损害的恢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3].近年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中的功能锻炼、心理治疗、电惊厥治疗、高压氧治疗、经颅磁刺激疗法(TM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TMS)等[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