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应用恩替卡韦片联合苦参素片治疗;对照组48例仅服用恩替卡韦片,观察48周。结果在治疗48周时,联合组患者血清 ALT 复常率、HBeAg 转阴率和 HBV DNA 转阴率分别为80.77%、82.69%和82.67%,均优于对照组的72.92%、58.33%和62.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协同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董继亮  孙洁  陈伟 《山东医药》2012,52(46):77-79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86例和拉米夫定组88例,分别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和拉米夫定100 mg/d,连续应用48周,观察治疗后12、24、36、48周时血清HBV DNA定量、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功、肾功、肌酸激酶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后12、24、36、48周替比夫定组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组(P均<0.01),替比夫定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或<0.01),治疗后24、36、48周时HBeAg转阴率及完全应答率替比夫定组均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48周时病毒反跳率替比夫定组低于拉米夫定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与口服拉米夫定比较,口服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诺福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集的61例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诺福韦组30例(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组31例(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两组患者的预计疗程为48~9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替诺福韦组和阿德福韦组的HBV DNA检出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48、96周两组患者的HBV DNA检出值均较治疗前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6周时,替诺福韦组的HBV DNA累积转阴率达到93.33%显著高于阿德福韦组73.33%(P0.05),替诺福韦组的HBeAg累积转阴率达到43.33%显著高于阿德福韦组13.33%(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提高HBV DNA及HBeAg转阴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给予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对照组70例单服拉米夫定疗程均1 a。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复常率,HBeAg/抗-HBe转换率,HBeAg、HBV DNA转阴率,YMDD突变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HBeAg转阴率、YMDD突变率分别为35.7%、47.1%、12.9%;对照组分别为17.1%、27.1%2、8.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ALT、AST的复常率比较均P0.05,HBV DNA转阴率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CHB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病毒载量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应用替诺福韦酯联合苦参素胶囊的抗病毒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改善的情况。[方法]选取入院行常规对症治疗的高病毒载量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替诺福韦酯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和对照组(单用替诺福韦酯治疗),每组各63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肝脏硬度值(LSM)、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LN、PCⅢ、CⅣ)的差异及治疗48周时血清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LSM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的HBV-DNA阴转率(43/63,68.3%)高于对照组(32/63,5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治疗组、对照组HBeAg阴转率(20.6%、15.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治疗组ALT、AST、HA、LN、PCⅢ、CⅣ及LSM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替诺福韦酯联合苦参素胶囊可较好地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提高抗病毒疗效,显著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到2012年6月沧州市传染病医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对照组患者只用恩替卡韦。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HBV DNA载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ALT、AST和TBil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HA、PCIII、IV-C、和L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均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升高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六味五灵片与恩替卡韦联合运用可明显促进CHB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转换与HBV DNA应答快慢的相关性。方法在48例经替比夫定治疗48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规观察应答反应。结果本组替比夫定治疗患者在治疗48周结束时,48例患者中有30例(62.5%)HBV DNA转阴,18例HBV DNA持续阳性。在30例HBV DNA转阴患者中,发生HBeAg血清转换16例(53.3%)。其中在12周内发生HBV DNA转阴的15例中,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12例(80%);在24周以后发生HBV DNA持续转阴的15例患者中,仅有1例(6.7%)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谷丙转氨酶均恢复正常。结论 24周内HBV DNA快速下降到不可测水平是预测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对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HBV DNA母婴阻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感染科,妊娠合并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按用药意愿,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于替诺福韦酯治疗(300mg/次,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各组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1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按照免疫程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在服药前、服药第5周、分娩前分别检测两组孕妇的ALT、HBV DNA水平,并比较两组孕妇分娩婴儿在出生时、出生7个月、12个月的血清HBsAg(+)、HBV DNA 100IU/mL例数。结果在服药前,两组孕妇的血清ALT、HBV DNA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孕妇在服药第5周、分娩前的血清ALT、HBV D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孕妇分娩婴儿在出生时、出生7个月、出生12个月的血清HBsAg(+)、HBV DNA 100IU/mL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替诺福韦酯可改善肝功能、降低HBV DNA水平,且能提高HBV母婴阻断率。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7,(6)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酯和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13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实验组接受替诺福韦酯(300 mg/d),对照组予以阿德福韦酯(10 mg/d)联合拉米夫定(100 mg/d),两组共治疗12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结果经过治疗以后,两组患者ALT,AST,总胆红素(TBil),Child-Pugh评分,甲胎蛋白(AFP)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BV DNA、失代偿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死亡率,肝癌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诺福韦酯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优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耐药发生率低。对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以考虑改用替诺福韦酯。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18,(1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高敏检测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患者临床效果的指导意义。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使用高敏定量检测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24周后、治疗48周后HBV DNA载量变化,并对患者治疗前、治疗48周后HBV突变位点变化进行检测,探讨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思路及治疗效果评估对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HBV DNA载量均较治疗前下降,A组治疗24周后、治疗48周后HBV DNA载量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C1653T、C1673T、A1762T、G1764A、G1896、G1858、G1899A耐药突变位点检出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新检出G1915A/C、L180M、M204V、V207I/L、T184A及V173L突变位点。两组患者治疗48周后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病毒学突破。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肾功能损害、肌病、范可尼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乙肝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但患者治疗后HBV耐药突变位点有所变化,此时应用替诺福韦酯并定期监测患者HBV DNA载量变化,对于下调HBV DNA载量与指导疗效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尘格等通过观察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疗效, 目的是为此类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结果显示, 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影响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病毒学应答及生物化学应答(梁尘格等, 第113~117页)。刘丽萍等通过观察恩替卡韦经治后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发现序贯或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恩替卡韦经治后发生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6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 且可以改善患者肝肾功能和减轻纤维化程度。48周后续用恩替卡韦和48周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是低病毒血症患者96周HBV DNA未转阴的预测因素(刘丽萍等, 第118~125页)。尚梦月等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代谢紊乱易发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HBV病毒因素、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肝脏组织脂肪变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尚梦月等, 第126~132页)。柯若曼等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可溶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73例HBV DNA≥1×107copies/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25例,ADV治疗组24例和Peg-IFNα-2a治疗组24例,疗程为48周。对比分析在治疗48周时的HBsAg血清转换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结果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ADV治疗组和Peg-IFNα-2a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明显高于Peg-IFNα-2a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Peg-IFNα-2a治疗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Peg-IFNα-2a治疗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初治患者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慢性乙肝患者病历资料,其中接受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各50例。检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周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观察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性别构成、随访时间、饮酒者比例、吸烟者比例、乙肝家族史比例、治疗前ALT值、治疗前HBV DNA水平及HBeAg阳性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周,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周,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均50%,ALT复常率均80%,且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ALT复常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果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可快速、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治疗慢性乙肝初治患者的安全、有效抗病毒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第48周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BSCOS、SpringerLink、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国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在图书馆手工检索馆藏杂志。纳入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其中替比夫定组632例,恩替卡韦组628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第48周,替比夫定HBV DNA转阴率77.9%,恩替卡韦HBV DNA转阴率81.1%[OR=0.81,95%CI(0.61,1.09),P>0.05];替比夫定e抗原消失率37.4%,恩替卡韦e抗原消失率24.8%[OR=1.80,95%CI(1.21,2.67),P<0.05];替比夫定e抗原血清转换率27.3%,恩替卡韦e抗原血清转换率15.3%[OR=2.11,95%CI(1.42,3.12),P<0.05];替比夫定ALT复常率76.8%,恩替卡韦ALT复常率72.9%[OR=1.24,95%CI(0.92,1.68),P>0.05];替比夫定耐药率4.9%,恩替卡韦耐药率为0.0%[OR=7.42,95%CI(1.32,41.60),P<0.05]。两者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第48周,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在HBV DNA转阴和ALT复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在e抗原转阴和e抗原血清转换方面优于恩替卡韦;恩替卡韦在耐药性方面优于替比夫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替诺福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替诺福韦治疗50例和替诺福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18个月。使用瞬时弹性成像仪检测肝脏硬度(LSM),同时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和III型前胶原(PCIII)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LSM及血清HA、LN和PCIII水平均降低(P < 0.05),而联合组各指标水平较替诺福韦治疗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替诺福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就诊的150例CHB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治疗,观察48 w。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FGF-23和胱抑素-C(Cys-C水平),使用ABI7300荧光定量PCR分析仪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 在治疗观察结束时,替诺福韦治疗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100.0 %,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93.3 %(P<0.05),而两组血清HBeAg转阴率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0.1%对8.0%和96.0%对93.3%,P>0.05);替诺福韦治疗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0.9 ± 0.5)Ig IU/mL,与恩替卡韦治疗组的(1.3 ± 0.6)Ig IU/mL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替诺福韦治疗组血清β2-MG水平为(1.6 ± 0.5)mg/L,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1.4 ± 0.5)mg/L,P<0.05】,血清FGF-23水平为(382.2 ± 61.3)pg/mL,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363.2 ± 53.3)pg/mL,P<0.05】,血清Cys-C水平为(3.0 ± 0.8)mg/L,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2.8 ± 0.8)mg/L,P<0.05】。结论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治疗CHB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替诺福韦治疗能升高血清β2-MG、FGF-23和Cys-C水平,其意义和对远期疗效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艾米替诺福韦片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3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CHB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艾米替诺福韦组(56例)与联合治疗组(54例)。艾米替诺福韦组给予口服艾米替诺福韦片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艾米替诺福韦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比治疗24周和48周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24周后,联合治疗组与艾米替诺福韦组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转阴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清除率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48周后,联合治疗组患者HBe Ag转阴率为38.9%,HBs Ag清除率为22.2%,均显著优于艾米替诺福韦组(HB...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扶正祛邪饮与替比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重点观察HBeAg血清转换指标。方法:96例患者按意愿分为联合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联合组患者口服替比夫定片,1次/d,600mg/次,疗程12个月。另加服扶正祛邪饮,2次/d,150ml/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患者单用替比夫定,用法和疗程与联合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好转、HBV DNA下降、HBeAg转阴及HBeAg/抗-HBe血清转换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比较,联合组在ALT水平、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等早期应答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在治疗12月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邪饮联合替比夫定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疗效明显,肝功能恢复较快,且能促进HBeAg转阴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提前应答,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的疗效及其预测指标。方法采用替比夫定(LdT)600 mg/d治疗78例HBeAg阳性CHB患者48周,从性别、年龄、ALT和HBV DNA基线、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12周时HBV DNA转阴)为预测因素,分析其对治疗48周疗效的影响。结果性别、年龄与治疗8~48周时HBV DNA转阴无相关性(P〉0.05);5 ULN≤ALT≤10 ULN组治疗24、36及48周时HBV DNA转阴率高于2 ULN≤ALT≤5 ULN组(P〈0.05,P〈0.01);HBV DNA 106~105拷贝/ml组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高于HBV DNA〉107拷贝/ml组(P〈0.05);早期病毒学应答组治疗48周时HBeAg阴转率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也高于非应答组(治疗12周时HBV DNA≥500拷贝/ml)(P〈0.05)。结论 ALT、HBV DNA基线、早期病毒学应答可能可以作为预测替比夫定抗HBV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替比夫定分别联合双重免疫方案对妊娠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82例HBV感染孕妇,随机分为替诺福韦组与替比夫定组,各41例。2组均于孕28周开始服药,替诺福韦组300 mg/d;替比夫定组600 mg/d。母乳喂养者产后停止服药,不进行母乳喂养者则用药至产后4周。2组胎儿娩出后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型肝炎疫苗。比较2组服药前1 d、分娩前3 d内孕妇血清ALT和HBV DNA水平,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年的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V DNA≥100 IU/mL发生率,妊娠结局与不良反应。结果 2组孕妇分娩前3 d内血清ALT、HBV DNA均较服药前1 d显著降低(P0.05)。替诺福韦组分娩前3 d血清ALT、HBV DNA分别为(32.65±6.91) U/L、(2.89±0.56) lgIU/mL,显著低于替比夫定组的(43.25±7.11) U/L、(3.67±0.67) lgIU/mL (P0.05)。2组出生时与出生后1年的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V DNA≥100 IU/mL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流产、产后出血、肝肾功能不全,早产、剖宫产、胎儿畸形、贫血、妊高症、胆汁酸增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诺福韦与替比夫定联合双重免疫方案均可有效抑制HBV复制,降低血清病毒载量,阻断HBV母婴传播,而前者对HBV抑制作用更强,有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临床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