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具有肯定的降脂作用,已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件心脏病的二级预防用药.大量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还具有除降脂之外的抑制炎症反应、抗心室重塑、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抗心律失常、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等作用.本文对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依据和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茹 《医学综述》2005,11(6):542-543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杀手。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本原因,其发生与发展同内皮功能紊乱,严整与黏附因子的释放,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紊乱等病理过程相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的抗动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应用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价值在CARE、LIPID、4S等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已得到证实。4S试验中辛伐他汀每日20-40mg治疗组病人死亡率比对照组降低30%(P=0.0003),这一效果在随访8年后仍然保持,其他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如冠脉事件、新发生或加重的心绞痛、需再次血管重建)也相比对照组有显降低(>25%,P=0.0003),这一效果在随访8年后仍然保持,其他主要症状终点事件(如冠脉事件、新发生或加重的心绞痛、需再次血管重建)也相比对照组有显降低(>25%,P<0.01)。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目前上海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依据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将上海市16所二、三级医院的1143例ACS患者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观察两组病死率的差别。结果 ACS患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者占65.2%(745/1143例),发病24h内应用他汀类药物者占62.8%(468/745例),提示本组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比例较高;他汀组的病死率(3.48%)显著低于非他汀组(8.29%,P=0.001)。结论 目前,上海地区大多数患者能得到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而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CS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袁安平  许海彬 《中外医疗》2009,28(23):65-65
目前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调节血脂,笔者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炎,保护神经、抗血栓等作用。且本文就他丁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疗效的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表面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即CD54)、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经冠脉造影明确冠心病患者6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抽取患者静脉血,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膜表面ICAM-1的阳性表达率,ELISA法测定ox-LDL水平,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 ①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第12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②治疗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单核细胞比例、ox-LDL、hs-CRP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ICAM-1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治疗后第12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单核细胞比例、ICAM-1阳性表达率、ox-LDL、hs-CRP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ICAM-1阳性表达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脂、抑制单核细胞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调节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邓惠 《吉林医学》2012,33(6):1208-1209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延缓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者视为试验组加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干预治疗且于同期选取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者视为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与所得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得以下降,但试验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且半年后调查发现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效应以及多方面的血管壁直接保护作用使之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减慢或阻断急性不稳定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可能减少心血管病事件,降低早期死亡率。为了使这种推测成为现实,近年来人们进行了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现将有关试验介绍如下。1.小规模初步临床试验 土耳其的一项前瞻性试验观察1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胸痛发生后6小时内随机分成两组(不考虑基线血脂水平),在溶栓治疗后分别给予普伐他汀治疗(40mg/d,72例)或不用任何调脂药(78例)。与对照组相比,普伐他汀组的住院期间死亡率(3%比14%,P=0.03)以及  相似文献   

9.
刘侃 《中国乡村医生》2004,20(18):23-2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损伤破裂,并继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即引起ACS。对ACS患者,应在收治后立即或24小时内进行血脂测定,并以此作为治疗的参考值。只要低密度脂蛋白(LDL)>3.4mmol/L,就给予降 脂 治 疗 ; 若 LDL为 2.6~3.4mmol/L,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ST段抬高MI,是发达国家及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ACS患者有效治疗开始越早就越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近年来研究发现,ACS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复发事件(再缺血、再梗死)危险性快速减少,早、中期死亡率降低,且能增加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有利于达到他汀类治疗的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NT-proBNP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入院抽血检测血脂和NT-proBNP,观察组除给予一般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治疗.8周后重新检测血脂和NT-proBNP,8周治疗中随访所有患者冠脉事件情况(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结果 8周后观察组TC、LDL、NT-proBNP较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内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能显著降低患者血脂,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 )在动脉粥样硬化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减少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肯定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 (a cutecoronarysyndrome ,ACS)中 ,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重要的发病环节 ;血小板 ,凝血和纤溶系统对急性血栓形成的过程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他汀类对于血小板 ,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应用。1 血小板、凝血和纤溶系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血小板 ,凝血和纤溶系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又相互影响。不稳定斑块破裂…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这一组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伴随的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ACS的重要机制,他汀类药物对急症冠脉事件的预防至少部分地依赖其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1)观察ACS病人服用阿托伐他汀后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的和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施仲伟 《中国医药导刊》2002,4(2):125-126,128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最近两年中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本文讨论这一治疗方案的目的和机制。1.为什么这一课题最近才提上议事日程 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死亡率、中风发生率和总死亡率。然而过去的临床试验,仅选择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研究。例如4S、CARE和LIPID三项试验的观察对象,都是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或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事件发生3~6个月以后才开始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调脂药物只能通过调整血脂水平发挥作用,起效较慢;因此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MI或不稳定心绞痛)早期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不稳定斑块破裂所引起的冠心病死亡或心肌梗死,他汀类药物不可能产生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应用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ACS患者共78例,其中行冠脉重建术(PCI)者为20例,进行为期1年的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3、6、12个月的依从性分别是82.05%,55.13%,43.59%。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ACS的依从性不足,前6个月依从性下降明显;非冠脉重建术者较冠脉重建术者依从性低;农村居民又较城镇居民依从性低。对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以外作用认识不足,以及经济条件限制是影响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汝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对照组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的各个测试点观察组血清hs 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DL-C达标率、TC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适当增加阿托伐他汀的剂量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快速改善血清hs CRP水平,提高血脂达标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后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4例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阿托伐他汀80 mg/d,每晚1次,两周后改为20 mg/d;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晚1次。观察3个月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ACS患者早期强化降脂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8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B组给予紧急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静脉血测血脂指标。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载脂蛋白A(1apoA1)明显升高,载脂蛋白B明显降低(P〈0.01),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B组血脂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既安全又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ACS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 1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2对照组治疗后TC、LDL-C及hs-CRP亦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HDL-C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TC、LDL-C和hs-CRP均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调整ACS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心绞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戴春梅  王文志  倪红 《吉林医学》2005,26(4):365-36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HS-CRP、TC、HDL-C、LDL-C、TG。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S-CRP的平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了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HS-CRP浓度的降低与血浆TC浓度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血浆HDL-C浓度的升高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CRP是ACS的炎性标志物,在预测斑块稳定性上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可作为评价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非侵入指标。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对AC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