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北京市首钢医院(100041)舒友廉关键词五苓散,应用经验,刘渡舟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五苓散方的病证运用规律,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1112则近现代医案中五苓散的适应证进行归纳总结,提取有效信息。结果:临床上五苓散治疗效果最好的疾病以水肿、泄泻、癃闭多见。结论:五苓散是调节人体津液循行的方剂,临床应用中只要符合“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的核心病机,即可运用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俞大毛 《光明中医》1997,12(2):48-49
五苓散双相调治举隅俞大毛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321100)关键词:五苓散,双相调治。五苓散方出自《伤寒论》,为治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方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笔者多年来临床运用此方改散为汤治疗高血压和低血压,便秘和泄泻,均取得满意疗效,现...  相似文献   

4.
水逆证以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为特征。五苓散为仲景治水逆证的专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本文对水逆证及其选方五苓散从方、证两方面予以简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仲景经旨和运用该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五苓散为基本方,根据患者体质状况灵活化裁,1剂/d,疗程5—10d。结果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总有效率95%。结论五苓散治疗特发性水肿疗效显著,具有复发少、水肿反弹性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五苓散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一首常用经方,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1112则五苓散方医案的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以期发现古今医家运用五苓散方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7.
黄芳  赵映前 《光明中医》2008,23(10):1464-1465
五苓散为《伤寒论》中太阳蓄水证的主方。本文以剖析五苓散证的病机为切入点,认为除了小便不利及口渴,或兼烦热,脉浮为五苓散证的辨证要点之外,小便频数,量多甚或遗尿及恶寒之症亦可为五苓散证的主症。并举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方在《伤寒论》中主要治疗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三焦气化而致水液内蓄的蓄水证。文中从五苓散方的脉证、组方原则、药味、药性特点以及五苓散方与蓄水证之间的方证对应关系入手,提出五苓散与蓄水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方证对应关系,进一步指出深入研究这种方证对应关系将有助于构建新的方证相关体系。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太阳篇方证探析(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续) 3五苓散方证类 五苓散方证类包括五苓散原方原证,及由五苓散加减变化而来的方和证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五苓散对血压、大便的双相调节作用俞大毛(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321100)五苓散方出自《伤寒论》,为治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笔者30余年来运用此方改散为汤治疗高血压与低血压,便秘与泄泻。治疗高血压16例,其中男性9例,...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辨     
连东辉  苗治国 《河南中医》2011,31(6):575-575
五苓散的作用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迭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湿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病症。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符合五苓散方证者,均可用五苓散治疗。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腹水发生原因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损伤,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有关,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对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良好疗效。文章总结孔庆辉主任医师应用经方五苓散合方治疗肝硬化腹水验案2则,以示其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五苓散加减方治疗皮肤病合并水肿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2例皮肤病合并水肿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应用五苓散加减方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2例皮肤病合并水肿症患者,经五苓散加减方治疗后,治愈11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五苓散加减方治疗皮肤病合并水肿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梳理五苓散类方及其治疗“膀胱咳”的沿革,结合现代临床文献,总结古今医家使用五苓散类方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安全性,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阅读古代、近代中医学论著,归纳五苓散及春泽汤的变化及其在“咳而遗尿”患者中的应用。通过搜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查找有关五苓散类方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文章,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搜索到11篇文章,发表时间1988—2020年。其中8篇为病例报道,3篇为理论探讨,涉及9例个案,无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篇以五苓散原方药物治疗1例咳嗽后漏尿的患者,取得较好疗效。8例个案均在五苓散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合方治疗,其中6例效果较好,2例疗效不明显,采取温阳益肾方剂后效果满意,未见不良反应报告。结论:五苓散类方在辨证使用时,对压力性尿失禁有较明显的效果。该方作用在于调治膀胱气化不利,培脾土以制水,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兼顾肺、肾的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五苓散类方对下焦的气化作用可能与针刺骶部穴位的作用存在共同机制,未来可结合医学试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机多为脾虚湿盛。临床一般将其分为寒湿内盛等七型,常用方剂中并无五苓散,但五苓散作为温阳化气利水的代表方,不少医家用其加减化裁治疗泄泻。现总结近30年五苓散及其加减在泄泻中的研究进展。本文从五苓散适应证及病因病机研究、五苓散原方及五苓散合方或加减治疗泄泻研究进展、五苓散治疗泄泻实验研究进展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对五苓散证皆有不同程度的诠释,多数医家认同的膀胱气化不利之说有待商榷.首先结合原文与相关注释对具有争议的《伤寒论》五苓散证原文进行分析,认为五苓散证的核心在于水液代谢失调,进而通过对膀胱气化及蓄水理论的辨析,认为五苓散治水非在膀胱.其次根据五苓散药物配伍特点,认为五苓散方证核心病机为脾肺失司,三焦不利,其不为一脏一腑之专方,而为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系统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17.
妙用五苓散     
五苓散方出自汉《伤寒论》,功能通阳化气,渗湿利尿。主治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或内有蓄水,外有表证之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等症。近来发现其有以下妙用。 1、盗汗:有人用五苓散治盗汗获得痊愈,用法是内服五苓散,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或用五苓散原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认为五苓散本是化气利水的代表方剂,非治疗汗证之方,今以其治汗证,是取其增强膀胱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方主要为人体水液运行失常而设,如水逆、水痞等症,在临床中应用甚广。在运用五苓散方时大多数医家只注重把"消渴、小便不利"作为其代表证。笔者认为水逆证是太阳蓄水重症的标志性症状,"水入则吐"即为五苓散主证之一,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只要出现"水入则吐"一症,使用五苓散方便有效,不必悉具"消渴、小便不利"等症。  相似文献   

19.
茵陈五苓散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红霞 《河南中医》1998,18(4):208-208
茵陈五苓散出自《金匮要略》,主要功用为清热利湿,降浊退黄。用该方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80例,并设30例应用藻酸双脂钠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茵陈五苓散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在降低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气化不利,水液内停"的主方。通过对五苓散相关条文的梳理,以"气化不利"的病机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五苓散的适应症、类证鉴别及临床应用等问题,并举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