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决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准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辨证的“证”指“证候”,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向的概括。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说,准确辨证是提高诊疗疾病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积敏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 ,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 ,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 ,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探讨了李积敏“诊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 ,阐述了“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为 :病怀证的辨证关系 ;临床先诊病 ,病立再辨证 ;据病定主方 ,随证再加减。并认为建立“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 ,是中医临床治疗体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4.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上对疾病的治疗,如以“病”为单位而言,一般是“同病同治”“异病异治”。例如疟疾、痢疾二病,对它各有一套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措施。但在中医治疗学上,还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特点。这一特点,是中医对疾病的诊疗原则——辨证施治——所决定的。因为中医对疾病诊疗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证”上,它既不同于辨病治疗,又不同于对症治疗。因此,我们在谈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时,决不能脱离辨证施治这一前提。实质上,它是辨证施治的必然结果。最近时期,浏览了部分有关中医方面的杂  相似文献   

6.
纪良臣 《中医药学刊》2003,21(8):1250-1251
李积敏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探讨了李积敏“诊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阐述了“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为:病怀证的辩证关系:临床先诊病,病立再辨证;据病定主方,随证再加减。并认为建立“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是中医临床治疗体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但临床中还包括"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辨证、辨病和辨症历来是互为补充的完整理论体系,文章指出中医临证完整的诊疗体系应是辨证、辨病与辨症的有机融合,应准确运用三辨诊疗体系——"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参合症状,立法制方"。  相似文献   

8.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妇科疾病的应用中以“先辨病,再辨证,后辨体”为诊疗主线;以病证结合与辨体论治两条纵线贯穿诊疗全程;以中西医病证结合确定基本证候要素,方证对应确定基本治疗方剂;以基本方加减法、二补一通补肾调周法及个体诊疗调体法“三法合一”为基本治疗原则,形成一套完整有效易于传承的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9.
薛公佑  马淑然 《环球中医药》2020,13(7):1173-1177
“辨证”理论完善成型于建国后,是中医界前辈适应时代需要,对中医学诊疗模式的总结。但如今“辨证”理论却出现了“证型”实体化,“辨证”程式化等问题,使临床治疗与医学研究出现了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辨证”思想内涵作出既符合经旨又适应现代语境的新诠释。通过“六经气化学说”对“辨证”理论的源头《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对“病”“证”等相关概念的使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病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病(机体生理失常状态)包含了狭义的病(机体产生的具有典型症状或体征的病理过程),表现于症状与体征(病人的感受或医生检查所得的表现),“证”则是对机体当前的功能信息关系的概括,当前医学研究的许多混乱现象都源自于对这些概念的混淆。结合现代语境,“辨证”概念可以诠释为“通过对受检者进行多层次的信息收集,按照中医经典理论对受检者当前阶段的功能信息关系的情况进行描述”。对“辨证”概念的新诠释可以纠正当前医学研究与临床治疗中因“辨证”概念僵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并可推动未病先防建设,使“辨证”理论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传承中医学传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辨证论治的精髓,同病异证、异病同证是对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索。骨伤科疾病多为局部之病变,可伴有全身性改变。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辨证思维有助于骨伤科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陈基长教授活用蠲痹汤治疗骨伤科痹痛证多年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正气不足、经脉气血痹阻是骨伤科痹痛证重要病机,但发病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应衡量虚实,按辨证一辨病一再辨证的诊疗模式,审病因察病位指导用药,蠲痹汤是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之剂,是治疗痹痛证的良方。随证加减治疗痹痛证充分体现祖国医学“异病同治”原则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精髓 ,它是独特的诊疗体系 ,是中医各科都必须遵循的诊疗原则 ,也是表现中医特色的重要方面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术的重要分科之一 ,因此 ,要提高针灸临床实际疗效 ,体现中医特色 ,提高针灸医学在国际医坛的学术地位 ,就必须在临床诊疗中谨守辨证论治的原则。在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中 ,“证”、“症”、“病”三个字的含义 ,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辨证不同于辨病对症。所谓“病”,是疾病的总称 ,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类型 ,同一证型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当中 ,这是“同病异治”,“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陈基长教授活用蠲痹汤治疗骨伤科痹痛证多年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正气不足、经脉气血痹阻是骨伤科痹痛证重要病机,但发病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应衡量虚实,按辨证—辨病—再辨证的诊疗模式,审病因察病位指导用药,蠲痹汤是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之剂,是治疗痹痛证的良方。随证加减治疗痹痛证充分体现祖国医学“异病同治”原则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吴利  张静  黄曾  郑玉英 《中国中医急症》2022,(12):2170-2172
目的 对5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中医体质分类及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LDH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LDH“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王琦体质九分法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LDH的中医证候分类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体质分类和辨证分型。结果 患者的中医偏颇体质以血瘀质(28.84%)、阳虚质(18.60%)和湿热质(15.87%)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血瘀证(36.01%)和湿热证(26.11%)为主;对中医证型分布和体质分类进行Fisher确切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 <0.01),提示LDH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证型之间有相关性。结论 LDH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为血瘀质、阳虚质和湿热质,主要证型为血瘀证和湿热证,体质和证型之间有相关性,临床治疗时需“辨体质-辨病-辨证”三辨诊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是临床诊疗的开始和关键所在,更是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临床辨证过程中,由于病情千变万化、证候复杂多样,导致证名互不统一、辨证易生多歧,影响了辨证论治的继承和传授。证素辨证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确立的辨证思维模式,其通过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确定病变的病理本质,根据证素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证名,用有限的证素统领繁杂的证候和证名。证素辨证符合实际、便于学习,应用于中医临床教学,将有利于学生辨证能力和方法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领域,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通过病证结合、分阶段结合、中西医融汇应用、综合诊治等结合方法,并在临床中充分应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使病证诊治客观化。一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形成“双辨诊断”;二是吸取中、西医两者治病原则与方法之长;治疗上相辅相成,使疗效提高;三是从临证实际出发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或合病从证(标证急时按证辨治)或舍证从病(证候不明显而病理或实验室检查仍阳性时按病论治);四是针对病证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各阶段主要矛盾灵活运用辨病辨证方法;中西医诊疗…  相似文献   

17.
介绍病证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临床体会。认为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理论的突破与发展,临证应明确疾病、以病统证,明确机制、择药而治。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8.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之一,是辨证施治的精髓。不仅临床应用广泛,而且对于开展中西医结合,探讨病与证的规律联系,提高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水平,加深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仅就异病同治的机理试析如下: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在临床上不论哪种病因所致何病,只要同证,病机一致,就能用同一方法治疗,此谓异病(同证)同治。“病”是“证”产生的基础,“证”是“病”的产物,是中医对于某一  相似文献   

19.
明·李中梓云:“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此即说明“辨病”(包括“辨证”)之重要。人所共知,无论中西医临床,假如对“病”或“证”的认识诊断不明,治疗就会成为“无的放矢”。因而在临床上能否把“病’与“证”辨清,实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新中医》最近开展“怎样才能把辨证与辨病有  相似文献   

20.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对证的准确辨识是临床论治的依据。因此,建立客观的证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中医学中也很重视辨病,认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两者对疾病本质所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传统意义上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病证之间存在“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的关系,因此,临床上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