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期病变,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为普通人群的125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2].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内科治疗BE的新技术,既能缓解B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使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再生,减少了食管腺癌的发生率.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本科共收治50例BE患者,经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 ~ 50倍[1],因此,治愈BE,对预防食管腺癌的发生意义重大.根据BE内镜下的形态不同,可分为环型,舌型和岛型,其中以岛型最多见,故本研究以治疗岛型BE为主.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岛型BE患者,分别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和高频电凝烧灼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蒙特利尔GERD定义和分类的全球专家共识中BE也被认为是GERD的一种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GERD中约有5%~10%患者是BE,约2%~5% BE患者最终可发展为食管腺癌[1].目前研究认为,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中国和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BE的及时诊断对预防和减少食管腺癌发生有重要的意义[2].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国家,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而Barrett食管(BE)作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并发症之一,现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它与食管下段的腺癌关系密切,被公认为唯一的癌前病变.近十几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明显增加,在国内,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因此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而有些BE经过合理的治疗能发生逆转,监测和治疗BE对发现和治疗早期食管腺癌及部分贲门癌很有意义,所以提高对BE的认识和诊断尤为重要.现就其标记物进行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5.
1概况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最重要的一种并发症,其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段腺癌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E,BE发展到食管腺癌的年发病率为0.5%~1.0%。  相似文献   

6.
现已明确Barrett氏食管(BE)与食管腺癌和部分贲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种癌前病变。BE在人群中发病率的增长已成为近年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和贲门癌发病率大幅度增高的直接原因,因此近几十年来BE的研究在国外备受关注,在我国近年也有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发病率增高的报道。目前普遍认为胃食管反流是BE形成的主要原因,然而近年有学者提出,十二指肠液中的胆盐在BE的发生和发展中更重要。因此本实验采用24h食管内pH和Bilitec同步监测技术,对BE、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性疾病(NERD)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监测,比较各组患者的反流发生特点,并探讨影响BE黏膜长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F-κB、PPAR-γ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探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正常食管上皮、Barrett食管黏膜及食管腺癌标本中NF-κB、PPAR-γ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NF-κB蛋白阳性染色位于细胞质,PPAR-γ蛋白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核,NF-κB蛋白和PPAR-γ蛋白在正常鳞状上皮中均几乎不表达,在BE中呈轻中度表达,表达于杯状细胞及浅层腺体上皮,但在食管腺癌中广泛呈中强表达,与正常食管及BE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且在正常食管粘膜、BE及食管腺癌中的表达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食管腺癌细胞分化程度和肿瘤病理学分期与NF-κB表达相关(P<0.05);癌细胞分化程度与PPAR-γ的表达相关(P<0.05)。结论:NF-κB与PPAR-γ在BE及食管腺癌中表达升高,说明两者的表达上调在BE及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晓艳  张静 《河北医学》2009,15(4):503-50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上段的柱状上皮岛,不称为Barrett食管。GERD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主要原因。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现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3例BE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是致命性胃肠恶性疾病之一,5年病死率超过90%[1],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与食管腺癌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各种检测手段的应用和研究,均提示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故Barrett食管治疗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抑酸药物治疗以及内镜下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BE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被认为是能有效清除BE粘膜的内镜下治疗手段之一例.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来自BE。近年来,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我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BE的认识和内镜下的诊断率、检测及治疗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急剧增高,而食管腺癌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BE)有关。由于诊断BE时需要应用上消化道内镜,所以一般人群中BE的发生率尚不确定。本研究目的是确定瑞典成人人群中BE的发生率及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多数食管腺癌发现即为晚期且其预后较差,其5年的生存率仅为13%。我国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目前发现的食管腺癌及食管胃连接处癌的高危因素。研究发现有50%的食管原发性腺癌源于BE癌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OX-2和Bcl-2在Barrett食管(BE)相关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意义.方法:胃镜下采用Lugol液染色,活检获得实验标本,HE染色观察病理特征.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食管上皮10例、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23例、BE 45例和食管腺癌14例组织中COX-2和Bcl-2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并预测BE的癌变风险.结果:COX-2在正常食管上皮、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BE、食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BE和食管腺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表达率接近100%,且两种组织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334).Bcl-2的表达变化与COX-2基本一致.COX-2在全周型的表达明显强于舌型和岛型两种形态的BE,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BE黏膜中COX-2的表达明显强于SSBE;重度肠化时COX-2的表达显著强于无肠化和中低度肠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高度异型性增生的BE黏膜COX-2均呈高表达,尤其在后者的组织中最强,两者间差异显著.LSBE,重度肠化生及高度异型增生BE组织中的表达与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癌与其余各类型BE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不同类型BE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COX-2基本一致.结论:BE与腺癌中Bcl-2与COX-2的表达最强,不同程度肠化生时.Bcl-2的表达变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0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如北美、欧洲、亚洲,均出现胃远侧端肿瘤发病率降低,而贲门癌和食管末端腺癌的发病率升高犤1犦。在我国主要是贲门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据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一些国家,腺癌在食管癌构成比中已超过鳞癌犤2犦。食管腺癌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有直接的关系。大量的研究发现,食管末端的腺癌几乎均起源于BE,而40%的贲门癌与BE有关犤3,4犦。因此BE的研究在国外受到高度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贲门是胃和食管的移行部。国外许多学者经反复研究认为,虽然贲门与…  相似文献   

16.
毛宏杰 《中外医疗》2010,29(13):40-40,42
本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了CDX2在RE、BE、BE旁2cm内鳞状上皮组织及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旨在探讨CDX2与BE发生与演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由反流性食管炎的修复过程所致的。BE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是主要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BE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根据研究报道BE癌变率每年约1%~1.5%,较一般人群高出90%。而80%的食管腺癌与BE有关。40%的胃食管交界处腺癌与BE有关[1]。笔者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5月资料较为完整的144例病例,现将其诊治及发展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赵志飞  朱晓娟 《医学综述》2012,18(12):1858-1860
肥胖是Barrett食管(BE)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然而肥胖是否是B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存在争论。有研究证明,腹型肥胖,尤其是内脏肥胖是B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作为BE发生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尚不明确。腹型肥胖导致胃内压力增加,胃酸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长期暴露于酸性环境,发生食管炎进而发展为BE;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代谢增加,血浆中脂肪素、瘦素水平增加,脂联素水平降低,这些都可能与BE以及食管腺癌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GE RD )是一种常见并且多发的消化道疾病,并作为Barrett食管(BE )和食道腺癌(EAC)的重要危险因素.通常认为 GERD -BE -EAC的发生与发展是环境因素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对胃食管反流及相关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与之相关的表观遗传机制主要有甲基化和非编码RN A的调控.本综述讨论了有关GERD与BE和EAC 之间可能的表观遗传重叠,这可能对探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和食管腺癌的早期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常英  刘斌  龚均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9):807-809
近年来,美国和西欧国家的食管及胃食管连接处腺癌发病率逐渐增高,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被认为是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倍受关注。亦有研究发现,位置正常的胃食管连接处也可出现肠上皮化生,它是否也增加胃食管连接处腺癌发生的危险性,目前看法不一。本文旨在将BE和贲门肠上皮化生(Cardla intestinal metaplasia,CIM)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