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物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X线方法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复合材料应用于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综合评价其成骨能力,为骨缺损修复后全面、准确的影像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行一侧胫骨髁钻孔,并植入n-HA/PA66复合材料.术后2、4、6、8、12周各时相点摄DR片、MRI及动态增强MRI检查,并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1)MRI显示n-HA/PA66复合材料与骨组织易于区分,术后第4周开始从材料内部逐步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逐步吸收,术后12周修复区强化明显,周围水肿基本吸收.(2)X线显示术后第8周开始,缺损填修复区内的骨质增生开始,术后12周缺损区呈高密度骨质修复表现.(3)组织学显示术后4~12周,n-HA/PA66复合材料被界膜分隔成小岛,界膜内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后形成破骨及成骨细胞,修复区内骨小梁逐步形成.结论:MRI联合X线能够清楚显示n-HA/PA66复合材料修复过程,对早期骨移植的成功有很好预测作用,并兼顾术区周围关节及软组织的恢复显示,具有临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CAM表面修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中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选择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右桡骨中段1.5 cm骨缺损模型后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T-CAM表面修饰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对照组植入n-HA/PA66.观察术前,术后2、4、8、12周静脉血碱性磷酸酶(ALP)值;术后4、8、12周每个时间点处死6只兔子,进行X线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等观察桡骨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兔子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死亡,无体内植入材料脱落.影像学及组织学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术后4周就有新生骨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新骨生长速度和数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Lane-Sandhu法X线片和组织学评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实验组ALP值开始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ALP值均升高,术后8周达最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接近于术前,静脉血ALP值在术后第2、4、8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AM表面修饰m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具有促进骨质愈合的作用,尤其在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n-HA/PA66.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间融合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rhBMP-2)对山羊颈椎的融合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取30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和自体髂骨组.所有山羊均行颈3~4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切除术,分别植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复合rhBMF-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术后4周、12周行X线检查;术后12周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结果:12周时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在山羊颈3、4椎间均可形成骨性融合,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生物力学特性,复合rhBMP-2后使其具有骨诱导性,加快了的椎间融合速度,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间支撑体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8年12月对本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6例行侧前路减压术、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间支撑体植骨重建椎体骨缺损,并观察术中和术后局部及全身反应、人工椎体稳定性、材料与骨组织界面接触、植骨愈合等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16个月,无明显局部及全身反应,组织相容性好.术后3~6个月达骨性愈合,椎节即刻稳定性及长期稳定性均好,无界面骨质吸收及人工椎体下沉现象.结论 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间支撑体可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后椎体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目前较理想的椎体间支撑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间融合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rhBMP-2)对山羊颈椎的融合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取30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和自体髂骨组.所有山羊均行颈3~4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切除术,分别植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复合rhBMF-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术后4周、12周行X线检查 术后12周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结果:12周时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在山羊颈3、4椎间均可形成骨性融合,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生物力学特性,复合rhBMP-2后使其具有骨诱导性,加快了的椎间融合速度,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颗粒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修复骨巨细胞瘤骨缺损的生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行病灶刮除、颗粒型n-HA/PA66填充植骨术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8例,术前及术后做血常规、肝肾功、钙磷及免疫相关检查,术后1周,1、3、6、12月及以后每6月行影像学检查。将1例复发患者再手术时取出的含有n-HA/PA66复合生物材料的骨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3例失访,45例获得随访。患者术前、术后的血常规、肝肾功、钙磷、免疫指标均无明显变化。除1例复发外,余影像学示材料颗粒随时间逐渐融合,植骨区密度逐渐增高,与宿主骨界限逐渐模糊。术后1年,植骨区密度接近正常骨密度。组织学检查示:成骨细胞爬入材料的孔隙内,周围钙盐沉着明显,大量骨细胞镶嵌于材料中,材料与新生骨及周围组织结合紧密。结论 n-HA/PA66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组织相容性,良好的骨传导性及成骨活性,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富血小板血浆(n-HA/PA66/PRP)复合物修复兔股骨中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共40只,切除左股骨中段1 cm 连同骨膜的骨质造成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植入 n-HA/PA66/PRP 复合物后予以钢板固定;对照组植入 n-HA/PA66后予以钢板固定。术后2、4、8、12周每时间点处死5只兔子,进行 X 线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观察股骨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术后所有动物无感染、死亡及植入物脱落,大体标本及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2周内实验组开始有新生骨组织,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新骨生长速度和数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周 Lane-Sandhu 法 X 线片评分显示实验组(6.80±2.05)分,对照组(4.20±1.3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强度在术后第2、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第8、12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n-HA/PA66/PRP 复合物具有促进骨质愈合的作用,尤其在早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优于 n-HA/PA66。  相似文献   

8.
陈诚  梁熙  黄伟  胡宁  阳明明  尹世杰 《西部医学》2011,23(8):1421-1424
目的观察网孔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棒及其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后治疗兔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的实验效果。方法将n-HA/PA66支撑棒及VEGF缓释微球植入兔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术后3、6、12周行影像学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植入n-HA/PA66支撑棒的实验兔未发现股骨头塌陷的影像学征象且骨质修复良好,其组织学检查显示新生骨长入n-HA/PA66,VEGF的持续缓释能促进骨长入及血管重建。结论网孔型n-HA/PA66支撑棒能有效预防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股骨头塌陷,VEGF缓释微球能加快骨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桑裴铭 《医学综述》2012,18(13):2072-2074
医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材料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骨替代材料。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材料同时具有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骨生成、骨诱导性,并且其综合力学性能与自然骨的力学性能匹配,能满足临床硬组织修复要求等优点。目前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材料在颈椎前路、腰椎前路、椎板阙如重建、四肢良性肿瘤等手术中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材料特性及现有的应用效果,其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型骨修复重建复合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对人胚胎成纤维细胞可能存在的细胞毒性,为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人胚胎成纤维细胞,经材料及材料浸提液分别与细胞共培养等方式对n-HA/PA66进行细胞毒性测试,细胞形态观察法观察各组细胞在24h、48h、72h、5天各时相点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生长抑制法(MTT比色法),测定各组1,2,4,7天细胞的相对增殖率.结果: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生长良好,各浸提液组和直接接触组分别与阴性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各组对细胞的增殖均无显著影响(P>0.05),各浸提液组和直接接触组分别与阳性对照组进行两两比较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材料的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体外试验结果显示,n-HA/PA66与人胚胎成纤维细胞相容性好,符合GB/T16886.5-1997-ISO 10993-5:1992规定的医用材料相应标准[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在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中对骨形成和骨改建的作用,本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兔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选用合适龄新西兰大白兔36只,前肢中段外侧骨段(连同骨膜)15mm,建立兔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A组),脱蛋白松质骨组(B组),自体骨移植组(C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脱蛋白松质骨,自体骨移植,并在术后第4、8、10、12周,ABC三组各组随机选择3只动物,处死后游离桡骨标本备检。分别观察各组动物桡骨愈合X线片正侧位片情况,肉眼观察标本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结果①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快于脱蛋白松质骨组,②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稍慢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与脱蛋白松质骨组相比,成骨活性增加,具有一定程度成骨活性,但较自体骨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及其机制。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植人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B组植入深冻异体骨,C组植入自体骨。术后不同阶段分别行大体、组织学及x线检测。结果:(1)3组骨缺损均有成骨现象发生;(2)A、C组骨生成、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B组;(3)A、C组骨缺损愈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A、C组骨缺损均于术后8周愈合.B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结论:提示兔深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作用,其取代自体骨植骨修复骨缺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与自体骨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3月,选取52例良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行肿瘤刮除术,A组瘤腔用颗粒型及条形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填充,B组用自体骨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材料填充组与自体髂骨填充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失血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对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疗效相当。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骨填充材料是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骨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36只家兔的双侧桡骨均建立1.0 cm的骨缺损实验模型后随机分为A,B,C,D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于骨缺损部位植入单纯磷酸钙骨水泥(CPC);B组植入复合bFGF的CPC,C组植入复合VEGF的CPC,D组植入联合应用bFGF和VEGF的CPC。分别于术后3,6,12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X线摄片显示12周时D组骨缺损完全修复,材料基本降解;B,C组骨缺损基本修复。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12周时D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12周时)显示D组最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B,C两组(P<0.05)。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12周时,编织骨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D组中皮质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结构重新恢复,B和C组则未见骨髓腔再通。 结论:CPC/bFGF,CPC/VEGF和CPC/bFGF+VEGF 3组复合物均能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CPC/bFGF+VEGF复合物促进骨组织生长的能力明显优于CPC/bFGF和CPC/VEGF复合物,说明bFGF与VEGF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向柄彦  郭元 《重庆医学》2015,(8):1032-1034,1038
目的:探讨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新型植入材料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可行性。方法将6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分为4组构建骨髓炎模型,按以下方法植入材料,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单纯n‐H A/CS支架材料;C组:n‐HA/CS载万古霉素脂质体种植体;D组:n‐HA/CS载万古霉素脂质体种植体与BMP‐2。8周后通过细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价其抗感染能力及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载药n‐HA/CS人工植入材料能够释放高浓度的抗菌药物;植入载药n‐HA/CS联合BMP‐2可有效控制骨感染并促进骨组织的修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载药n‐HA/CS材料组及单纯n‐HA/CS材料组。结论载药n‐HA/CS联合BM P‐2是治疗兔慢性骨髓炎的较为理想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6.
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BMP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M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6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bBMP)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IM,C组植入异体骨粒,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16w,进行放射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新生骨面积。结果: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骨生成、新骨面积和骨连接情况明显优于异体DBM组、异体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异体DBM复合BMP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修复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7.
冯永增  彭磊  徐华梓  张宇 《浙江医学》2011,33(8):1120-1123,1126
目的观察牡蛎壳/消旋聚乳酸复合人工骨(OP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能力,同时观察其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情况,并评价其性能。方法应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分别制得OPCB及纯消旋聚乳酸(PDLLA)多孔材料;将27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制作1.2cm的双侧桡骨干缺损并植入上述两种材料。设立不植入任何材料的空白对照组。观察材料植入后动物的局部及全身反应。于术后6、12、侣周分别取材。作X线、大体标本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同时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组织反应、材料的降解、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OPCB及纯PDLLA植入动物体内无明显的局部不良反应,且OPCB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纯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5)。术后18周时,植入OPCB材料的骨缺损基本修复,OPCB与宿主骨结合紧密;植入纯PDLLA材料的骨缺损部分修复;空白对照组则骨缺损断端只有少量骨生成。形成骨不连。同时OPCB材料植入后在6、12周分别可见吞噬有材料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18周时仍有部分复合材料未降解吸收。结论OPCB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缺损修复能力,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结膜瓣下西罗莫司载药羊膜植入在兔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32只(64眼),全麻下前房注入2%甲基纤维素制成高眼压模型。实验眼分成4组,每组16眼,在施行小梁切除时,分别行羊膜植入(A组),西罗莫司载药羊膜植入(B组),丝裂霉素C(C组),未使用任何药物(D组)。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情况。结果①术后90d眼压:A组(18.23±3.90)mmHg(1mmHg=0.133kPa),B组(13.18±2.24)mmHg,C组(14.98±3.33)mmHg,3组眼压值均显著低于D组的(25.01±1.23)mmHg(t分别为4.132;6.487;5.986,P〈0.05);但A组眼压值较C组(阳性对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P〈0.05);②术后90d具有功能性滤过泡者:A组12眼(12/16,75%);B组15眼(15/16,93.75%);C组14眼(14/16,87.5%),前3组与D组8眼(8/16,50%)相比,功能性滤过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907;6.596;5.162,P〈0.05);③并发症:除C组2眼发生脉络膜脱离外,其余各组均未发生此并发症。结论西罗莫司载药羊膜植入能提高兔眼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且无明显的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In this study artificial bone was made of collagen-hydroxylapatite (CHA) and its osteogenetic effect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rabbit’s skeleton were evaluated. Collagen solution extracted from the adult rabbit’s skin was mixed with the chemically synthesized hydroxylapatite. 62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In 20 rabbits of group A, CHA was filled into bony defects of the shaft of radius; in 15 rabbits of group B, into bony cavities of the distal femoral condyles; in 15 rabbits of group C, into the bony defects of the lamina of vertebra; and in 12 rabbits of group D, nothing whatsoever was filled into the bony defects. Roentgen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s were made regular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 implanted into the bony defects of rabbits caused new bone formation and fusion with the host bone in specimens of groups A, B, C within 12 weeks, but non-fusion was seen in group D. It is clear that the osteogenetic effects of the specimens in group B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oups. It i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CHA can be used as an ideal graft for bony defects caused by disease or trauma.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异体脱钙骨基质复合BMP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进行放射学评价.方法:6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桡骨1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植入异体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Matrix,DBM)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tic Protein,bBMP)复合材料,B组植入异体DBM,C组植入异体骨粒,D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 w、8 w、12 w、16 w,进行放射学检查和相应的组织学检查.结果异体DBM与bBMP复合材料组X线和组织学检查显示骨愈合修复情况要明显优于异体DBM组、异体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DBM经bBMP复合后,可提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是一种较为理想、具有高效成骨活性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