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钢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块植骨治疗尺、桡骨开放粉碎性骨折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2例尺、桡骨开放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患者术中取带皮质骨髂骨块嵌至骨缺损处,行钢板内固定,取髂骨松质骨填塞缝隙.术后石膏管型固定4~8周.结果术后32例患者经3~18个月的随访,骨缺损带皮质骨髂骨块植骨全部愈合.结论尺、桡骨开放粉碎性骨折骨缺损髂骨块植骨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病手术入路以及髂骨植骨融合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3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前路手术髂骨植骨融合治疗,部分患者术后复查颈椎CT,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症状体征及颈髓影像学,计算术后改善率,了解颈髓减压情况及椎管扩大程度.结果颈椎病经前路手术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100%,影像学显示减压彻底,椎管明显扩大.单纯髂骨植骨融合出现植骨块滑脱1例,术后取髂骨处血肿3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术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纯髂骨植骨融合仍存在植骨块滑脱、取骨处血肿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髂骨取骨植骨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 对355例髂骨取骨植骨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髂骨取骨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17.5%的患者(62例)髂骨取骨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结论 髂骨取骨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1):76-78
目的:探讨微创取髂骨植骨术治疗牙槽突裂的手术治疗与护理配合。方法:对36例牙槽突裂患者采用微创取髂骨修复术进行治疗;并与30例采用传统法取髂骨修复术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微创取髂骨修复术组患者伤口长度为0.8~1.0㎝,出血量为50ml,伤口深度为3㎝,取骨量为10~15g,影响术后活动时间为1~2d,手术时间为1h,拆线时间为术后第7天;而传统法取髂骨修复术组患者伤口长度为3.5~4.0㎝,出血量为80ml,伤口深度为3㎝,取骨量为10~20g,影响术后活动时间为2~3d,手术时间为1.5h,拆线时间为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相比,除伤口深度、取骨量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取髂骨法用于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明显优于传统法取髂骨修复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髂骨内侧单皮质取骨、开窗式取骨方法在植骨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需要植骨治疗的43例患者,常规术前处理后,采用内侧1/2单皮质取骨、开窗式髂骨取骨术取骨,并完成常规的植骨术;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疗效。结果 43例患者手术中出血量为30~300 m L,平均(60.21±57.39)m L;术后6~18个月回访,有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半月和术后1月发生切口渗液,其余未出现腰带疼痛、髂嵴凹陷、撕脱骨折、供骨区感染、血肿、伤口迁延不愈、腹疝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痊愈后髂嵴外观正常,活动自如,取骨区均愈合,髂嵴原位均愈合。结论髂骨单边式、开窗式取骨方法简便、创伤小,术后可早期活动,髂骨外形完整、强度好,不易出现骨折和供区疝等并发症,适用于大部分需要进行髂骨移植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用腓骨、髂骨进行植骨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用腓骨中间支撑、髂骨周围填塞植骨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3例。结果:术后均达到临床愈合,术后平均住院18天,无术后严重感染,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疗效均可靠。结论:取腓骨中间支撑,髂骨周围填塞植骨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方法可行。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自体髂骨植骨来源丰富,易取材,植骨后无排异反应,文献[1]报道有供区痛、髂骨翼骨折、血肿及感染等。髂骨供区痛是指独立于原发疾病,取骨手术创口愈合以后的髂骨供区疼痛,伴或不伴有感觉障碍。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83~1992年我院共行164例自体髂骨植骨术,随诊106例,男69例,女37例,年龄9~70岁,平均38.5岁,随诊时间3个月~9年,平均4.5年。1.2 疼痛性质和特点 烧灼样疼痛4例(9.3%),针刺样疼痛5例(11.6%),胀痛34例(79.1%)。重度9例均不能患侧卧和束皮裤带。14例(32.6%)疼痛和天气变化有关,19例(44.2%)行走、起坐、劳累可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5例采用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明显的骶神经根损伤症状,采用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观察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复查X线片及CT检查,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植骨愈合情况,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240min,平均(216.0±25.10)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180.0±327.11)ml,术中无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8±6.10)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及CT检查,提示骨折愈合,植骨融合,无明显骨盆畸形残留及假关节形成.结论 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允许术后早期负重,便于术后护理,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瓣植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方法: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Ⅱ-Ⅲ期)17例.结果:经2~5年随访,优良率88.2%. 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对于青壮年的Ⅱ、Ⅲ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扩大减压术后需取自体髂骨行椎体间关节融合,为减少取骨量,缩短手术时间,对47例病人103个间隙分别进行椎体间关节旋转植骨及自体髂骨植骨。采用自体对照,对植骨块的稳定性、椎间隙宽度的变化、植骨块的愈合时间及取骨处残留的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椎间关节旋转植骨组与自体髂骨植骨组相比,植骨块的稳定性、愈合时间及椎间隙宽度变化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椎体间关节旋转植骨组仅有1例取骨部残留疼痛,较自体髂骨取骨组明显减少。提示:采用椎体间关节旋转植骨既利用了废弃物,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髂骨部的损伤及取骨量,避免了取骨部位残留疼痛的并发症,又同时达到了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同样疗效。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带血管与不带血管神经移植术,神经纤维再生的组织学差异。研究背景Taylor首次以带血管的神经移植获得成功。但对于不带血管神经移植的实质缺乏系统对比资料。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组,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等分为A组(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组)和B组(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组),两组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光镜、电镜对比观察。结果在移植后的前4周,A、B两组组织学形态变化基本相似。从第6周起,A组较B组结缔组织少,神经纤维再生好。B组神经束内有结缔组织包括几条神经纤维的小束,再生而又退变的神经纤维多。结论带血管的比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神经纤维再生好,因前者血供好,结缔组织再生少,有利于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视神经再生模型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正常大鼠视神经及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了解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吻合段超微结构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方法 建立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第15,30,45及60天取出吻合段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坐骨神经纤维较视神经纤维明显增粗,吻合15d,神经细胞明显变性、水肿及坏死,吻合30,45及60d,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逐渐恢复。结论 坐骨神经移植有可能支持视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CO2激光修复动眼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彦刚  段新民 《医学争鸣》1998,19(2):195-198
目的:观察激光对颅神经再生情况的影响,探讨激光吻合颅神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导管技术修复颅内段动眼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22只家猫随机分为3组,神经移植组10只,导管组10只,对照组2只.右侧动眼神经制作4 mm缺损后,分别用自体腓肠神经移植、PLGA+BDNF/CNTF修复,对照组不修复.14周时处死动物,取远端再生神经,用光镜、电镜观察及轴突图像分析评估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14周时,神经移植组、导管组各有8只猫术侧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神经连续性恢复;对照组无恢复.神经移植组远端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为(12032±999)个,平均轴突直径为(5.19±O.38)μm;导管组远端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10 274±881),平均轴突直径为(4.78±0.32)μm;两组间纤维数日和轴突直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自体腓肠神经移植及PLGA+BDNF/CNTF导管法均能有效修复猫动眼神经缺损,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法修复效果好于PLGA+BDNF/CNTF导管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良去细胞异体神经的制备方法,研制出一种理想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物. 方法:将用Sondell法(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和改良法[Triton X-200,sulfobetaine-10(SB-10),sulfobetaine-16(SB-16)]两种方法制备的去细胞异体神经用HE染色、髓鞘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检查等进行组织学评价. 然后将制备的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从坐骨神经指数、神经电生理、运动终板染色等方面评价神经移植后的再生效果. 结果:改良法制备的神经细胞及髓鞘去除彻底、结构保存完好;移植后神经再生良好,优于Sondell法制备的神经,达到了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当的再生效果. 结论:综合运用萃取剂Triton X-200,SB-10和SB-16的改良化学萃取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去细胞异体神经制备方法,其制备的异体神经移植物可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6.
我院10年来,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单纯尺神经损伤64例,随访2年以上者34例,优良率79.4%。总结认为,防止漏诊,早期(最好是急诊)准确地神经修复是提高优良率的关键;应尽可能同时修复合并的肌腱与尺动脉损伤;对晚期神经伤也应设法修复,对畸形严重者行相应的功能重建术能有效地改善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隐神经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自体隐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具成人尸体 ,男性 12具 ,女性 3具 ,共 30侧下肢。经股动脉灌注氨水稀释的红色乳胶后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 隐神经双干型占 46 .7% (14/30 ) ,浅出点横径 0 .2 8±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8.42± 4.5 8cm ,距体表深度 1.19± 0 .44cm ;前外支横径 0 .14±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18.81± 4.5 0cm ;后内支横径 0 .14± 0 .0 4cm ,可游离长度 19.32± 3.0 4cm。单干型占 5 3.3% (16 /30 ) ,浅出点横径 0 .2 5± 0 .0 6cm ,可游离长度 2 9.94± 3.34cm ,距体表深度同双干型。隐神经小动脉丰富 ,其上段小动脉直径≥ 1mm者 2 9条 (2 3% )。下段小动脉少而细 ,寻找隐神经 ,有两个可靠的手术部位。结论 隐神经是较理想的微血管吻合的移植供体 ,可从两个可靠的部位手术获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了的坐骨神经,术中一次性将GDNF、生理盐水(SAL)分别加入硅胶管中,术后4周,应用溃疡神经纤维染色法、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技术观察GDNF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与SAL组相比,GDNF组溃变神经纤维面积明显减少,SAL组溃变纤维面积百分率为17.3%,GDNF组为1.9%(P<0.01);GDNFXEG组脊髓HRP标记胞体显著增加,SAL组标记胞体数的百分率为43.5%,GDNF组为68.3%(P<0.01)。结论:外源性GDNF能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自体皮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15具尸体(男12,女3)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 皮神经走行有如下几个特征:①多 走在肢体的屈侧或内侧;②位置表浅;③多与静脉有伴行关系;④变异少,位置较恒定。⑤走行部位附近有明显的体表标志。结论 根据皮神经特征,每条皮神经都有两个可靠的手术获取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下肢神经潜在性损伤前后的神经传导参数的定量变化,探讨针刺刺激在末梢神经再生和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以30名韩国志愿者为对象,检测其腓神经和胫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进而挑选出远端波幅或运动传导速度(MCV)小于其置信区(x珋-s)下限的神经,或潜伏期大于置信区(x珋+s)上限的神经,分组进行实验。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腓神经选取阳陵泉、解溪穴;胫神经选取委中、昆仑穴1,个月后复查并比较2组间前期和后期的神经传导参数。结果被挑选的腓神经为20根,胫神经为17根。腓神经远端波幅及近端波幅平均值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胫神经的传导参数平均值则治疗前后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阳陵泉和解溪穴对压迫踝关节前部引起的腓神经潜在性损伤起到快速修复作用;而只有单纯的远端波幅降低的胫神经,对其针刺治疗,未见显著性的神经传导参数定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