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作为研究对象,行CT及MI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31例,上颌窦20例,蝶窦2例,无法辨别起源7例。CT表现:肿瘤多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42例),密度均匀(46例)的软组织肿块,多伴有邻近骨质破坏(43例),增强扫描呈中度~明显强化,部分强化不均。MRI表现:肿瘤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12例),T2WI呈稍高信号(14例),部分信号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腺样囊性癌及恶性淋巴瘤具有典型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2.
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征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鼻腔及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几种特殊及少见恶性肿瘤的CT征象。方法:41例鼻腔及副鼻窦恶性肿瘤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常规行轴位CT平扫,其中6例加做增强扫描,4例加做冠状扫描。结果:上颌窦恶性肿瘤19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常累及窦腔多个壁,并侵犯骨壁外脂肪层,使其变模糊和出现软组织肿块;鼻腔恶性肿瘤15例,CT表现为鼻腔内肿块,其中6例侵犯同侧筛窦,3例累及眼眶,4例累及范围广,破坏临近多个结构;筛窦肿瘤5例,均引起筛板骨质破坏,大都侵犯同侧鼻腔、眼眶;2例肿瘤巨大,同时累及鼻腔、筛窦及上颌窦,其来源辨别不清。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窦周脂肪层侵犯消失、腔外软组织肿块及侵犯范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窦肉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月经病理学证实的36例鼻窦肉瘤患者的CT和MRI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影像诊断价值。结果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30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6例位于上颌窦。通过CT对病变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27例(75.00%),通过MRI能够提供鼻窦肉瘤诊断的病例共35例(97.22%),两种检查方法有统计学差异(χ2=7.43,P〈0.05)。结论 CT可以较好地显示鼻窦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鼻窦部位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鼻腔鼻窦肿瘤性病变中定性、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且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6例鼻腔鼻窦肿瘤性病变,对其组织分型、发生部位、骨质破坏情况及强化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以观察其CT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恶性肿瘤41例(73.2%),起源于上颌窦18例,鼻腔16例,筛窦3例,蝶窦与额窦各2例;其中有明显骨质吸收破坏31例(75.6%)。良性肿瘤15例(26.8%),起源于鼻腔10例,上颌窦3例,鼻咽部1例,颞下窝1例;明显骨质吸收破坏3例(20.0%)。良、恶性肿瘤在有无骨质吸收破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CT对鼻腔鼻窦肿瘤的良恶性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87.5%)。结论:CT扫描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明确肿瘤骨质破坏情况、侵犯范围及周围组织受侵情况。  相似文献   

5.
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与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上颌窦恶性肿瘤分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病理证明为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资料。结果:窦腔内的软组织肿块及窦壁骨质破坏为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共有表现,肿瘤可沿破坏的窦壁或沿神经向窦外侵犯,结合颈部横断面的CT扫描,可判定肿瘤的分期。结论:CT扫描是准确评价上颌窦恶性肿瘤及其分期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向周围邻近结构侵犯的CT与MRI影像表现。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治疗前同时作CT与MRI检查的56例鼻咽癌。观察鼻咽癌向周围邻近结构侵犯的CT与MRI表现。结果:顶后壁软组织不规则增厚CT、MRI均46例;两侧壁不规则增厚及软组织肿块均49例;腭帆张提肌及颈长肌增厚CT分别为17例、14例,MRI分别为42例、26例;咽旁间隙狭窄闭塞均39例;颈动脉鞘区侵犯CT34例、MRI23例;咽后淋巴结转移CT13例、MRI24例;鼻腔软组织肿瘤块均12例;颅底骨破坏CT 23例,MRI29例;颞下窝、翼腭窝、眼眶侵犯两者相同,分别为4例、3例、1例;副鼻窦侵犯CT9例、MRI12例。结论:CT与MRI对显示顶后壁、两侧壁、咽旁间隙、鼻腔等有无肿瘤侵犯大致相同;对颈长肌、腭帆张提肌,颈动脉鞘区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MRI明显优于CT;MRI对显示颅底骨质浸润颅内、脑膜浸润、副鼻窦侵犯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7.
林岗 《河北医学》2009,15(5):562-564
目的:分析鼻腔及副鼻窦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两者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至2007年经病理证实的35例鼻腔及副鼻窦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总结各种肿瘤的影像特点。结果:35例鼻腔及副鼻窦肿瘤中,良性25例,恶性10例。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楚,少有骨质破坏,不侵犯腔外软组织;而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带有骨质破坏及侵犯腔外软组织。CT扫描不但能显示鼻腔及副鼻窦肿瘤的范围,而且能明确其邻近组织结构是否受侵等。结论:CT对鼻腔及副鼻窦肿瘤可正确定性,并确定肿瘤侵犯的确切范围,从而为根治术及放射野的确定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但不能确认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8.
林艳梅  付建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187-3188
鼻腔内原发的恶性肿瘤较少见,鼻窦恶性肿瘤中尤以上颌窦恶性肿瘤最为多见,甚至可高达70%左右[1].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型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肿瘤细胞小到中等大小,与肺内和肺外的小细胞癌相似,坏死、大量凋亡细胞,较多核分裂和神经纤维化间质的缺失是该肿瘤的特征.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上鼻窦腔和后鼻腔,并常扩散到上颌窦和筛窦,无鼻腔侵犯而原发于上颌窦和筛窦的病例大约占45%.极少数的病例侵犯鼻咽部,也可侵犯颅底、眼眶和脑.此肿瘤易复发,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鼻腔鼻旁窦恶性肿瘤中作用。方法恶性组为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恶性肿瘤27例,良性组为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良性肿物93例,从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破坏、周围脂肪层侵犯、窦腔外软组织肿块等征象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恶性组和良性组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77.8%/6.4%),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59.3%/12.9%),肿瘤对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48.1%/12.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和密度不均匀,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有效观察鼻腔鼻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良、恶性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CT及MRI诊断异位脑膜瘤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美娟  王锦玲  宦怡  陈福权  王枫  卢连军 《医学争鸣》2002,23(19):1790-1792
目的:探讨CT及MRI在鼻窦、中耳异位脑膜瘤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我科1981/2001年收治鼻窦脑膜瘤5例,中耳脑膜瘤1例,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鼻窦脑膜瘤术前CT和/或X线检查均为鼻窦内高密度或低密度影,窦腔呈膨胀性改变,经术后病理确诊。1例中耳脑膜瘤CT显示硬化型乳突,不除外胆脂瘤,术后2次行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MRI检查见小脑角占位病变,包绕颈内动、静脉,侵犯岩尖、海绵窦、中耳,下达颈部,经开颅手术证实,确诊为颅颈交通性脑膜瘤。结论:CT诊断脑膜瘤的优势是可明确显示钙化,可直接显示肿瘤引起的骨质破坏范围;MRI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分辨率,可多方位显示病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确诊最终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4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图像资料。重点观察病变部位、侵犯范围、CT密度、骨质破坏、MR信号特点、强化程度以及周边软组织和淋巴结的累及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CT值介于42~69 Hu。8例伴浸润性骨质破坏,未见肿瘤灶内钙化灶形成。16例行鼻窦MRI检查,T1加权像均呈等信号,其中13例信号均匀,3例信号不均匀。12例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4例呈等信号,其中10例信号均匀,6例信号不均匀。12例表现为中度强化,4例表现为轻度强化。结论 CT和MRI能清楚地显示鼻腔鼻窦淋巴瘤的范围,部分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可帮助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孙玉今  赵志梅 《吉林医学》2010,(26):4438-443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手术资料。结果:病变以中鼻道为中心,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同时侵犯同侧鼻窦,CT显示受累部位及骨质破坏部位同手术所见有所差别。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T表现无特异性,CT能较好的判断肿瘤的侵及范围,为临床提供较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21例均行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5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CT、MRI表现,探讨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1)21例一侧上颌窦均受累,10例同侧筛窦或鼻腔受累,11例窦壁骨质破坏,常见于上颌窦内侧壁;(2)CT显示19例(90%)上颌窦炎性病变中央见斑点样钙化,与窦壁无关,为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MRI显示病变中央为低信号,T2信号比T1信号更低,周围为明显长T2高信号。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有较特征性的CT、MRI表现,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脚评估病变窦腔外受累及与肿瘤鉴别优于Cr。  相似文献   

14.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 鼻腔鼻窦癌20例,多为密度不均匀肿块(14/20),直接侵犯腔内(34/20)及腔外结构(20/20)并形成软组织肿块;18例骨质破坏明显,可见骨壁碎裂、缺失,鼻面部软组织肿胀不常见(2/20).T细胞性淋巴瘤16例,多起源于鼻前庭(11/16),以混合表现为主(11/16),多数密度均匀(12/16),主要累及腔内结构(36/18),但鼻面部肿胀常见(8/16);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2例B细胞性淋巴瘤表现与癌肿相似.1例骨肉瘤病灶内可见骨样组织影.4例恶性黑色素瘤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CT能有效观察鼻腔鼻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良、恶性进行鉴别,对NHL等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肿瘤能进行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腔副鼻窦CT检查方法和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破坏,周围脂肪层侵犯,窦爱外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在鼻腔副鼻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对以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32例和良性肿物139列的CT表现,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冠状位CT扫描显示15例恶性肿瘤破坏25个窦腔骨壁;20例腔外软组织肿块累块累及18个相邻的结构,恶性组和良性组突出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71.9%/5.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CT与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ACC的CT与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2例患者中,发生于腮腺7例、上颌窦3例、舌3例、下颌下腺3例、鼻腔2例、筛窦2例、腭1例、气管1例,形态较规则14例,不规则形8例;直径10mm~53mm,平均约29mm;14例行CT检查,平扫5例为均匀等、稍低密度,9例为不均匀等低密度,增强扫描4例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8例行MRI检查,T1WI为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主要为混杂高信号,6例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更高信号区,增强扫描2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周围结构侵犯9例,淋巴结转移3例,远处转移1例。结论ACC的病理基础决定其影像表现,CT及MRI增强扫描ACC易出现小斑片状、筛孔状未强化区域,并且CT与MRI检查对判断肿瘤侵犯范围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邝琰  何彬普 《西部医学》2011,23(4):727-728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青少年慢性副鼻窦炎中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青少年慢性副鼻窦炎的冠状位CT资料。结果 67例患者中,鼻中隔偏曲21例、额窦未发育2例、蝶窦未发育1例。漏斗型12例,占17.91%,窦口鼻道复合体型31例,占46.27%,蝶筛隐窝型5例,占7.46%,息肉型19例,占28.36%。结论冠状位CT能清晰的显示鼻窦和中鼻道的解剖及变异,为术前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解剖依据,是目前诊断青少年慢性副鼻窦炎疾病的重要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