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断发展的磁共振成像(MRI)新技术,如磁化传递成像(MTI)、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MRS)、MR灌注成像(PW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为多发性硬化(MS)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MS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程进展监测、疗效评估、病理机制及神经心理变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目前对中风之后的身体感觉机能障碍了解很少。 研究目的:我们试图证明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能使颅内出血(ICH)患者的身体感觉机能障碍康复。 研究设计,时间和地点:从2008年6月到11月在理疗与康复教研室进行病例研究。 参与人员:55岁的女患者,她起先右侧皮质和辐射冠自发性的颅内出血,造成左身严重的身体感觉机能障碍。 研究方法:应用PHILIPS公司Gyroscan Intera 1 .5 T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系统和磁共振成像系统从开始之后的3-7周进行两个纵向评估。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以分次的各向异性<0.2作为最终标准,磁共振成像通过手的触摸和被动运动来完成. 主要成果: 我们发现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过程和磁共振成像上的皮质激活是伴随着身体感觉功能的恢复一起的. 研究结果: 受作用的一边在开始之后的第7周身体感觉功能会恢复到接近于正常的状态.从第3到7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上我们发现, 位于另一侧初级感觉皮质中心的皮质被活化.然而,在第3周的磁共振成像上却没有发生皮质激活功能而被动运动的激活功能在第7周比第3周显示的有所增强.在第3周对受创一侧(右侧)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中我们没能发现内侧丘系.第7周的内侧丘系示踪, 一个内侧丘系沿着丘系内侧从辐射冠上升到初级感觉皮质. 结论: 我们证明了在这位患者的身体感觉机能恢复中应用到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 我们推断在研究中风病人的身体感觉机能障碍的康复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神经系统功能的成像方法.作为癫(癎)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fMRI已较广泛地应用于癫(癎)病人的语言优势半球定侧、记忆功能评估及癫(癎)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的风险评估等认知神经科学方面,与脑电图(EEG)结合也广泛应用癫(癎)灶定位,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静息态fMRI技术成为癫(癎)fMRI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癫(癎)的fMRI研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肿瘤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损伤对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并将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maging,fMRI)相结合,对脑梗死和脑肿瘤引起的皮质脊髓束损伤进行定位诊断,并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对4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72h)和113例脑肿瘤患者行MRI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再行增强扫描和fMRI检查。收集全部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然后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并将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病理性改变对肢体肌力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梗死区各向异性(FA)阈值为(0.336±0.065),对侧半球正常白质区FA阈值为(0.705±0.069),梗死白质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823,P<0.001)。(2)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脑梗死和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3)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肢体肌力降低率为67.50%(27/40),脑肿瘤为16.81%(19/11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6.096,P<0.001)。(4)急性脑梗死和脑肿瘤累及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致肌力降低率分别  相似文献   

5.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BOLD-fMRI)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最先在1991年Belliveau等[1]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定位初级视觉皮层,此为人类第一次应用fMRI对人脑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6.
医学磁共振应用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后者包括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和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等。胶质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在颅内各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目前还没有一种临床和组织学标记物能评价其病理分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磁共振影像技术的发展,其不仅能提供清晰的组织对比图像和形态学诊断信息.而且可以对组织器官功能参数进行测量和成像。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它利用人体内水分子在不同方向上自由运动所产生的信号改变成像,反映活体组织水分子扩散的信息,并能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DTI的技术原理、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已应用于触觉系统的研究中,并得到了许多重要结果。本文就fMRI在不同触觉刺激模式下激活皮质功能定位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的科研与临床,该技术能较方便地观察到脑功能活动,从而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探索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本文就近年fMRI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为精神医学的科研和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mnce imaging,fMRI)是九十年代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把神经代谢活动的检测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结合起来,能够准确地对神经元活动进行定位,并且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无创伤、无侵人性等优点。目前fMRI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已愈来愈广泛,特别为人脑高级神经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手段,在神经心理学与认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进展。本文主要就近年来fMRI在认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