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33岁,因腓总神经瘫痪于1984年5月10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感左膝关节后外侧胀痛,无放射痛,无小腿感觉异常和肌力改变,无外伤史。经外院拟诊为肌纤维组织炎。入院前2个月曾在当地医院作左腓骨头后外侧强的松龙封闭,次日即出现左足下垂,踝背屈障碍伴左足背麻木。入院检查:左小腿外侧和左足背内侧感觉减退,左足下垂,左胫前肌,伸(足母)伸趾肌肌力均为O度,腓骨长短肌肌力Ⅱ°。肌电图检查提示左腓深神经支配肌呈完全失神经改变,腓浅神经支配肌呈部分失神经改变。术中所见: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作腓总神经探  相似文献   

2.
腓总神经自窝上角处坐骨神经分出后 ,沿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向外下行 ,至腓骨颈外侧 ,穿过腓骨长肌至腓骨颈的前面 ,分为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 ,也是小腿和足背的主要感觉神经 ,腓总神经主干损伤后主要表现为 :足不能背屈 ,不能外翻 ,不能伸趾 ,可呈“马蹄内翻足”。小腿前外侧 ,足背 ,足趾的皮肤感觉障碍。本文就 2例腓总神经卡压引起小腿疼痛的易忽略因素 ,进行报道。1 病例报告例 1:患者女 ,47岁。因长时间站立 ,或行走后左小腿下段疼痛 ,同时向足背 ,趾放射。休息式按摩后疼痛减轻 ,来我院就诊。查左小腿上部外侧有一局限固定压痛点 ,左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隐神经、腓浅与腓深神经阻滞麻醉及大隐静脉切开术的顺利进行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64例成人整尸(男41女23)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横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踝前的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①大隐静脉经内踩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踩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踩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志,多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大隐静脉在2.5cm以上,静脉切开不会伤及动脉,且因动、静脉关系较恒定而可根据动脉搏动确定静脉位置。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腓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腓浅神经多与隐神经及腓肠神经终末支有吻合,故足背、趾背手术最好同时阻滞此三神经。③腓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④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4.
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少见的一种,我院从1993年—1995年收治2例,报道如下。例1:女,38岁,入院前二年开始出现行走时右足背痛,且疼痛向第二、第三趾放射。以后站立时出现足背疼痛和第二、三趾的放射痛。以疼痛原因待查收住院。检查:右踝前方足背有一固定压痛点,且向第二、第三趾放射痛,卧床休息时疼痛即消失。此时将大腿向踝关节方向给予一定加压,即用双手紧紧握住小腿的上段,逐渐向踝关节方向移动时,足背就出现疼痛和足趾的放射痛。下床站立时疼痛即出现,若行右下肢的单腿站立,则症状更为明显。局部予强的松龙和普鲁卡因…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49岁。因左踝疼痛并跛行5月余,经服中药、针炙及理疗等保守治疗无效,于1998年4月入院。于入院前5个月,无任何诱因罹患左踝疼痛,劳累后加重并伴有跛行,二便自控。入院查体:左足呈下垂畸形,足背、踝部肿胀,背伸跖屈功能受限,行走时左足尖内翻...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6岁,因左下肢无力,跛行20天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内科系统未见异常,左下肢跛行,左足下垂,足背屈不能。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左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及足背踝关节处选两个刺激点,记录趾短伸肌,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未测出,相应右(健)侧为50m/s,波幅28mv。治疗:行保守治疗2个月,效果不明显,复查神经传导速度仍未测出波形,手术探查发现:腓骨长肌纤维弓水肿、增厚,与腓总神经粘连,腓总神  相似文献   

7.
踝关节远侧的十字韧带与深面的跗骨构成骨——纤维管,其内有胫前肌睫、伸拇长肌睫、伸趾肌键、足背动静脉及腓深神经通过。此管贴近皮下,解剖上缺乏保护,容易受到损伤。腓源神经受到压迫、牵拉后,发生功能障碍等症状,Kopell和Thompson将其命名为前跗管综合征,以与发生于内踝后方累及胫后神经的跗管综合征相区别。此综合征目前报导甚少。自1989年3月到1994年12月,诊治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前跗管综合征(The anterior tarsal syndrome)少见报道。Lucidog(1984)报告4例。临床并不罕见,因认识不足常被误诊。现报告2例如下。例1:男,34岁,于1985年11月3日因左踝部切割伤入院。清创时发现拇长伸肌腱断裂,近端收缩未见,将远端与邻近组织缝合。术后4个月出现左足背疼痛、麻木,行走后症状减轻。在左踝相当于伸肌的支持带深面可触及结节样物,压痛并放射至拇趾,1、2跖骨背侧皮肤感觉减退(伤时该部位皮肤感觉正常),Tinel氏征(+),踝关节内翻跖屈试验(+)。诊为左前跗管综合征。经理疗和用醋酸去炎舒松A局部封闭,每周1次,共2次,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9.
1991~1997年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0例,出现左侧腓总神经损伤2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男,51岁。因摔伤致左胫骨平台骨折入院。查体:左膝部明显肿胀,外侧压痛,触有骨擦感;左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左踝关节活动正常,左足趾运动及感觉正常。X线片示左胜骨平台骨折,塌陷约1cm。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硬膜外麻醉,取膝前外侧和胫前外侧切口,将平台复位后自内向外侧横穿1枚骨栓。整复平台后,空隙植骨,术后以石膏托外固定。术后第2d发现左小腿近足外侧皮肤麻木,拇趾肌力减退,患足下垂;再次手术行腓总神经探查,见腓总神经嵌压于…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性 ,4 8岁 ,左下肢被摩托车碾压 ,拖行近10m ,于伤后 5h入院。查体见左小腿中下段前外侧部、左足背及踝关节前外侧有一 2 5cm× 10cm软组织复合性缺损区 ,伤口边缘不齐 ,呈锯齿状改变 ,伤口内软组织污染较重 ,有少量泥沙 ,可见口止母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均呈完全性断裂 ,缺损约 10cm ,胫前动静脉及腓深神经于踝上 7cm处断裂、挫灭 ,缺如约 10cm ,胫骨下段踝关节上方 10cm处呈粉碎型骨折 ,腓骨下段骨折 ,腓骨外侧及距骨外侧缘见 5cm× 5cm皮质骨缺损 ,露出其下松质骨 ,大面积平挫伤状 ,左胫骨前肌腱未断裂 ,但完…  相似文献   

11.
腓总神经为坐骨神经的一个主要分支,在大腿下1/3,从坐骨神经分出,在腓骨头前方分出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面,然后形成腓浅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支配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并分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中间皮神经,分布于2、3、4、5趾背侧皮肤。腓深神经支配胫骨前肌、(?)长伸肌、(?)短伸肌和趾外侧伸肌,并分出皮支到1、2趾间背侧。腓总神经在腓骨上部位表浅,易受撞击、挤压、压迫、冷冻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腓肠神经内束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缺损,减轻对供区足背外侧和第5趾外侧感觉的影响。方法对1例外伤后足背前外侧软组织缺损面积9cm×6cm的患者,采用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腓肠神经内束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予以修复,腓肠外侧皮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端端吻合,保留腓肠内侧皮神经连续性。结果皮瓣全部存活,缺损修复;保留了腓肠内侧皮神经连续性,术后供区足背外侧和第5趾外侧的痛触觉无明显缺失;供区未植皮缝合。结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腓肠神经内的束支)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一般可以替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修复跟踝以远的足部组织缺损;且足背外侧和第5趾外侧的感觉缺失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韧带腓总神经综合征又称膝关节四联症.本病于1928年Platt首先报26例膝关节损伤合并腓总神经麻痹,后来称这种膝关节外侧副韧带、交叉韧带、半月板合并腓总神经损伤的病例为韧带腓总神经综合征.此种复合性损伤临床较少见.我院近期发现一例特报告如下.患者,男,47岁,农民,住院号107319,1981年1月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天不慎跌伤左膝部,膝下前内侧着地,伤后即不能站立行走,疼痛剧烈,膝关节有松脱感,经当地医院摄片检查发现胫骨平台有粉碎性骨折而转送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1岁。足内翻致左踝扭伤,当时踝部尉烈肿痛,在某院拍X线片后,仅行前后石膏托固定。一个半月拆石膏,仍无法弃拐行走,并感拇趾内侧麻木、背伸无力。伤后54天以“左踝陈旧性骨折”入院。检查:足背动脉消失,拇趾背伸障碍,用力伸趾时不能扪及趾短伸肌收缩,第一、二趾间背侧麻木。  相似文献   

15.
腓浅神经解剖学观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腓浅神经皮支遭受卡压引起足背区麻木疼痛等不适称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综合征[1],采用针法微型手术松解被卡压的神经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为了提高小针刀疗法的疗效,避免手术损伤,我们于2007年2月对30具(60侧)成人小腿标本进行了解剖学观测,以期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材料和方法1材料采用经10%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30具(男22具,女8具),共计60侧。2方法下肢外观无损伤及畸形,解剖观测腓浅神经的有关数据,然后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所测数据用-x&#177;s表示,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以P&lt;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腓浅神经的走行及分布腓浅神经由腓总神经经过腓骨外侧时发出,经腓骨与腓骨长肌之间向下向前,继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并浅出,向下即行于腓骨短肌与前筋膜隔之间,于小腿前外侧下部穿深筋膜浅出。浅出处的皮神经横径为24&#177;0.3mm;腓浅神经浅出后在踝关节前上方分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别分布于踝前区及足背外侧区等部。2腓浅神经皮支浅出处的解剖学观测见表1。腓浅神经的分支处位于内外踝连线的近侧者为80.0%(48侧),其距离为23.2&#177;19.1mm;位于内外踝连线的远侧者为5.0%...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减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感觉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通过神经松解减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感觉的影响。方法对3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人进行双下肢神经松解,在显微镜下分别在内踝管胫神经及其分支、膝外侧腓神经管腓总神经、足背腓深神经处在显微外科技术微创手术下分别减压神经受压及神经外膜、束膜切开松解。观察病人手术前及术后检查上述神经传导速度,足部麻木、疼痛症状缓解程度,两点辨别觉及10g尼龙单丝试验。结果术后患者麻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分别达93.3%、96.67%,10g尼龙单丝试验阳性率达到93.33%,腓总神经、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P〈0.05),两点辨别觉明显改善(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经过在显微外科手术下进行神经管道性狭窄松解及神经外膜、束膜的松解后病人的麻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神经感觉功能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30侧足背血管和神经,观测足背动、静脉的位置、行程、管径和足背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根据深、浅静脉吻合部位与足背动脉皮支的分布,作者认为以足背动脉为轴线,向两侧各延伸4厘米,前方包括足背静脉弓远侧1厘米处切取皮瓣较为安全。腓浅神经支配足背内侧2个半趾较恒定,可用以恢复受皮区的感觉。并介绍了以第1跖背血管及腓深神经为蒂的小皮瓣。  相似文献   

18.
2001~2007年我院骨科治疗腓总神经嵌压综合征9例,取得满意疗效。该病的发生与腓总神经胭窝至腓骨颈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病因为膝关节急剧屈曲下蹲位劳动使腓总神经反复受损伤和局部赘生物压迫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胫前肌、腓骨长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等肌力减退或麻痹,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麻木,感觉丧失。早期可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者,手术探查。对于局部赘生物者,应将其切除,进行神经松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带神经血管蒂的足背复合组织皮瓣一期修复手背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切取带腓浅神经和趾伸肌腱或跖骨的复合足背皮瓣一期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11例。移植皮瓣面积8cm×7cm~14cm×10cm,携带肌腱最多5根,最少2根,其中1例移植跖骨1.7cm。术中根据皮瓣的面积灵活选取切口,避免腓深神经外侧支损伤。结果足背复合组织皮瓣全部成活,经6~40个月的随访,除1例需行肌腱粘连松解术,其余肌腱功能良好,掌指、指间关节自主活动度接近正常,手背感觉、外观令人满意,移植跖骨愈合;足背供区无明显不适,无趾下垂后遗症。结论足背复合皮瓣是一期移植修复手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的选择,疗效满意;灵活的切取方法可有效降低供区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关节内游离体多发于膝关节,踝关节则少见,作者最近收治二例,报告如下。例1 男21岁,入院前一年多因打篮球而扭伤左踝关节,伤后局部肿痛,但能走路而未治,一周后消肿。半年后发现左踝前方有一包块,时有疼痛,入院前X线摄片示左踝前骨性包块,诊断为“骨瘤”于1988年7月11日入院。入院检查左踝前方可触及指头大小骨性包块,活动无压痛。侧位X线片示踝前有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