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412例患者中共发生26例心功能不全,其中57.69%发生在术后1~3d。术前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压低及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结论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早期事件,术前心脏本身的功能状态是决定术后心功能不全是否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412例患者中共有10例发生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4%,均在术后发生。其中60%为非Q波心肌梗死,70%发生在术后7d内,仅30%表现为心绞痛。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不全、ST段压低≥0.05mV及术后心肌缺血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大部分发生在术后1周内,多为无症状性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术前心功能不全、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压低≥0.05mV及术后心肌缺血可能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29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出现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8例(2.72%),其中非Q波心肌梗死5例,Q波心肌梗死3例,发生时间均为术后4~7天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与患者术前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以及术后存在心肌缺血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分析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有助于对患者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心脏植入装置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分层整群抽样,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201例老年接受心脏植入装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例患者中术后并发感染者纳入感染组,其他纳入未感染组,将可能的因素纳入,找出可能导致老年心脏植入装置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例老年心脏植入装置术后发生感染15例(7.46%),以单纯囊袋感染为主。15例老年心脏植入装置术后感染患者中,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93.3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杆菌等。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老年心脏植入装置术患者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及术前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囊袋血肿、植入CRT/ICD均可能是导致老年心脏植入装置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老年心脏植入装置术后并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感染的发生可能受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及术前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囊袋血肿、植入装置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胸部非心脏手术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快速房颤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07年6月~2014年6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胸外科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60岁的老年患者1289例,其中男性685例,女性604例,年龄60~91(72.8±9.6)岁。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为快速房颤组(102例),未出现为无快速房颤组(1187例)。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随访术后1个月内心源性死亡(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结果与无快速房颤组比较,快速房颤组年龄75岁、糖尿病病史、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病史、术前低钾血症以及开胸手术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75岁(OR=7.661,95%CI:3.886~15.105)、糖尿病病史(OR=30.22,95%CI:4.328~277.5)、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OR=29.34,95%CI:8.149~105.6)、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病史(OR=8.04,95%CI:2.858~22.61)、术前低钾血症(OR=6.58,95%CI:4.340~12.00)、开胸手术方式(OR=2.31,95%CI:0.935~13.74)是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的危险因素。快速房颤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时间内无心源性死亡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快速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结论年龄75岁,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病史以及术前低钾血症和开胸手术是老年胸部非心脏手术术后新出现快速房颤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减少术后快速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12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与发生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相关的因素,比较有心脏不良事件组与无心脏不良事件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42例(37.5%)发生心脏不良事件。与无不良事件组相比,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及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心脏瓣膜病、存在心律失常、术前射血分数EF50%、手术规模大、麻醉时间长、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B型利钠肽(BNP)增高(P0.05)。结论: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及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心脏瓣膜病、存在心律失常、术前EF值50%以及手术规模大、麻醉时间长、术前hs-CRP和BNP增高,其中术前hs-CRP和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指标,对高危老年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疆维、汉族老年冠心病病人实施非心脏手术发生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差异性.方法 本研究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224名维汉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收集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家族史、手术种类及手术情况、心电图、胸片检查及结局等.结果 全部病例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家族高血压、手术类型(腹、胸、头颈)、中高危手术及近半年心脏病史;多因素分析:年龄及近半年心脏病史.汉族病人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年龄、家族高血压、手术类型及中高危手术;多因素分析:年龄、家族高血压、手术类型及合并肾功不全.维族病人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近半年心脏病史.结论 新疆冠心病病人围术期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与其他研究人群存在差异,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 ,为强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8年 1月至 1998年 6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用Logistic和Cox模型分析持续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与梗死相关的因素对是否在发生心功能不全和梗死后多长时间发生心功能不全这二个方面的影响。结果  6 9例老年患者中男 5 8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70± 3)岁。参与分析 49例 ,其中心源性死亡 4例 (占 8.2 % ) ,心功能不全占 2 3例 (46 .9% )。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随时间的推移 ,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概率逐年增高 ,梗死后 8~ 9年最明显。高龄、糖尿病是老年患者心肌梗死后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高龄、高血压是加速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是阻止和延缓老年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有效干预治疗。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多次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是老年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的、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 加强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再血管化治疗及有效的控制老年高血压、糖尿病 ,可阻止和延缓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心脏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老年患者218例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 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34例(急性肾损伤组),未发生急性肾损伤184例(非急性肾损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肌酐水平升高、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高血尿酸、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术后pH值异常、术后低血压可能导致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水平、左室射血分数、术前高血尿酸、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低血压是老年心脏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前后应准确评估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潜在危险性,对术前血肌酐≥140 μmol/L、左室射血分数<35%、血尿酸>430 μmol/L、手术中心肺转流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及术后监测发现低血压者应加强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前情况对换瓣术后发生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预测因子。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并接受瓣膜置换术的3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6个月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将诊断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41例患者纳入心力衰竭组,而其他302例无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特征比较,病程、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胸比、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房血栓、肺动脉高压和左心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10年、并发冠心病、LVEF≤50%、NYHA心功能Ⅲ~Ⅳ级、肺动脉高压和左心房内径≥60 mm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换瓣术后发生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换瓣术后发生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较多,术前的预测因素包括病程、并发冠心病、LVEF、NYHA心功能分级、肺动脉高压和左心房内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