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免疫磁珠法分选胚胎大鼠脑神经干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索应用免疫磁珠间接阳性法分选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阳性的神经干细胞群的实验条件,为研究神经干细胞的特性与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和移植研究创造有利条件。方法:制取胎鼠大脑组织细胞悬液,免疫磁珠法分选胎鼠脑神经干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阳性细胞纯度,以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该法分选的nestin阳性细胞纯度为93.0%~99.7%,其中活性细胞为92%~97%。结论:免疫磁珠法分离胎鼠脑神经干细胞群落简便、有效,可以为神经干细胞细胞培养和移植提供细胞来源,也为研究高纯度神经干细胞的特性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骨髓来源的表达nestin的成年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并诱导分化神经元样细胞的潜能,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理想的供体。【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成年SD大鼠MSC,传至第6代的MSC接种在前一天涂有100ug/L多聚赖氨酸的塑料培养瓶或培养皿中,用含100mL/LFBS的DMEM/F12培养液添加10ng/mLbFGF的培养液培养并以DMSO、BHA与Forskolin等诱导剂联合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流式细胞仪鉴定诱导前MSC的细胞表面抗原,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前及诱导后6h、12h、24h神经元特异性抗原nestin、NF-200和GFAP表达率。【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传至第6代MSC表面抗原CD29和CD44阳性率分为98.8%,96.6%,CD34和CD45阴性。免疫荧光鉴定传至第6代的MSC表达nestin阳性率为57.1%±6.9%,不表达NF-200和GFAP。诱导后30min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诱导后6h、12h、24h经nestin和NF.200免疫荧光鉴定,诱导后6h、12h、24hnestin阳性率分别为96.5%±1.9%,88.1%±5.4%,33.5%±5.4%,NF-200阳性率分别为90.1%±2.9%,97.5%±1.3%,98.1%±1.6%。【结论】骨髓来源的nestin阳性的MSC具有神经祖细胞特性并且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BDNF,GDNF)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大鼠的前脑室下带(SVZ)区,按NSCs的常规培养方法分离、培养。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巢蛋白(nestin)、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此来观察ATRA、BDNF、GDNF单独或联合应用对次代神经球细胞分化的作用。结果原代及次代神经球均显示nestin阳性,并可分化为MAP-2阳性神经元样细胞及GFAP阳性胶质细胞样细胞。1μmol/LATRA可促进NSCs分化为MAP-2阳性细胞的比例达(29.14±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1.2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ATRA联合应用10ng/ml的BDNF或GDNF,与单独使用ATRA比较,并不显著提高NSCs分化为MAP-2阳性细胞的比例。结论ATRA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ATRA联合应用BDNF或GDNF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培养状态下的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NSCs/NPs)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新生大鼠脑室下带(SVZ)组织,进行NSCs/NPs体外培养。用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作为外源性NO供体培养NSCs/NPs。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SCs/NPs标记巢蛋白(nestin)、神经元标记神经元特异性微管相关蛋13(Tuj-1)和星型胶质细胞标记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同时用Greiss还原法检测培养液中总NO的浓度。结果原代或次代培养的神经球均为nestin阳性;DETA/NO对体外培养的NSCs/NPs作用5d后,40μmol/L、50μmol/L、60μmol/L DETA/NO实验组分别释放出(62.0±6.4)μmol/L、(64.8±15.7)μmol/L、(68.5±11.6)μmol/L的NO,相应实验组分化的神经元数分别为(53.1±4.7)%、(54.1±6.9)%、(63.8±9.5)%,较对照组[(38.8±7.2)%],显著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50μmol/L、60μmol/L DETA/NO实验组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分别为(38.2±6.7)%、(41±10.5)%,较对照组[(32.8±5.5)%],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NO主要促进体外培养的NSCs/NP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肝癌干细胞的特性,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肝癌细胞系Huh-7中的肝癌干细胞。方法采用EpCAM单克隆抗体包被的微小磁珠(平均直径≤50nm)标记Huh-7细胞,通过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离EpCAM(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阳性的肝癌干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后的肝癌干细胞纯度,以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离前肝癌细胞中EpCAM阳性细胞比率为(13.3±1.106)%,分离后的肝癌干细胞中EpCAM阳性细胞比率达到(99.5±0.200)%。细胞存活率为(96.5±1.518)%。结论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离肝癌干细胞操作简便、快速有效,为肝癌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细胞数作为外周血造血于细胞移植时计算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指标时简便、快捷,不失为一良好的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紫杉醇脂质体对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以0.01μmol/L、0.1μmol/L、1μmol/L、10μmol/L、100μmol/L浓度梯度的合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培养基作用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细胞,并设对照(普通培养基),通过MTT、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该药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经上述浓度紫杉醇脂质体作用48h后,细胞存活率下降;镜下观察显示部分细胞皱缩变形,崩解坏死,细胞脱壁悬浮;流式细胞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分别为(2.44±0.98)%、(7.30±2.11)%、(13.64±5.46)%、(15.26±9.73)%、(16.46±11.20)%、(25.61±12.32)%;细胞周期各时相中,S期比例减少。结论紫杉醇脂质体可抑制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神经母细胞瘤生长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建立裸鼠人神经母细胞瘤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n=8),随机分为对照组、大蒜素I组(1mg·kg-1·d-1)和大蒜素Ⅱ组(10mg·kg-1·d-1),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大蒜素对裸鼠皮下移植瘤VEGFmRNA表达的影响;ELISA法测定裸鼠血浆VEGF浓度;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均能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高浓度的大蒜素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大剂量和小剂量大蒜素对裸鼠神经母细胞瘤皮下移植瘤均有抑制作用。对照组、大蒜素I组和Ⅱ组的肿瘤体积为(2143±127)mm3、(1041±89)mm3和(904±65)mm3(P〈0.05);大蒜素能下调神经母细胞瘤VEGFmRNA转录,对照组、大蒜素I组和Ⅱ组VEGFmRNA表达量分别为(8.4±0.8)、(6.1±0.7)和(5.1±0.5);大蒜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对照组、大蒜素I组和Ⅱ组裸鼠血VEGF浓度分别为(78±10)、(45±8)和(35±7)pg/mL;大蒜素可以减少神经母细胞瘤的微血管密度。【结论】大蒜素在体内和体外均可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与大蒜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下调神经母细胞瘤VEGFmRNA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RNAi技术特异性抑制食管癌EC109细胞株叶酸受体α(folate receptord,αFR)mRNA表达,研究其对EC109细胞株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针对FRα基因3个不同靶点的3条FRαsiRNA(FRαsiRNAl,FRαsiRNA2和FRαsiRNA3),分别转染EC109细胞株,以未转染细胞为正常对照,转染阴性siRNA的细胞为阴性对照。免疫印迹法检测FRα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RNA干扰后24,48,72,96h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RNA干扰后24,48,72,96h细胞凋亡。结果免疫印迹法提示FRαsiRNA1组FRα表达为正常对照组的14.7%;FRαsiRNA2组FRα表达为正常对照组的55.1%;FRαsiRNA3组FRα表达为正常对照组的62.9%;干扰后24,48,72,96h细胞存活率均降低,分别为(81.15±1.97)%,(68.18±3.45)%,(49.82±7.64)%,(32.92±2.61)%。干扰后96h细胞存活率最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干扰后24,48,72,96h干扰组凋亡分别为(3.95±0.45)%,(6.23±1.11)%,(10.00±0.30)%,(3.07±0.40)%,干扰后72h凋亡率最高,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化学转染法成功转染并抑制了FRα在食管癌细胞株EC109中的表达,干扰后细胞增殖受抑制,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1571对骨髓瘤细胞系RPM18226细胞增殖、黏附以及黏附诱导耐药的影响。方法该试验采用MTT法检测ST1571对骨髓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分析RPM18226细胞与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黏附率;MTT法检测ST1571对瘤细胞耐药的影响;结果ST1571明显抑制KPM18226细胞的增殖,24、48和72hIC50值分别为(34.52±2.31)、(28.46±1.58)和(25.74±2.44)μmol/L。25μmol/L ST1571处理24h,G1期细胞由55.8%增加至72.4‰S期细胞由34.8%减至15.6%。KPM18226细胞与FN黏附1、6和12h,其黏附率分别为(43.71%±2.18%)、(55.63%±1.56%)和(63.42%±2.46%);非抑制浓度ST1571(20μmol/L)处理1、6和12h后黏附率分别降为(15.12±1.04)%、(17.58±1.32)%和(17.24±1.59)%;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阿霉毒作用后,FN黏附组细胞IC50值[(1.46±O.04)μmol/L]显著高于BSA组[(0.78±0.03)μmol/L](P〈0.05);FN联合ST1571组IC50值[(0.81±0.05)μmol/L]与BSA联合ST1571组[(0.74±0.02)μmol/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却低于FN组(P〈0.05)。结论ST1571能抑制KPM18226细胞的增殖、并可降低KPM18226细胞与FN的黏附率及逆转黏附介导的阿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11.
The repair of bone and cartilage defects has been a tough problem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it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precursors that are able to prolif-erate in large quantity. Use of precartilaginous stem cells can solve this problem. A simple method is urgently needed to obtain high-purity precartilaginous stem cells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In this study, we used immu-nomagnetic beads to separate precartilaginous stem cells from neonatal rats with monoclone antibody of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免疫磁珠分离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从小鼠股骨、胫骨分离纯化骨髓造血干细胞CD117的方法。方法:收集小鼠骨髓细胞,台盼蓝染色观察其活力,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分选CD117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标记CD117表达阳性率。结果;未分选前CD117细胞纯度为(41.56±18.77)%,MACS分选CD117细胞纯度(88.68±4.74)%,纯化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MACS阳性选择法分选系统能有效分选骨髓造血干细胞CD117。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神经干细胞神经巢蛋白表达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检测胎鼠及成年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的表达,判明啮齿类哺乳动物脑内神经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及相应的部位。方法:显微手术下采取胎鼠及成年大鼠大脑与皮质下脑组织,间接荧光法标记nestin,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胎鼠脑内普遍存在nestin阳性细胞,成年大鼠脑室旁组织中也存在nestin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免疫磁珠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可靠性。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中性粒细胞,使用血球计数仪结合显微镜鉴定细胞纯度、回收率,以台盼蓝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免疫磁珠法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中性粒细胞纯度分别为(98.76±0.53)%,(92.34±1.57)%,回收率分别为(90.01±2.24)%和(82.20±2.17)%,两种方法分离后中性粒细胞活力分别为(95.60±2.30)%,(94.20±3.11)%。结论免疫磁珠法分离人中性粒细胞纯度及回收率均好于密度梯度离心法,但分离后细胞活性二者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16.
成年大鼠纹状体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纹状体神经干细胞多向分化的可能性。方法 分离成年大鼠纹状体神经干细胞,单克隆连续传代培养并诱导分化,将分化产物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分析。结果 无血清单克隆培养时期可见大量的细胞团出现,以血清诱导分化后出现多种细胞类型,免疫细胞染色发现分化细胞中有Nestin阳性、NSE阳性、GFAP阳性细胞,RT-PCR法分析mRNA水平有脑因子-1、γ-氨基丁酸α-受体γ-亚单位、酪氨酸羟化酶及色氨酸羟化酶等基因的表达。结论 成年大鼠纹状体内分离出的干细胞样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7.
小细胞肺癌免疫磁性微珠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构建能特异地与靶细胞结合并赋有磁响应性的小细胞肺癌免疫磁性微珠 ,检验其在分离微量癌细胞中的效率。方法 :将微量小细胞肺癌H12 8细胞加入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中混匀 ,再通过特异性单抗包被的免疫磁性微珠吸附、富集、免疫细胞化学鉴定。最后 ,计算癌细胞的回收率和检测敏感性。结果 :包被的小细胞肺癌免疫磁性微珠与H12 8能敏感而特异地结合。与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可检出 5 4 .4 %混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微量癌细胞 ,未有假阳性。结论 :免疫磁性微珠能有效地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微量肺癌细胞 ,经进一步研究后将来可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离CD133+A549细胞并对其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变(EMT)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并鉴定A549细胞,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分离的细胞.Real-Time PCR法测定CD133+ A549和CD133-A549细胞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XCR4、Oct4、CD44、Bmi1、EpCam)和EMT标志物(E-Cadherin和Zeb1)mRNA的表达.分选后的CD133+A549和CD133-A549细胞经不同浓度(0、0.25、0.5、1.0μg/mL)阿霉素处理72 h,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的相对存活率.结果 经CD133微小磁珠分离后、成功获得CD133+ A549和CD133-A549细胞,CD133+ A549细胞的CD133表达明显高于CD133-A549细胞.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CD133+ A549细胞中Oct4、CD44、Bmi1、EpCam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D133 - A549细胞[(1±0.16)vs(0.66±0.12)、(1±0.07)vs(0.48±0.04)、(1±0.03)vs(0.49±0.06)以及(1±0.14)vs(0.38 ±0.12)(P<0.05)],但CXCR4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3)vs(0.73±0.14),P>0.05]; CD133+A549细胞中Zeb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D133- A549细胞[(1 ±0.09)vs(0.39±0.05),P<0.05],但E-Cadher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CD133-A549细胞[(1±0.02)vs(4.98±0.04),P<0.05].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采用0.5和1.0μg/mL阿霉素处理后,CD133+ A549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均显著高于CD133-A549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9.4)%vs(67±13.1)%,P<0.05;(80±14.9)%vs(56±6.3)%,P<0.01].结论 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可成功分离CD133+A549和CD133-A549细胞;CD133+ A549细胞中有其他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并表现出EMT特性.CD133可能是肺癌肿瘤于细胞和EMT特征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