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放疗手段,随着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和CT、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系统的逐步完善,使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得到进一步应用。目的:评价CT导向下留体内^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技术特征。设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对象:选择2004-01/2005-03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1例,共26个病灶,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方法:在CT导向下将^125Ⅰ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125Ⅰ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2,26,30,33MBq/粒,病灶中心选择较大活度的粒子,病灶边缘及重要器官附近选择较小活度的粒子,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植入粒子后病灶大小变化。结果。①21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2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②每个瘤体内植入^125Ⅰ粒子数为5-40粒(平均14粒)。1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诊复查CT、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③11例14个病灶随坊5-7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明显小于植入前(1.84cm比3.41cm,t=5.723,P〈0.001);10例12个病灶随访8-10个月,植入后平均病灶大小也明显小于植入前(1.96cm比3.43cm,t=5.5778,P〈0.002)。结论:CT导向下瘤体内植入^125Ⅰ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低剂量CT(100m A)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5月,体部恶性肿瘤术后或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2.0±0.7)岁,在低剂量CT(100m A)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术前采用肿瘤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重建恶性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所需粒子数目及总活度。单个病灶植入粒子数目5~68粒,平均粒子数35粒。单个粒子活度为0.5~0.9m Ci,粒子间距为0.5~1.0cm。随访观察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6个月,1例病灶完全缓解(CR),7例病灶部分缓解(PR),2例患者病灶无明显变化(NC),1例患者病灶增大(PD),临床有效率为72.7%(CR+PR)。6个月局部控制率63.6%。其中5例患者顽固性疼痛获得明显改善,4例患者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疼痛缓解率为81.8%。近期副反应轻微。结论:低剂量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转移性恶性肿瘤手术精确可控,微创,安全,近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外周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将CT等影像数据输入粒子治疗计划系统设定~(125)I放射性粒子布放计划,根据肺外周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结果调整粒子植入计划,于超声造影引导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肺外周部恶性肿瘤内,对采用该治疗的28例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通过超声造影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获得确切的病理诊断,超声造影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组织顺利,粒子分布满意,单个的瘤体内植入6~62粒~(125)I放射性粒子不等,术中、术后患者无明显出血等急性并发症。28例患者术后3例失访,其余25例随访时间0.8~43.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23个月。术后总体有效率为88%(22/25),其中16.0%(4/25)病灶完全缓解(CR)、8.0%(2/25)病灶部分缓解(PR)、64.0%(16/25)病灶控制(SD)、12.0%(3/25)肿瘤进展(PD);治疗前后患者肺部肿瘤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2.50,P=0.007)。结论超声造影引导可精准地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肺外周恶性肿瘤,操作安全可靠,粒子分布均匀,对控制肺外周恶性肿瘤局部进展疗效确切,无急性出血等并发症及放射性损伤发生,是晚期周围性肺癌较为理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在肝癌小病灶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初步效果.方法 11例肝癌患者肝内15处小病灶(直径<3 cm)在B超或CT导向下经过穿刺途径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术后1~3d行SPECT检察评价粒子植入情况,CT随访评价病灶治疗效果,随访1~7个月.结果 所有病灶均成功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1~10粒/病灶,共计110粒,患者未出现出血、感染、贫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3 d行SPECT检查,证实125I放射性粒子均植入靶病灶,无体内移位,γ射线覆盖病灶完全;1个月后CT随访,靶病灶均明显变小.结论 肝癌小病灶在超声或CT导向下经穿刺途径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安全可行,靶病灶明显变小;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肝癌小病灶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作为肝癌综合治疗方案中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声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共47个病灶,经影像学检查确定瘤体大小,超声制作计划切面,经计算机粒子治疗计划系统软件确定植入125I粒子的数量及粒子分布范围,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预定部位,术后CT检查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漏植。定期超声及CT复查,按照WHO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45例患者47个病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2%(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淋巴结转移癌治疗效果最好,其次为腮腺肿瘤。所有病例在穿刺植入过程中均无严重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口腔溃疡。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疗效确切、安全,值得推广应用;在可探及的前提下,超声为首选引导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肺转移瘤病人,病灶数为97个,病灶平均直径为2.5cm。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肺转移瘤灶内,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结果]58例97个病灶,完全缓解(CR)48个,部分缓解(PR)21个,无变化(NC)19个,进展(PD)9个。15例出现气胸,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1周痰中带血33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部转移瘤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70例恶性肿瘤76个病灶,瘤体直径2.5~12.0cm,平均6.5cm。根据粒子植入术前14天MSCT图像,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按计划在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准确植入^125Ⅰ粒子。植入后即刻及术后2-8个月CT复查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70例恶性肿瘤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单个瘤体内植入粒子数分别为10-90粒(平均45粒)。70例粒子植入患者中66例71个病灶内粒子分布满意,4例5个病灶粒子分布欠均匀,4例5个病灶分别于术后4-8周对肿瘤区进行补充粒子植入。70例恶性肿瘤76个病灶,完全缓解(CR)5个;部分缓解(PR)45个;无变化(NC)15个;进展(PD)11个。总有效率65.79%(50/76)。仅在肺癌的植入粒子治疗后,15例中有4例出现少量气胸,保守治疗后痊愈。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性损伤。结论:在MS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治疗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术后肺转移瘤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MFH术后肺转移瘤患者8例,转移病灶28个,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处方剂量80 Gy,粒子活度0.7 mCi(2.59×107 Bq).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比较肿瘤变化,按照国际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接受粒子植入的瘤体平均照射剂量(172.9±39.9)Gy,D100( 77.7±10.2)Gy,D90 (97.2 ±6.8)Gy.有效率为82.1%(23/28),患者术后生存10.0 ~26.0个月,平均(14.6±3.5)个月,中位生存期13.0个月.结论 放射性粒子对MFH肺部转移病灶短期局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方法结果小或消失,结论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可能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观察9例14个病灶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后超声图像的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9例粒子均顺利植入,粒子分布均匀,单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2~55粒(平均20.9粒),3个月后复查病灶明显缩患者疼痛减轻,未见严重的并发症。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淋巴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植入瘤体内125I放射性粒子后观察30例108个病灶超声图像的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30例均顺利植入粒子,粒子分布均匀,单个瘤体内植入 125I粒子数为2~31粒(平均15.5粒),分别于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病灶显示明显缩小或消失,未见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浅表转移癌具有方法简单、定位准确、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是一种治疗淋巴瘤安全的微创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影像和组织病理确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20例,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进行组织间放疗,术后对患者定期进行CT随访。结果 125I粒子植入成功率100%,术中发生穿刺道少量出血2例;术后肿瘤性疼痛缓解9例;术后1~6个月CT复查示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缩小>50%者12例。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微创、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临床、影像和组织病理确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20例,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进行组织间放疗,术后对患者定期进行CT随访。结果 125I粒子植入成功率100%,术中发生穿刺道少量出血2例;术后肿瘤性疼痛缓解9例;术后1~6个月CT复查示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其中缩小〉50%者12例。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微创、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粒子治疗恶性肿瘤腹腔内种植转移灶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12例患者共47个腹腔种植灶穿刺植入^125I粒子,术后2个月复查CT,回顾性分析临床症状及肿瘤大小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7个病灶均成功植入粒子,每个病灶植入10~60粒.术后2个月复查:肿瘤直径(1.5±0.9)较术前(5.1±2.3 cm)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12例病例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8例,无变化(Nc)1例,无进展(PD)病例.总有效率(CR+PR)91.7%.腹痛症状缓解率为83.3%,术后2个月QOL评分分别为(56.3±3.8)分较术前(42.2±5.7)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恶性肿瘤腹腔内种植是一种短期内较为有效、安全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经皮或经阴道穿刺晚期恶性肿瘤,并依据放射治疗计划植入适当数量的^125I放射性粒子。 结果28例患者均获成功。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块,准确引导植入针的插入,成功监视粒子的植入。 结论超声引导^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CT透视引导下经皮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透视(CTF)引导下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肺恶性肿瘤患者施行CTF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125I永久植入进行组织间放疗,包括原发性肺癌15例(15个病灶),转移性肺癌9例(13个病灶),共28个病灶,最大直径2.1~7.6cm(中位直径3.95cm),单个病灶的处方剂量80~100Gy。术后定期观察并发症情况,分析肿瘤局部控制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耐受手术,手术耗时30~75min(中位时间46min),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穿刺侧出现少量气胸,4例术后穿刺针道少量出血,无咯血;随访期间未发现放射性肺炎。中位随访时间31.5个月(8~46个月),病灶局部控制率78.57%(22/28);3年累积生存率为55.00%,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8~46个月),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F为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提供实时引导和准确定位,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肺部恶性肿瘤125I粒子组织间放疗可达到理想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肺肿瘤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致气胸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给予 226 例患者在 CT 引导下行肺肿瘤^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了解术后患者发生气胸的情况,并总结护理情况。结果术后31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胸,发生率为13.7%;1例发生张力性气胸,肺组织压缩超过60%,9例肺组织压缩20% ~ 60%,21例肺组织肺压缩20%以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肺肿瘤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气胸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既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7.
乔正荣  何益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5):1588-1589,1592
目的探讨粒子植入联合热疗、化疗等微创综合治疗恶性实体瘤的疗效。方法对25例(35个病灶)恶性肿瘤采用CT、B超定位和术中碘125粒子植入联合热疗、化疗、射频消融和免疫治疗同步综合治疗实体肿瘤,治疗后1~3个月复查CT随访。结果 25例35个病灶,完全缓解7个,部分缓解11个,稳定11个,进展6个,总有效率51.4%(18/35);总局控率82.9%(29/35);35个病灶治疗前瘤体直径平均为(5.77±2.48)cm,治疗后明显缩小为(3.64±2.89)cm(t=2.68,P0.05)。结论粒子植入联合热疗等微创综合治疗中晚期和复发恶性实体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