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US)定位与单纯神经刺激器(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US组和NS组.两组均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ml.记录寻找目标神经所需时间和完成操作所需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程度、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失败);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US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3.7±1.1)min,明显短于NS组的(7.2±3.5)min(P<0.01).US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2.0±2.4)min,明显快于NS组(15.2±3.0)min(P<0.05).麻醉效果优等率US组为85%,NS组为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组未出现并发症;NS组有3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CCS)臂丛神经阻滞与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或手部术中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CCS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臂丛神经深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注射局麻药后5、10、20、30 min臂丛神经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 A组臂丛神经深度(2.0±1.2)cm,明显浅于B组(3.5±1.8)cm(P0.05);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2.0±1.5)min,明显短于B组(4.0±1.5)min(P0.05);注射局麻药后5、10 min A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注药后10 min A组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的运动阻滞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运动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较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深度浅,神经阻滞穿刺操作时间更短,其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肱骨骨折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肱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B组给予单纯手法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的手术麻醉情况,评估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情况,评估肩、肘、腕关节的运动阻滞程度,比较麻醉并发症.结果 A组臂丛各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小于B组,阻滞完善率均高于B组 (P<0.05或P<0.01).两组肩关节运动阻滞效果均较肘关节和腕关节差(P<0.05),A组肩、肘、腕关节的0级比例均高于B组,2级比例均低于B组.A、B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100%、76.67% (P<0.05).结论超声引导可为肱骨骨折患者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提供客观的定位指标,动态观察和即时反馈纠正,保障局麻药均匀扩散到神经束表面.该方法起效迅速,完全阻滞高,且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5%盐酸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B组[(38.30±14.65)min vs.(48.03±22.34)min](P<0.05).注药60 min A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29例(96.7%),显著多于B组的20例(66.7%)(P<0.05).结论 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尺神经感觉阻滞优于0.5%盐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两种给药途径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感觉与运动分离疗效差异,评价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屈肌腱粘连松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3月,对76例肌腱粘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低浓度(0.15%20 mL)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40例低浓度(0.15%20 mL)罗哌卡因按传统方法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麻醉阻滞完成后采取VAS评分、Bromage改良法和肌力Lovett分级记录两组平均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并在术中通过松解手指的主动活动来判断肌腱松解效果。结果 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长于B组(P0.05);两组注药后10min,30min,1h的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超声引导给药途径较传统给药途径麻醉后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效果好,可有效地判断术中屈肌腱松解的效果,为手术医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B组和C组分别给予0.3%、0.4%、0.5%的罗哌卡因30ml。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注药后15min A组、B组和C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例数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不能屈肘)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注药后30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不能屈腕)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1)。A组优16例(80%),良4例(20%);B组优18例(90%),良2例(10%);C组优18例(90%),良2例(1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0.3%~0.5%的罗哌卡因30ml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随着浓度增加,麻醉起效加快而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A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VAS评分、麻醉阻滞范围、麻醉优良率、辅助麻醉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生命体征:切皮时A组血压比术前升高(P0.05),且高于B组(P0.05)。剥离骨膜时VAS评分:A组为(2.2±0.5)分,B组为(1.3±0.5)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复位内固定时VAS评分:A组为(2.4±0.6)分,B组为(1.4±0.3)分,B组明显低于A组(P0.05)。麻醉阻滞范围:A组为76.7%,B组为96.7%,B组优于A组(P0.05)。麻醉优良率:A组为83.3%,B组为96.7%,B组优于A组(P0.05)。辅助麻醉用药:B组剂量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更适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8.
三种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均分成三组:超声引导组(A组)、神经刺激器组(B组)、传统方法组(C组),局麻药为2%盐酸氯普鲁卡因30ml。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 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而C组起效时间较长,A组和B组明显短于C组,且A组短于B组(P<0.01)。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或P<0.01)。麻醉效果优等率A组为95%,B组为75%,C组为47.5%,A组明显高于B、C组(P<0.05或P<0.01)。A、B组各有1例,C组有3例并发症,但三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和传统方法下的阻滞效果良好,起效时间更短,提高了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手术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0岁,体重50~70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M组行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一点法),C组行超声引导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法),阻滞药物均为1%盐酸利多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20ml,C组分2次,每次注入10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完成后5min(T_0)、10min(T_1)、15min(T_2)、20min(T_3)、25min(T_4)、30min(T_5)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M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0和T_1时M组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C组(P0.05);T_0时C组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明显优于M组(P0.05);T_5时两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中点入路与喙突入路均可安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中点入路操作时间更短,更易掌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患者114例,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实施常规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57例,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对麻醉效果优良率、疼痛评分、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予以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6.49%,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82.46%,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疼痛评分(2.32±0.33)分,对照组疼痛评分(4.50±1.62)分,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前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水平对比P0.05;麻醉后15、100 min两组患者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麻醉后15、100 min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稳定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等生命体征,明显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至2016年12月20日,其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实施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根据其罗哌卡因的浓度进行分组。其中A组浓度为0.250%,B组浓度为0.375%,C组浓度为0.500%,每组罗哌卡因的总容量均为30ml。神经阻滞后对其臂丛神经阻滞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A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老年患者,其镇痛维持时间明显短于B组、C组(P0.05)。B组、C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相比,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组老年患者之间的麻醉效果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接受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在0.375%以上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其中浓度为0.375%不仅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保证,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应。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骨科肘关节以下部位择期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喙突下组(A组)和腋路组(B组),每组40例。分别应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喙突下和腋路途径施行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臂丛阻滞效果及感觉阻滞成功率;记录副作用;评价综合满意度。结果同样浓度容量的局麻药,阻滞起效时间A组较B组短(P0.05);维持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A组为93.3%~100%,明显高于B组的60.0%~86.7%(P0.05);两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均为100%。两组均无副作用发生;综合满意度A组较B组高(P0.05)。结论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喙突下臂丛阻滞操作简便,阻滞起效时间短,阻滞成功率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腋路、锁骨上)在桡骨远端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90例择期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内固定取出手术”的成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组(C组).记录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测定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区的痛觉消失时间,评价感觉阻滞效果、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3组患者基本资料与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患者尺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21±6) min比(20±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长于B组[(8±5)min](P<0.05);A组和C组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比较[(18±6) min比(17±6) min],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B组[(10±6)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效果优秀率最高(90%).A组和C组分别有2例和1例患者出现膈神经阻滞,B组有1例患者止血带不耐受.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在桡骨远端手术中麻醉优秀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横突旁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肱骨近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拟行肱骨近端手术患者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18~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T组超声引导下行C_4、C_5、C_6横突旁阻滞,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2、4ml;I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8ml。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是否成功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I组[(8.73±3.17)min vs.(14.40±8.21)min,P0.01],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I组(100%vs.80%,P0.05),膈肌麻痹发生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I组(P0.01)。结论在肱骨近端手术神经阻滞中,与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横突旁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高的成功率和更少的膈神经阻滞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使用0.375%罗哌卡因20 ml或3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右侧前臂手术患者54例,男39例,女15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和B组(0.375%罗哌卡因30 ml),每组27例。记录臂丛各分支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痛觉阻滞情况,使用超声测量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15、30 min时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以及RR,记录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臂丛分支神经痛觉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桡神经、腋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注药后30 min,B组RR明显增快(P0.0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减少(P0.05),膈肌麻痹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20 ml和30 ml的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理想麻醉效果,但20 ml对膈肌麻痹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使用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右上肢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术的患者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龄18~65岁,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两组:0.375%罗哌卡因20ml组(A组)和0.375%罗哌卡因30ml(B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各主要神经根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测量阻滞前、阻滞后30min时两组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通过观察膈肌移动度的变化来反映膈肌麻痹情况,并计算膈肌麻痹率。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min A组和B组分别有12例(33.3%)和22例(61.1%)患者出现膈肌麻痹,B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20 ml与30ml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引起膈肌麻痹较少。  相似文献   

17.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例急诊或择期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S组)和传统解剖定位组(NS组),两组均合并使用神经刺激器,局麻药均为0.4%罗哌卡因,US组为30 ml,NS组为40 ml。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结果 US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5或P<0.01)。结论超声引导合并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减少局麻药用药量,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方法拟行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患者60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ISBPB,随机分为A组(0.5%罗哌卡因20ml)和B组(0.75%罗哌卡因13.3ml),每组30例。应用M型超声对注药前、注药后15及30min的膈肌移动度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及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及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注药后30min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注药30min后分别有28例(93%)和22例(73%)患者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超过50%(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20ml与0.75%罗哌卡因13.3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时均可以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与0.75%罗哌卡因13.3ml相比,0.5%罗哌卡因20ml更易引起膈肌麻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6~75岁,体重40~85 kg.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根据不同罗哌卡因浓度分为3组(n=30):0.15%罗哌卡因组(A组),0.10%罗哌卡因组(B组),0.05%罗哌卡因组(C组).于注射局麻药后10、30、60、240 min(T1~4)时记录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情况、感觉阻滞完善情况和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情况,术毕时评定麻醉效果.记录手术时间、镇痛时间.结果 与A组比较,B组T1.2时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5),T3.4时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高(P<0.01),C组T1.2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低(P<0.01),T3.4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均较低(P<0.01).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B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P<0.01),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0%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的异感法和外周神经刺激器法在锁骨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肌间沟组(A组)和神经刺激器(PNS)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以传统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以PNS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再同A组行颈浅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臂丛阻滞剂量为20~30 ml,颈浅丛阻滞剂量为5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B组感觉消失时间(T1)、运动消失时间(T2)短于A组(P〈0.05),镇痛时间(T3)、运动阻滞时间(T4)长于A组(P〈0.05),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颈浅丛阻滞可以满足锁骨手术麻醉需要,PNS辅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臂丛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