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受损及血栓形成,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能够防止或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刘丽红 《医学综述》2012,(20):3518-35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冀中能源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每晚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C变化以及治疗心绞痛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4%,治疗组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托伐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患,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汀20mg每晚顿服治疗,疗程30d。观察和分析治疗前后患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T改变及平板运动试验变化,并与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仅行常规治疗患作对比。结果 阿托伐他汀在控制心绞痛有效率和缺血性ST-T改变的恢复率方面,均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也较常规治疗组显降低。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阿魏酸钠能减少心绞痛发作,使心肌缺血改善,可作为一种较好的临床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5.
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于2003~2004年2月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万立  陶敏 《吉林医学》2010,(24):4027-402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均用药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d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B组较A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如不及时控制极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MI)。1997年2月~2001年10月笔者对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发作期患者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滴葛根素治疗,并与常规组进行比较,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1999年10月~2003年11月.我们应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与传统疗法相比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怡  杨颖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1):103-104,158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服洛伐他汀20mg/d,2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心绞痛发生情况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脂代谢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1例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和观察组每天分别加用2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记录每天心绞痛发生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于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缺血改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LD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40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缓解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商丘市交通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脂必妥片,观察组则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在再入院治疗、再发心绞痛、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病死率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杨琴  马欣 《中原医刊》2009,(15):11-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调脂及抗炎作用。方法对我院心内科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的320例UAP患者24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超过正常值高限3倍以上患者服用剂量减半,即阿托伐他汀20mg/d,比较用药前、服药1个月、3个月血脂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总胆固醇TC、LDL—C比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DL—C由(3.2±1.0)mmol/L下降至3个月时的(1.5±0.8)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由(1.5±0.4)mmol/L升至3个月时的(1.6±1.8)mmol/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s—CRP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及随诊1个月时分别为(27±25)mg/L,(2.6±2.5)mg/L,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个月时ALT〉120U/L为14例.随访3个月时无ALT〉120U/L的患者。结论UAP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52)及对照组(n=41),两组均常规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连续3个月。评定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降低(χ2=10.650,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降脂,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合心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常规静脉点滴硝酸甘油疗效欠佳的UAP患者18例,加用合心爽30mg于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1~3μg.kg-1.min-1,每日1次,共3d,以后以合心爽30mg每日3次口服,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结果:(1)18例患者用药前后相比,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每次持续时间缩短(P<0.01)。(2)静脉滴注合心爽后13例患者异常ST段恢复,3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3)静脉滴注合心爽后心率、血压下降。结论:静脉滴注合心爽后口服维持治疗UA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UA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行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d,连续3mo。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肌缺血总负荷(TIB)、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3mo后,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和TIB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0.05(x^2=10.848),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UA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脂,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从而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凯瑞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凯瑞,每次1ml,500Iu,每日1次,皮下注射,治疗7~10天。参照1979年修定的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显效率为62.5%,有效率为25%,总有效率占87.5%,结论:凯瑞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理想的药物,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常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50%(或冠状动脉腔切面积>70%),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AMI,甚至猝死。近三年来,我院选择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自1997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UAP病人60例,UAP符合1997年WHO制定的缺皿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并且无严重原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及出血性疾病等抗凝治疗禁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蕲蛇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疗效。方法 连续选择同期入院的UAP病人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蕲蛇酶0.75U+5%葡萄糖溶液250ml静滴,1次/d,疗程10d;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1次/d,疗程10d,同时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和62%,两组心电图总改善率分别为88%和56%(P〈0.05)。观察组血液指标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下降或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蕲蛇酶治疗UAP疗效确切,安全方便,副作用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41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5.12%,对照组41例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5.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