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正常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DNA含量恒定,在细胞癌变过程中DNA含量增加或减少,即成为非整倍体细胞,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DNA定量分析是通过对细胞核内DNA含量或倍体的检测来判断细胞的生理或病理状态,能客观地反映病损的情况,对肿瘤的早期诊断、筛查、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近年来DNA定量分析在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切缘组织和正常粘膜的DNA倍性特征、S期细胞比率 (S - phasefraction ,SPF)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FACS检测 39例患者口腔鳞癌、切缘组织及正常粘膜的DNA倍性并计算S期细胞比率。结果 :口腔鳞癌和切缘组织的异倍体率分别为 38%和 31% ,无统计学差异 ,但两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粘膜的异倍体率15 %。癌组织中异倍体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 40 % ,显著高于二倍体患者 2 1% (P <0 .0 2 5 )。切缘组织异倍体患者与二倍体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差异。口腔鳞癌与切缘组织间SPF分别为 2 3± 8.6 %、2 6± 9.2 % ,两者显著高于正常粘膜 12± 4.9% (P <0 .5 )。结论 :口腔鳞癌异倍体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切缘组织具有癌变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组织病理检查是口腔黏膜可疑癌前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病检有创伤、可重复性有限。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因其微创、可重复性好,敏感性、特异性可靠,已用于口腔白斑等潜在恶性疾病的辅助诊断。该研究结合两种技术诊断口腔黏膜糜烂病损恶性变2例,为临床对该类疾病恶变早期预警,减少误诊、漏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ICM-DNA定量分析系统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的DI值及倍体分布情况,评估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收集口腔鳞癌石蜡标本79例作为实验组,25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和30例口腔黏膜异常增生作为对照组,经Feulgen染色后分组进行ICM-DNA定量分析。 结果:实验组79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异倍体出现率为55.7%(44/7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组织的 0.0%(0/25)和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的46.7%(14/30),P=0.000;口腔黏膜异常增生组轻、中、重度三组间比较,异倍体出现率分别为0%(0/2)、14.3%(1/7)、61.9%(13/21),P=0.036;口腔鳞癌组高及中低分化组间比较,高分化组异倍体出现率42.5%(20/47)低于中低分化组为75 % (24/32),P=0.004;有淋巴结转移的有78.6%出现异倍体(22/2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43.1%(22/51),P=0.002,但异倍体出现率与年龄(P=0.193)、性别(P=0.232)、吸烟与否(P=0.151)及病变部位(P=0.915)等因素无关。 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DNA异倍体出现率均高于正常组织和黏膜异常增生,并可能与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ICM-DNA定量分析对于口腔鳞癌的诊断以及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指标,有望用于口腔鳞癌的辅助性临床预测及诊断。  相似文献   

5.
通过Feulgen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研究正常组织、白斑、上皮异常增生及鳞癌组织中DNA倍体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组织以2倍体为主.口腔白斑时为3~4倍体,随着病变的加重,高异倍体比例增加。提示,病理改变以DNA变化为基础,DNA倍体可作为预测白斑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PCNA、p53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CNA、p53蛋白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口腔黏膜单纯增生(HP)9例,轻度异常增生(LD)11例,中度异常增生(MD)10例,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CIS)9例,鳞癌(SCC)11例中p53蛋白、PCNA和hTERTmRNA的表达。结果:PCNA、p53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均有表达的异常。结论:hTERT、PCNA和p53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它们的异常表达有助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早期诊断,为研究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DNA倍体定量分析技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筛查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2022年3月~2023年6月,对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门诊及住院107例患者,进行DNA倍体筛查及液基细胞学检查。DI>2.5的患者,为阳性患者,进行病理组织活检;DI<2.5的患者,若无明确临床恶性指征,视为阴性。将患者DNA倍体筛查结果与液基细胞学结果及病理活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07例患者中,28例患者进行了病理检查,其中27例患者DNA倍体诊断意见与病理报告结果相符,吻合率为96.43%。DI>2.5且病理结果为恶性的患者共24例,DNA倍体诊断意见与病理报告结果相符,吻合率为100%;DI>2.5,病理结果未明确恶性的1例,为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部分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1<2.5,病理结果为良性的患者2例;病理结果为恶性的患者1例,显示有效检测细胞不足。口腔鳞状细胞癌共22例,21例DNA倍体诊断意见与病理报告结果相符,吻合率为95.45%。结论: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DNA倍体筛查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的吻合率较高,DNA倍体定量分析比传统的细胞学检查敏感,是一种较...  相似文献   

8.
〕对19例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鳞癌用流式细胞仪作DNA定量测定,同时用Ploton改良银染法作AgNOR定量计数。结果显示:DNA异倍体检出率为鳞癌组>异常增生组>OLP、LK组(无异常增生组),鳞癌组与OLP、LK组间差异有显著性;AgNOR值鳞癌组>异常增生组>OLP、LK组,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DNA倍体含量与AgNOR值间相关性显著。提示:DNA含量测定与AgNOR计数对鉴别口腔粘膜良、恶性病变有一定价值,二者意义相近且互补,为口腔粘膜病理学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量化指标,有助于临床对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流式细胞仪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肿瘤DNA倍体及S期细胞增殖率的检测,探讨其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能力。方法 对151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临界瘤及恶性肿瘤新鲜组织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组未检出DNA异倍体;临界瘤组4例检出异倍体,提示有恶变倾向;恶性肿瘤异倍体的检出率最高者可达100%,S期增殖率也最高。结论 DNA异倍体的出现为癌变的标志,S期增殖率为恶性肿瘤增殖的指标。临界瘤中检出DNA异倍体预示有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10.
流式细胞仪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仪对肿瘤DNA倍体及S期细胞增殖率的检测,探讨其对口腔颌面部肿瘤良、恶性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131例口腔颌面部良性、临界瘤及恶性肿瘤新鲜组织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组未检出DNA异倍体;混合瘤(临界瘤)组4例检出异倍体,提示有恶变倾向;恶性肿瘤异倍体的检出率最高为100%,S期增殖率也最高。结论:DNA异倍体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癌变的标志,临界瘤中检出DNA异倍体预示有癌变倾向。S期增殖率为恶性肿瘤增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FHIT,Livin,Smac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冰  孙雷  王波 《口腔医学研究》2008,24(2):192-194
目的:探讨FHIT、Livin、Smac蛋白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例口腔正常黏膜上皮,17例口腔癌前病变,38例口腔鳞癌,10例淋巴结转移灶中FHIT、Livin、Smac的表达.结果:FHIT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76.3%、50.0%,正常组与鳞癌组,癌前病变组与鳞癌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ivin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6%、58.8%、100.0%、100.0%,正常组与鳞癌组,癌前病变组与鳞癌组,鳞癌组中未转移与有转移,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mac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81.6%、60.0%,正常组、癌前病变组合并后与鳞癌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FHIT或/和Smac蛋白缺失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表现;L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对口腔鳞癌的发展起作用;在口腔鳞癌中存在FHIT、Livin和Smac基因的相互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pRb、p27和p16在地鼠颊囊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的表达。方法:用60只金黄地鼠建立了颊囊粘膜癌前病变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研究了p27、pRb和p16的表达。结果:p27、pRb和p16在口腔癌前病变和鳞癌中均有表达的异常。结论:p27、pRb和p16参与了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发生与发展,它们的异常表达有助于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早期诊断,为研究癌前病变和鳞癌的基因治疗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19例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鳞癌用流式细胞仪作DNA定量测定,同时用Ploton改良银染法作AgNOR定量计数,结果显示:DNA异位体检出率为鳞癌组〉异常增生组〉OLP、LK组,鳞癌组与OLP、LK组间差异有显著性;AgNOR值鳞癌组〉异常增生组〉OLP、LK组,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DNA倍体含量AgNOR值间相关性显著,提示:DNA含量测定与AgNOR计数对鉴别口腔粘膜良、亚性病变有一定价值,二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口腔白斑、红斑)及口腔鳞癌组织中染色体D9S1752微卫星位点改变的情况。方法使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DHPLC)对35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15例口腔鳞癌D9S1752位点上的杂合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MSI)进行分析。结果50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癌组织中10例标本出现LOH,9例标本出现MSI。经统计学处理,不同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分型之间的LOH或MSI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发生时D9S1752微卫星位点已经出现了改变,可能在部分口腔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Bcl- 2、P5 3蛋白在口腔粘膜上皮单纯性增生、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癌表达的变化规律 ,探讨其在口腔癌前病变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组织Bcl- 2、P5 3蛋白表达。结果 口腔粘膜上皮单纯性增生组、轻度异常增生组、中度异常增生组、原位癌组、鳞癌组的Bcl- 2和P5 3蛋白表达依次增高 ,Bcl- 2在原位癌组达到高峰 ,P5 3蛋白表达在鳞癌组出现高峰 ,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原位癌中存在着Bcl- 2过表达 ,口腔癌前病变及鳞癌组织中存在着P5 3过表达 ,Bcl- 2和P5 3异常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而且P5 3异常是相对持续行为。  相似文献   

16.
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癌变潜能。DNA甲基化参与肿瘤的发生并在癌前病变中可以检测到,具有作为癌症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及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了解癌前病变中基因甲基化研究进展有助于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DNA甲基化紊乱会增加人类罹患肿瘤的危险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研究中,以癌相关基因高甲基化研究相对较多,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为主,多集中于健康黏膜-癌旁健康组织和肿瘤组织,以肿瘤早期诊断和恶性转化判定为目的.OSCC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研究多采用高通量检测技术.获得癌前病变与健康黏膜、鳞状细胞癌与癌前病变、鳞状细胞癌与健康黏膜的DNA甲基化数据及DNA甲基化差异表达情况,可为下一步候选基因DNA甲基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口腔癌具有高复发和易转移等特点,临床亟待一种非损伤性的用于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早期诊断与筛查的有效技术.口腔脱落细胞技术作为一种方便快速和非损伤的检测方法,被广泛用于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的早期筛查、风险评估、分子标志物检测等研究中.本文就口腔脱落细胞的采集技术、口腔脱落细胞的分析以及存在问题与展望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口腔粘膜和下唇红缘的恶性肿瘤,86~92%由癌前病变发生来。癌前病变和早期癌都必须作病理学诊断,现在广泛用细胞学诊断法,因为可在门诊取材,病人容易接受,没有禁忌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RIP,NF-κB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9例口腔鳞癌﹑17例口腔扁平苔藓﹑19例口腔白斑﹑12例正常黏膜中RIP和NF-κB表达情况。结论:RIP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分别为50%(6/12),76.5%(13/17),84.2%(16/19),94.9%(37/39)(P〈0.05);NF-κB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也依次递增,分别为75%(9/12),82.4%(14/17),84.2%(16/19),92.3%(36/39)(P〈0.05)。结论:RIP,NF-κB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