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科1999年至2006年间进行的腮腺肿瘤手术3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8例,术后并发涎漏2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6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2a复发2例。结论:腮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良性肿瘤的治疗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术;腮腺恶性肿瘤在未侵及面神经时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冰冻病理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腮腺肿瘤手术3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8例,术后并发涎漏2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6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2年复发2例。结论腮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良性肿瘤的治疗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术;腮腺恶性肿瘤在未侵及面神经时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冷冻切片病检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腮腺肿瘤的切除与术后发生面瘫的原因及关系,以指导临床减少面瘫的发生.方法:2009年1月~2011年4月60例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发生面瘫患者26例,根据肿瘤大小行全腮腺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或浅叶切除术.结果:60例行面神经解剖加腮腺全切除术51例,其中有9例行面神经颊支切除术,发生面瘫26例.其原因是患者肿瘤侵及面神经颊支,术后出现永久性面瘫;肿瘤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切除术者51例,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进行对症治疗,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及其他治疗,3个月后恢复,经过1个月~2年的随访,1例腮腺鳞癌患者复发死亡.60例发生面瘫26例,面瘫发生率43.3%,其中永久性面瘫1例(总面瘫的3.85%),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发生暂时性面瘫占总面瘫的96.15%.结论: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大小、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7,(4):453-455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沿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面神经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腮腺包块患者行腮腺包块及浅叶切除术,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经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的方法解剖面神经,游离腮腺浅叶并切除,分析手术效果。结果:50例患者术中均经主干游离面神经,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面瘫症状,3月内均完全恢复,1例患者出现腮腺瘘,3周后恢复,无耳垂麻木、面部畸形等并发症,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沿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面神经分支的方法解剖标志清晰、解剖路径顺畅、切除腮腺包块彻底,是一种较好的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方式与肿瘤复发的关系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我科1998年至2002年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8例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肿瘤复发1例,出现暂时性不完全性面神经瘫痪5例,腮腺漏5例,Frey’s综合征4例。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应施行腮腺区域切除术或浅叶切除术或全腮腺切除术,术中解剖和保护面神经可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减少肿瘤复发和避免永久性面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面神经解剖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101例。面神经解剖86例(85.1%,86/101)。面神经总干解剖15例,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71例。3例恶性肿瘤和12例小腺瘤未行面神经解剖。腮腺局部切除12例,腮腺浅叶切除74例,腮腺全切除15例。结果:全组术后随访9~33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4例术后腮腺瘘,7~10d痊愈。1例永久性面瘫。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面神经解剖有助于完整切除腮腺肿瘤和防止面神经医原性损伤。美蓝染色可在术中有效识别面神经。  相似文献   

7.
腮腺肿瘤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新华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7,17(3):417-417,419
腮腺肿瘤85例中良性肿瘤61例,采用浅叶切除加解剖面神经46例,腮腺全切除解剖面神经9例,脂肪瘤4例,血管瘤2例行单纯切除。恶性肿瘤24例,肿瘤切除、保留面神经10例,肿瘤和面神经均切除14例,手术并发暂时性面瘫9例,永久性面瘫4例,碘油造影、B超、CT检查对区分腮腺肿瘤、良恶性有帮助,术后放疗或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其与腮腺切除的范围,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62例腮腺混合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手术治疗,神经损伤22例,占35.48%,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32例,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6.3%),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3例(9.4%),1个月后自行恢复。腮腺浅叶摘除20例中,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10%),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25%)。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的10例,术后全部即刻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面瘫(100%),所有麻痹平均在1.5个月恢复。结论: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瘤体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李志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143-144
目的 通过分析50例行腮腺切除术的腮腺肿瘤患者,探讨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50例患者分别从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的部位及大小、解剖面神经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行腮腺浅叶及区域性切除术较腮腺全切除术造成面神经损伤的机率低,肿瘤直径大于4cm的患者面瘫的发生率较高,从面神经颧支解剖较下颌缘支及颊支的发生率低。结论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大小、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腮腺混合瘤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至2007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腮腺混合瘤的40例患者进行混合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并防治术后并发症.结果 40例腮腺混合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3年,下颌缘支暂时性面瘫6例,无永久性面瘫,涎瘘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2例复发.结论 腮腺混合瘤经临床检查、B超及CT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术前根据肿瘤大小及与邻近组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面神经解剖显露充分,尽量彻底摘除残余腺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及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三种不同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进行比较。方法选2004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8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及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2~5年的随访,记录肿瘤复发、面瘫、Frey综合征和涎瘘以及面部凹陷畸形的程度,将三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病例复发率及涎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面部凹陷畸形及Frey综合症的发生率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组最低,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组最高。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是区域性切除术组和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组明显优于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组。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Frey综合症及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低,美观效果好,可作为腮腺后下极肿瘤及界限清楚、直径小于1.5 cm的耳前区腮腺浅叶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腮腺肿瘤45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4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传统术式组23例,即保留面神经,肿瘤及腮腺切除术;功能性外科治疗术式组22例,即胸锁乳突肌肌瓣、保留面神经及耳大神经的肿瘤及腮腺部分区域切除术,术区放置负压引流.通过3~24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肿瘤复发、面瘫、涎瘘、Frey综合征、耳廓区麻木感、口干等术后情况.结果 2组相比,面瘫、肿瘤复发、口干和涎瘘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传统的术式组耳廓区麻木感、Frey综合征和面部外形明显不对称的发生率与功能性腮腺切除术组的发生率相比较高.结论 与传统腮腺术式相比,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腮腺肿瘤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我科1998~2008年所有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155例术前辅助检查、各种治疗方法及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CT诊断准确性最高(93%)。部分腮腺切除术11例,术后未发现面瘫症状;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10例;全腮腺切除术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15例,永久性面瘫5例;术后涎瘘1例,肿瘤术后复发3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2例。保留耳大神经56例均未出现耳垂麻木。结论:CT作为最常用术前辅助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最高。根据术中冰冻切片快速诊断确定原发灶的手术范围、处理面神经以及颈部淋巴结,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确定是否配合术后放疗。术后常规加压包扎可减少涎瘘。保留耳大神经可防止耳垂麻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2种面神经显露方法 (顺行法和逆行法)在腮腺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2001年7月-2007年6月,共完成腮腺切除术65例,其中35例采用逆行法(周围支法)解剖显露面神经,其余30例采用顺行法(总干法)解剖显露面神经.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瘫症状,出现面瘫的时间、范围及面瘫症状恢复的时间.结果 2种面神经显露方法 均能很好地显露面神经及其分支,但面神经总干解剖恒定,更加容易暴露和解剖.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周围支法术后有6例、总干法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症状,所有面瘫症状均在术后3~6个月内得到恢复,总干法患者的面瘫症状恢复较快.结论 2种面神经显露方法 均可安全地用于腮腺手术,但总干法更加安全可靠、快速简便,特别适合于改良切口的腮腺切除术,值得进一步应用和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嚼肌筋膜、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组织,以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对68例腮腺良性肿瘤,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分别采取解剖面神经总干、颞面干分支或颈面干分支做腮腺肿瘤的区域性切除术。结果 6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涎瘘发生,保留耳大神经,耳垂及耳周麻木在6月~9月恢复,暂时性面瘫5例,术后1周~6月恢复。2例出现Frey’s综合征。术区凹陷不明显。结论改良术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较传统术式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式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切除术,术式内容包括取面部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保留腮腺嚼肌筋膜、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及术后负压引流。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发生涎瘘者l例,2例出现暂时性面瘫,术后3个月恢复。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改良式腮腺肿瘤切除术避免了传统术式的缺陷,其切口隐蔽,容易操作,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腮腺混合瘤个体化手术治疗对面神经功能影响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造成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76例腮腺混合瘤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观察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有26例手术后出现面瘫,占34%。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者面瘫发生率为22.2%,为暂时性面瘫;行腮腺浅叶和瘤体切除者面瘫的发生率为37.9%,均为暂时性面瘫;全叶切除者发生率为46%,1例为永久性面瘫。结论手术方式、手术范围、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造成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76例腮腺混合瘤的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观察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76例患者中有26例手术后出现面瘫,占34%。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者面瘫发生率为22.2%,为暂时性面瘫;行腮腺浅叶和瘤体切除者面瘫的发生率为37.9%,均为暂时性面瘫;全叶切除者发生率为46%,1例为永久性面瘫。结论手术方式、手术范围、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方法。方法: 采用隐蔽的面部除皱切口,清晰解剖并保留耳大神经后支;根据肿瘤位置,选择性逆行解剖面神经周围支,行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胸锁乳突肌瓣充填术区缺损,并作为阻断副交感神经与节后交感神经纤维互相吻合的屏障;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5例,随访1~3年无复发;无一例发生Frey综合征及涎漏,术后耳垂感觉完全恢复,残留腮腺功能保留良好,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 改良的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的缺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区域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且具有可比性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45例,将其命名为研究组,给予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即手术时保留腮腺导管、只解剖部分面神经分支以及切除肿瘤在内的部分腺体;另一组也是45例,命名为对照组,给予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即将面神经的各个分支全部解剖,并将腮腺浅叶和包膜连同肿瘤一并切除.术后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以及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麻木、术区明显凹陷畸形以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麻木、术区明显凹陷畸形以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区域切除术和传统浅叶术相比,能明显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帮助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