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后骨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并行坚固内固定后骨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对进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术后的15例患者于术后1周及术后1年摄头影测量侧位片,对其相关角度及线距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1年后的平均复发量为2.5mm,后退量>6mm组与后退量<6mm组两者变化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下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术并行坚固内固定是矫正下颌前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下颌前突体会山东莱钢医院口腔科吴洪敏,陶书振1989年以来我科采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SSRO)矫治下颌前突畸形1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  相似文献   

3.
焦星琦  李阳  伊彪 《口腔医学研究》2021,37(10):931-935
目的:本研究利用三维测量方法分析下颌骨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短期内的复发趋势.方法:收集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并行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手术的患者共49例,分为下颌前徙患者22例,下颌后退患者27例,收集术前4 d(T0)、术后4 d(T1)、术后4~6周(T2)、3个月(T3)的CBCT数据,利用计算...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数字模型,探讨3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应力及位移改变.方法:CT扫描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以及Geomagic中,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并进行矢状劈开、坚固内固定,ANSYS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边界约束后,进行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咬合力(132 N)加载.结果:建立了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3种不同固定方式三维有限元模型,获得术前下颌骨及矢状骨劈开后咬合力加载的应力及位移生物力学特点.结论: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倒L形固定应力分布最均匀,劈开处位移最小,与其他2种方式相比,其固定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6.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中去骨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中去除的颊侧骨皮质形状与垂直截骨线的方向和前牙覆变化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去骨操作。方法:在头影测量侧位描记图的下颌体部设计3种不同方向的垂直截骨线,用头影测量裁剪预测方法先旋转再后退下颌到术前设计位置,分析最终垂直截骨线与初始垂直截骨线间的角度关系,运用几何学原理计算此角度的大小。评价后退下颌时所需要去除骨皮质大致形状同初始垂直截骨线方向及前牙覆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近心骨段不发生矢状向移位情况下,最终垂直截骨线与初始垂直截骨线间的角度大小与上下颌平面交角保持一致,与初始截骨线的方向和下颌后退的距离大小无关。去除的骨皮质形状与前牙覆变化相关。结论:近心骨段去骨形状与前牙覆变化密切相关,与截骨线方向和下颌后退的距离大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与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相关的下颌管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和位置关系,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提供指导。方法 选用30具完整的干燥下颌骨标本,分别在第二磨牙远中的垂直线,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及下颌孔下3mm呈冠状锯开下颌骨,观察测量下颌管的解剖位置。结果 下颌管是下颌骨睁骨松质内较薄的骨密质骨管。下颌管在下颌第二磨牙后缘切面的位置靠内侧型占87%,中间型占13%;在连线切面的住置内侧型占92%,中间型占8%;在下颌孔下3mm平面内侧型占98%,外侧型占2%。越接近下颌孔,烦侧骨皮质越厚。结论 了解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位置及比邻关系,可避免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中下齿槽神经血管束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发生及恢复情况。方法:对21例41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进行24周的随访。根据术前、术后4天、4周、12周、24周随访中患者下唇部触觉、痛觉及两点辨别觉的变化,按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判定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使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多个样本率间的χ^2检验。结果:术后4天时,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100%,感觉丧失发生率为85.4%。术后4周时,感觉障碍恢复优秀率为14.6%,术后12周为67.6%,术后24周为81.1%,32.4%的患者于随访期末达到完全恢复。两侧感觉障碍恢复优秀率的差异在各个随访时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O术后早期感觉功能障碍较为普遍,但大多数(81.1%)患者在术后12~24周可达到“优”等级恢复。  相似文献   

9.
下牙槽神经损伤是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影响因素众多,检查方法多样,发生率及恢复进程众说不一,采用恰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减少术后下牙槽神经的损伤并促进其恢复。本文就SSRO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产生的原因、发生率、检查方法、预防及治疗措施等进行系统介绍,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与下颌管位置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重要行径和位置关系。方法:选用带软组织50具完整的头颈标本,分别在下颌第三磨牙后缘的垂直线,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呈额状位锯开下颌骨,观察下颌管的解剖。结果:下颌管是下颌骨的骨松质内形成较薄的骨密度骨管,下颌管在下颌骨第三磨牙后缘切面的位置靠内侧型占90%,中间型占10%,在连线切面的位置靠内侧型占84%,中间型占16%。结论:了解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重要毗邻关系,可以  相似文献   

11.
下颌支矢状劈开术与下颌管位置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重要行径和位置关系。方法选用带软组织50具完整的头颈标本,分别在下颌第三磨牙后缘的垂直线、磨牙后三角尖至下颌角连线呈额状位锯开下颌骨,观察下颌管的解剖。结果下颌管是下颌骨的骨松质内形成较薄的骨密质骨管。下颌管在下颌骨第三磨牙后缘切面的位置靠内侧型占90%,中间型占10%;在连线切面的位置靠内侧型占84%,中间型占16%。结论了解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重要毗邻关系,可以减少因下牙槽神经损伤造成口裂以下粘膜和皮肤的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其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设置性别、远心骨段移动距离、下牙槽神经暴露情况3组变量,对随访时间达术后24周的19例37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情况进行研究。使用触觉检查、痛觉检查和两点辨别觉检查3种检查方法,参照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观察在不同变量值的情况下,术后4周、12周、24周下唇感觉功能的变化。使用SAS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多个样本率的χ^2检验,了解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的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性别差异对术后下唇感觉功能障碍程度无显著影响(P〉0.05)。下牙槽神经暴露者的术后下唇感觉优秀恢复率为25.0%,非暴露者为9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远心骨段后退幅度〈6mm者,下唇感觉优等恢复率为100.0%,下颌骨远心骨段后退幅度I〉6mm者为6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完全暴露下牙槽神经以及大幅度的下颌远心骨段后退会显著增加术后下唇感觉障碍的程度。在手术方案的设计中,将下颌后退幅度控制在6mm以内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对颞下颌关节(TMJ)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问题 ,且对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颞下颌关节是否发生形态改变和关节功能紊乱存在争议[1] 。本文通过 16例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的病例对颞下颌关节是否发生形态改变和关节功能紊乱进行了随访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共 130例正颌外科手术。从中选出 16例下颌双侧升支施行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 ,其中女 7例 ,男 9例 ,平均年龄 2 3.5 (18~ 2 6 )岁。下颌前突 11例 ,上颌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BSSRO后退术后下颌角区形态的变化。方法:通过38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BSSRO后退手术前后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片对硬组织结构定点测量。结果:2种测量均显示术后下颌角角度较术前减小,下颌升支坡度亦减小;下颌骨的宽度将增加。结论:BSSRO术后下颌角变小,下颌骨宽度增加;将使患者的面貌变宽,咬合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PSSV11.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结果:下颌前突患者术前、术后、正常组左侧髁突的运动轨迹与右侧基本相同,左侧髁突与右侧的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组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P<0.05);术后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接近,术后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前与术后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术后组(P<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后,随着术后正畸治疗及咬合自我调整,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6.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SRO)是正颌外科中最为常用的一类矫治下颌骨畸形的手术。由于局部解剖和操作步骤的复杂性,SSRO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诊疗策略的选择及转归与并发症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为此,国内相关专家编写本共识,对SSRO各类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处置措施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广大同行对SSRO并发症的认识,确保手术安全进行并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式对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术后骨创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16只成年犬随机分成4组,各组均行改良的双侧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分别采用4种骨段固定形式:①钢丝结扎固定;②小夹板固定;③双皮质螺钉固定;④夹板及钢丝联合固定。术后6周、12周分别处死每组动物2只,完整取出下颌骨,HE染色,镜下观察骨组织愈合情况。结果:各组均可见颊舌侧皮质骨的骨膜下有新骨形成;各组术后6周和12周时组织学表现基本相同;后两组可见直接骨愈合,愈合时无内骨痂形成,截骨线不易辨认,骨髓腔和截骨区充满新骨。结论:固定模式影响了骨段稳定性和应力分布状态,从而影响了截骨创的骨愈合,良好的固定对减少术后远期骨性复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后骨的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14例,于手术前1周,手术后1周,术后6个月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许勒位X线片,用于测量下颌移动的距离及确定下颌骨髁状突的位置。结果: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6个月的复发率为27.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下颌后退的距离与复发相关。结论:BSSRO后退下颌骨的距离越大,术后下颌骨向前移位的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19.
下颌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前后下颌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下颌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前后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 采用CT扫描技术,以活体人颅为标本.在计算机上建立手术前后的下颌骨模型。结果 分别建立了下颌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前后正中咬合时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术前模型包括90465个单元,132155个节点;术后模型包括83668个单元,123335个节点。结论 建立的模型与建模对象有较高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加载方式比较符合生理实际.较高的单元和节点数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所建模型能够为研究该术式前后关节内生物力学环境的变化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后下唇及颏部感觉功能障碍(neurosensory dysfunction,NSD)的发生区域、恢复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例接受SSRO的骨性Ⅲ类患者,术前1周采集数据,并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数据对比。具体将下唇及颏部皮肤分为4个区域,检查每个区域的针刺觉、痛觉、热觉、冷觉、锐觉、钝觉、轻触觉、两点辨别觉,采用5分法记录检查结果。根据年龄、性别、神经暴露情况等因素分组,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2、3区域术后感觉得分均低于术前,各区域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4手术前后得分无改变。术后1周至6个月感觉得分逐渐提高,各种感觉NSD的发生率术后1周最高(92.5%97.5%),术后6个月最低(15%97.5%),术后6个月最低(15%40%)。在同一时间痛觉得分最高,热觉最低。年龄、性别差异对感觉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颏成形术、神经暴露情况、远心骨段移动幅度、术后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情况对感觉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O后NSD易发生于下唇及口角内侧的皮肤;术后痛觉的恢复优于其他感觉,热觉恢复最差;颏成形术、术中神经暴露及远心骨段大幅度移动,是术后感觉障碍的危险因素;术后使用恩经复(nerve growth factor,NGF)可促进NSD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