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入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3例,尼莫地平最初剂量0.5mg/h,每6h 增加同量,直到2mg/h,维持3周,持续监测动脉压和心电图。入院3个月预后:良好57%,中残15%,重残12%,死亡16%,比文献统计的(未用尼莫地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近年研究发现,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我科自从应用尼莫地平(nimodipine)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后,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尼莫地平在应用过程中可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现将处理措施和护理体会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循证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aSAH患者,运用循证护理理念,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问题,实施具体护理措施.结果:治愈18例,治疗好转13例,死亡5例,其它4例.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aSAH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脑脊液置换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对3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行脑脊液置换中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本组病例中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未发生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低颅压等并发症。结论做好脑脊液置换前后护理,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可以及时避免不良反应,减少脑脊液置换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者在治疗初期2周内均使用微量泵进行尼莫地平滴注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进行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全面护理。观察2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全面护理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同时还能提高药效和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类型、CT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6月至199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情况,分别对动脉瘤发生部位、大小、SAH次数、Hunt-Hess分级和临床症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良好14例,轻残2例,重残2例,死亡3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以脑室外引流治疗最为有效,慢性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以脑室腹腔分流为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索并总结11年来本科共收治的65例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避免一切易诱发脑动脉瘤SAH后再次出血的诱因,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病情变化。结果治愈40例,治疗好转14例,死亡4例,其它7例。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对预防脑动脉瘤再次出血以及保障脑动脉瘤手术、栓塞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在研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临床治疗与护理结果表明,治愈41例,有效好转12例,死亡2例,其他7例。结论:在治疗脑动脉瘤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患者再次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处理32例手术治疗的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慢胜脑积水的发生率在年龄大于60岁和小于60岁患者之间、Hunt-HessⅢ~Ⅴ级和Ⅰ~Ⅱ级之间、后循环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与其他部位动脉瘤之间、出血次数在两次以上与一次之间、有脑室积血与无脑室积血之间,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年龄大于60岁,Hunt-HessⅢ~Ⅴ级,后循环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两次以上出血和有脑室积血是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孙耐芳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227-227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2月收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32例,并实施介入治疗。男14例,女18例,年龄42—72岁,均有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均做CT和DSA检查,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显示后交通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3例。治疗:除3例多发动脉瘤转脑外科治疗外,余29例均实施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病因为脑动脉瘤。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40例动脉瘤性SAH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动脉瘤性SAH的发病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因素,结合临床看儿童时期发育缺陷起主要作用,而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96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有无晒积水分为脑积水组(11例)和非脑积水组(85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出血破入脑室、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筹异。结果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出血破入恼室、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动脉瘤性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形成有较明确的影响因素,熟悉这些因素,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观察循证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循证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确定需循证的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支持;将循证护理应用于66例实验组患者,同一般护理组(对照组)57例对比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顸后,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早期应用循证护理.  相似文献   

17.
重症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日春  李彩红 《当代医学》2011,17(1):127-12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高危重症,再出血、继续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预防这些致死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点。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三科2008年2月~2009年9月收治23例重症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治疗复杂,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及专业的护理,效果较好。本次护理体会从病房病床环境、动脉瘤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亚低温治疗及脑脊液置换术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血压管理等方面对重症SAH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性护理措施。方法对50例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室的准备工作,术中积极配合医生,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总结出规范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术后50例颅内动脉瘤腔达100%闭塞者34例,95%闭塞者11例,90%闭塞者4例,1例术中死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在6个月临床随访中49例患者无再出血发生。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配合默契,术后防治各种并发症,做好系统性与规范性的护理是栓塞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8例Hunt δ Hess分级Ⅲ级以上的重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16例痊愈,1例因血管痉挛继发广泛脑梗塞而植物生存,1例Ⅴ级病人于发病24小时内再发出血死亡。结论 对重型动脉瘤性SAH要早诊断、早治疗;可采用DSA、MRA、CTA等多种手段进行诊断,同时要尽早实施有效的病因学治疗;手术或血  相似文献   

20.
曹铮 《大家健康》2015,(1):130-131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头痛、视盘水肿及抽搐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促进患者的康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