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青少年与成人低角型安氏Ⅱ类1分类(Ⅱ~1)错非拔牙矫治后硬组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低角型安氏Ⅱ~1错非拔牙病例,青少年组26例,成人组17例。经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各组硬组织的变化。结果:青少年组∠SarGo、Go-Me/N-S比值以及∠L1-GoMe均增大,而∠NGoar、∠U1-SN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SN-GoGn、∠U1-L1、∠SN-OP均增大,而S-Go/N-Me比值、∠U1-SN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拔牙矫治后,青少年下颌骨向前下方平行生长,而成人下颌骨则发生了顺时针旋转;青少年与成人上切牙均明显内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的最适治疗手段。方法辽宁省人民医院2000—2006年完成的18例均角型骨性Ⅲ类错患者中,拔牙组10例、未拔牙组8例,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比较13项角度指标和2项线距指标。结果未拔牙组SNA、NA-PA、U1-NA、U1-SN角增大,U1-NA距增大,SNB、NP-FH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拔牙组SNA、SNB、U1-NA、U1-SN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均角型骨性Ⅲ类错应优选非拔牙矫治以改善凹陷面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求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最适治疗手段。方法 辽宁省人民医院2000 — 2006年完成的18例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 患者中,拔牙组10例、未拔牙组8例,治疗前后拍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记、定点、测量,比较13项角度指标和2项线距指标。 结果 未拔牙组SNA、NA-PA、U1-NA、U1-SN角增大,U1-NA距增大,SNB、NP-FH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拔牙组SNA、SNB、U1-NA、U1-SN角减小,ANB角增大至正常范围,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P < 0.01)。结论 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应优选非拔牙矫治以改善凹陷面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与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对照组口内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进行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拔牙间隙关闭,安氏Ⅲ类错纠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下颌骨向前方生长抑制。SNA平均增加1.40°,SNB平均减少2.50°,ANB增大3.90°。对照组拔牙间隙关闭,上下颌骨无明显改变,SNA平均减少0.12°,SNB平均增加0.27°,ANB减少0.15°。Ⅲ类骨面型仍存在。结论在恒牙早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关闭拔牙间隙并矫治安氏Ⅲ类错能促进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向前方生长,可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7.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前后部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患者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例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矫治方法,为拔牙组;25例采取非拔牙矫治,为非拔牙组。观察2组矫治前、后牙弓前后部宽度的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2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大,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大,且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组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与非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并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颏唇部软硬组织的美学变化及影响。方法:选择20位采用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CASSOS软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颏唇部美学变化。结果:U1-SN角、L1-MP角、U1-AP距、U1-NA距、L1-AP距、L1-NB距增加,U1-L1角减小。前牙牙冠代偿性唇倾以便获得良好覆牙合覆盖。LLP距、EP-LL距增加,下唇前移。结论:通过非拔牙矫治,患者不仅解除了前牙闭锁关系,而且下唇前移的变化使颏唇曲线趋于美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He的软硬组织改变的差异。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33例,其中上颌拔除2个前磨牙(甲组)18例,双颌拔除4个前磨牙(乙组)15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 两组SNA、SNB、ANB矫治前后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乙组上切牙内收与上唇的变化更为显著,颏前点明显前移,下唇凸度明显减小,乙组面型突度改变较甲组更为显著。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适用于下唇和下切牙凸度小、下颌无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双颌拔牙适用于中重度拥挤的中度骨性和牙源性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联合快速扩弓对儿童骨性Ⅲ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对28例儿童骨性Ⅲ类错病人(7~10岁)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在前牵引前快速扩弓1周。分别在治疗开始(T0)和结束(T1)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分析。结果:①硬组织变化:ANB角增加5.37°(P<0.05),Wit’s值增加5.74 mm(P<0.05),Ptm-A增加2.49 mm(P<0.05),Yaxis增加1.82°(P<0.05);SNB角减小0.75°(P>0.05),Go-Me、Co-Gn分别增加0.64 mm、2.21 mm,但P>0.05,SN-PP减小0.61°(P>0.05),PP-MP增加5.54°(P<0.05),下面高、下面高/全面高分别增加3.98(P<0.05)、1.61(P>0.05);U1-NA角增加3.10°(P<0.05),L1-NB角减小1.23°(P<0.05),Ms6-PP距增加1.13 mm(P<0.05);②软组织测量项目变化:面型角增大5.98°,颏唇角减小2.45°、H角增大5.2°,上唇-E线距增大1.42 mm,下唇-E线距减小1.18 mm(P<0.05)。结论:前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可产生显著治疗效果,能促进上颌骨的生长,使面型改善,但下颌出现顺时针旋转,高角病人慎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上颌骨发育不足Ⅲ度拥挤反牙合病例的非拔牙矫治方法.方法 依次采用腭中缝开展、上颌前方牵引、推上颌磨牙向后及常规固定矫治方法,对经过选择的11例上颌骨发育不足、Ⅲ度拥挤反牙合病例进行非拔牙矫治.将每个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和上颌模型测量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总疗程29~42个月,平均37.7个月.保存了全副牙列,上颌骨的长度和宽度均得到了很好的发育,牙量与骨量匹配,面形较理想.矫治后,X线投影测量指标:SNA,ANB,GoGn-SN,ANS-Me/N-Me,S-N,NAP,UL-E line均比矫治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B比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SN和LL-E line变化不明显(P>0.05);上颌模型测量指标:牙弓弧形长度、全牙弓长度、牙弓中段宽度、牙弓后段宽度、基骨弓长度、基骨弓宽度均比矫治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能主动配合治疗但拒绝拔牙的上颌骨发育不足、Ⅲ度拥挤反牙合病例,非拔牙矫治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期矫治安氏Ⅱ~1类错后患者面部侧貌的改变。方法选择15例双期矫治的替牙期、恒牙早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类错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11.2岁。Ⅰ期治疗均采用Twin-block矫治器,Ⅱ期采用MBT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Holdaway软组织分析及常规硬组织分析,并对治疗前后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双期治疗结束后,患者软组织颏部变厚,软组织面角增大,下唇突点-H线距离、H角、颏唇沟深度和骨骼侧面凸度减小,SNB增大,ANB减小,以上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鼻突度、上唇凹深、鼻下点-H线、上唇基部厚、上唇张力测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NA、U1-SN、U1-NA、L1-MP、L1-NB、U1-L1、Y轴角和下颌平面角在正畸治疗前后无显著改变。结论下颌发育不足的安氏Ⅱ1类错患者在替牙期、恒牙早期采用双期矫治能改善其面部侧貌;Twin-block矫治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牙矢状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amonQ自锁托槽控制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切牙转矩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使用Damon Q自锁托槽(试验组)和Gemini MBT托槽(对照组)进行不拔牙矫治,在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2组患者矫治前后上下切牙倾斜度和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矫治后,试验组SNA、ANB、U1-SN、U1-NA、U1-L1、A′Ls-FH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以有效地控制上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小上切牙唇倾度,改善软组织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14.
临界病例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判别分析对临界病例拔牙非拔牙治疗进行判别及预测.方法 收集69例临界拔牙病例,其中35例接受拔牙矫治,其余34例接受了非拔牙矫治.两组之间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为了评价所形成判别方程的准确性,其中9例患者被随机选出形成验正样本不参与判别分析,刺余60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结果 判别分析选出了六项敏感的测量项目:Pog-NB、ANB、ANS-Me、U1-L1、L1-NP、L1-NB.判别1方程为:P=1/-(-4.07PONB 0.43ANB 0.37ANSME-0.13UILI 1.25LINB-2.22LINB)结论 (亥页)突度、上下齿槽突角、面下部高度、下中切牙突度、上下中切牙交角的变化对判别临界拔牙病例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同时惠者本人对美 现标准的认可和功能性因素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上颌骨发育不足Ⅲ度拥挤反袷病例的非拔牙矫治方法。方法依次采用腭中缝开展、上颌前方牵引、推上颌磨牙向后及常规固定矫治方法,对经过选择的11例上颌骨发育不足、Ⅲ度拥挤反袷病例进行非拔牙矫治。将每个患者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和上颌模型测量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总疗程29—42个月,平均37.7个月。保存了全副牙列,上颌骨的长度和宽度均得到了很好的发育,牙量与骨量匹配,面形较理想。矫治后,X线投影测量指标:SNA,ANB,GoGn-SN,ANS-Me/N-Me,S-N,NAP,UL-Eline均比矫治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B比矫治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SN和LL-Eline变化不明显(P〉0.05);上颌模型测量指标:牙弓弧形长度、全牙弓长度、牙弓中段宽度、牙弓后段宽度、基骨弓长度、基骨弓宽度均比矫治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能主动配合治疗但拒绝拔牙的上颌骨发育不足、Ⅲ度拥挤反袷病例,非拔牙矫治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Herbst矫治器双期矫治和单纯拔牙矫治恒牙期Angle Ⅱ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择18例及16例FG-G期恒牙期Angle Ⅱ类错(牙合)患者,分别作为Herbat组和拔牙组;Herbst组经金属铸造夹板式Herbat矫治器矫治后,立即接受方丝弓矫治器完成二期矫治;拔牙组拔出4个双尖牙方丝弓技术矫治;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两组疗效.结果 前牙覆盖减小及磨牙关系改善中,Herbst组骨性变化占44%及57%,而拔牙组主要为86%及78%的牙性变化;较拔牙组的变化,Herbst组下颌升支长度、下颌体长度、下颌有效长度分别多增加了1.59mm、1.26mm和2.41mm SNB多增加了2.15°,ANB多减小了1.66°(P<0.001);Herbst组软组织侧貌突度具有更加明显的减小.结论 对以下颌后缩为主要特征的恒牙期Ⅱ类错(牙合),采用Herbst矫治器双期矫治具有显著疗效,而不宜单纯采用拔牙矫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AngleⅡ1错牙合病例单颌拔牙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及对面部侧貌的影响。方法:对10例AngleⅡ1错牙合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AngleⅡ1错牙合病例矫治后组织改变主要表现为上切牙突度,上唇突度,U1-SN角减小,U1-L1角、鼻唇角增大,上唇厚度增加。结论:AngleⅡ1错牙合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主要是利用拔牙间隙减小上前牙唇倾度来改善面部侧貌,对面部骨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期反(牙合)伴上颌严重拥挤病例不拔牙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反(牙合)伴严重拥挤病例男6例,女10例,平均10.5岁.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应用螺旋推簧扩展间隙及上颌前方牵引.平均疗程25个月.选择18项头影测量值,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改变情况.结果:矫治后SNA、ANB、颌凸角均有显著增大,U1-SN减小,U1-L1显著增大,AB平面角显著减小,ANS-Me显著增大,FMA、GoGn-SN、Y轴角轻度增大,颏唇角显著减小,上唇突度显著增大,患者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反(牙合)伴上颌严重拥挤病例,矫治设计时应考虑患者的生长潜力,试行不拔牙矫治,使牙齿发育对颌骨发育的刺激作用得以充分表达,可以得到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Tip-Edge I期矫治技术对治疗非拔牙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进行矫治,并对矫治机理进行探讨。方法:临床筛选病例12例。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模型测量。治疗前后相关头影测量项目测量值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包对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Tip-Edge I期矫治结束后,上颌切牙倾斜(U1-SN,U1-Apog)明显减小,而下颌切牙的倾斜明显增加(P〈0.01)覆牙合超[牙合]显著减小。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1.5 mm,远中直立3.5°,有显著性差别。模型测量分析表明上颌尖牙间宽度和磨牙宽度显著增加。下颌尖牙间的宽度无显著变化。下颌磨牙宽度显著增加。结论:利用Tip-Edge I期技术能够非拔牙矫治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对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良好生长型(水平生长型)和生长潜力的患者较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安氏Ⅰ类正畸拔牙和非拔牙矫治主要指标的筛选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获取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中判断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设计的主要指标。方法:从给出明确矫治设计的88例安氏Ⅰ类拔牙和非拔牙矫治的病例中,随机抽取70例,利用逐步判别分析获得诊断所需的主要指标,用另18例检验,通过计算各指标贡献率对其诊断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得到7项指标,ULP,APD I,OD I,1-NB(mm),1-NA,GoGn-SN,UCW。结论:该7项指标包含了区分安氏Ⅰ类正畸拔牙矫治和非拔牙矫治设计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