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检测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2,Skp2)和抑癌基因p27在涎腺正常与良恶性肿瘤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涎腺正常与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Skp2和P27表达进行检测,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2种良性肿瘤即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之间及2种恶性肿瘤即腺样囊性癌与黏液表皮样癌之间,Skp2与P27表达无显著差异。正常涎腺与良性肿瘤组织的比较,仅Skp2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正常涎腺与恶性肿瘤组织的比较及涎腺良性与恶性肿瘤组织的比较,Skp2与P27的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kp2与P27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Skp2蛋白表达与靶蛋白P27蛋白降解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EGFR和C-erbB-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FR和C-erbB-2在70例涎腺肿瘤中(30例良性肿瘤,40例恶性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高于口腔涎腺良性肿瘤组织的43.3%(13/30)(p<0.05):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33.3%(10/30),显著高于口腔涎腺良性肿瘤组织的6.7%(2/30)(p<0.05).C-erbB-2与EGFR蛋白表达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665,p<0.01).结论:C-erbB-2与EGFR同时过度表达,可为涎腺肿瘤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组织中P糖蛋白(P-gp)和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16例涎腺良性肿瘤、25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gp、GST-π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P-gp在正常涎腺和涎腺肿瘤组织均呈现高表达(正常涎腺80.0%、涎腺良性肿瘤100.0%、涎腺恶性肿瘤92.0%).GST-π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良性肿瘤(x2=17.208,p<0.001).25例涎腺恶性肿瘤中GST-π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x2=9.818,p<0.05).结论:P-gp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GST-π在涎腺恶性肿瘤耐药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涎腺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逆转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Skp2、c-myc及p27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检测Skp2、c-myc及p27蛋白在54例口腔鳞癌和15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Skp2、c-my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19%(19/54)和38.89%(21/54),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6.67%(1/15)、6.67%(1/15)(P<0.05);p27阳性表达率为55.56%(30/54)显著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86.67%(13/15)(P<0.05);Skp2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等因素无关(P>0.05);口腔鳞癌中Skp2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r=0.562,P<0.01);与p27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2,P<0.01).结论:Skp2蛋白过表达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与c-myc蛋白有协同作用,Skp2蛋白过表达与靶蛋白p27蛋白降解有关,联合检测Skp2、c-myc及p27蛋白的表达有助于综合评估口腔鳞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MMP-9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疾病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免疫组化和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MP-9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涎腺炎症组表达又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P<0.05),良性肿瘤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MMP-9蛋白表达强度与涎腺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并且涎腺炎症组织中MMP-9表达高于涎腺良性肿瘤,说明MMP-9不仅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还有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B7-H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检测B7-H3 mRNA和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显示,B7-H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表达.RT-PCR结果显示,与涎腺正常组织组比较,良性肿瘤组B7-H3 mRNA表达量为其4.2106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恶性肿瘤组为其3.216倍,也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涎腺炎症组为1.812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中B7-H3的表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炎性组织中的B7-H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涎腺肿瘤组织B7-H3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涎腺炎症组织B7-H3表达与在涎腺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VEGF、MMP.9和Ki-67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Ki-67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6例涎腺良性肿瘤和22例涎腺恶性肿瘤的VEGF、MMP-9和Ki-67表达进行检测.结果:VEGF和MMP-9在涎腺恶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3%和68.18%,与二者在涎腺良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34.62%和26.92%相比,其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涎腺良、恶性肿瘤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8.13±2.09)%和(14.86±4.71)%,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涎腺恶性肿瘤中VEGF、MMP-9和Ki-67三者之间的表达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VEGF、MMP-9和Ki-67在涎腺肿瘤的发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HER-2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HER-2的表达与涎腺涎腺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形及预后差的关系,观察HER-2表达对涎腺涎腺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探讨HER-2在39例涎腺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指标及随访资料,进一步分析其对涎腺涎腺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结果:HER-2在涎腺涎腺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且和肿瘤的临床分期(P=0.018),组织学分级(P=0.003),淋巴结转移(P=0.002)有关,但与患者的性别(P=0.931)和年龄(P=0.520)无关。HER-2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和低表达患者有显著差异(P=0.03)。结论:HER-2癌基因的过度表达与涎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形及预后差有关。该基因表达的检测可用于涎腺癌常规病理检查,作为判断涎腺癌的预后及拟定术后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周辉  唐欣轶  郭燕 《口腔医学》2016,(11):980-983
目的探讨β-防御素3(HBD-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及炎症中表达差异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涎腺良性肿瘤标本87例、恶性肿瘤标本35例、炎症标本46例和正常涎腺组织标本65例,利用SP免疫组化检测HBD-3蛋白在不同疾病类型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利用RT-PCR检测HBD-3 mRNA在不同疾病类型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HBD-3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呈低表达,可见于胞质和胞核,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呈高表达,均表达于胞质,HBD-3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涎腺组织,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HBD-3 mRNA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而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D-3蛋白及基因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炎症组织中均呈高表达,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则均呈低表达,且出现了蛋白表达核转移,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潜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 制剂1、2(TIMP-1、2)与涎腺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明胶酶谱法检测28例涎腺良 性肿瘤、26例涎腺恶性肿瘤中MMP-2、9,MT1-MMP及TIMP-1、2的表达及细胞定位,分析其中酶原与活性酶的含量 比例。结果 涎腺恶性肿瘤中MMP-2、9的表达强于良性肿瘤(P<0·05),TIMP-1、2的表达低于良性肿瘤 (P<0·05)。MMP-2、MT1-MMP、TIMP-2的表达有相关性。MMP-9酶原及活性MMP-9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均高于良 性肿瘤(P<0·05)。结论 MMP-2、9在涎腺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涎腺恶性肿瘤中,TIMP-1、2 抑制作用的降低导致了MMP-2、9合成、激活的增多,令MMP-2、9与其天然组织抑制剂TIMP-1、2之间的平衡失调, 从而基底膜加速降解。  相似文献   

11.
GST-π、TopoⅡ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16例涎腺良性肿瘤、27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GST-π、TopoⅡ的表达,分析GST-π、TopoⅡ的表达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涎腺恶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为77.78%,明显高于涎腺良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12.50%(P〈0.001)。涎腺肿瘤中GST-π表达与TopoⅡ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7例涎腺恶性肿瘤中GST-π、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GST-π、TopoⅡ可能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检测GST-π、TopoⅡ的表达情况不仅可为涎腺恶性肿瘤化疗用药提供参考,而且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AEG-1)在唾液腺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唾液腺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组织中AEG-1的表达,探讨AEG-1的表达与唾液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选取同期15例非肿瘤手术切除的正常唾液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AEG-1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P=0.001),恶性肿瘤组AEG-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织(P=0.033),晚期恶性肿瘤(T3+T4)AEG-1阳性率显著高于早期肿瘤(T1+T2)(P=0.035)。结论:AEG-1可能在唾液腺肿瘤的发生和恶变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OPN在68例涎腺肿瘤(多形性腺瘤20例、腺样囊性癌24例、Warthin瘤24例)和20例瘤旁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OPN在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中均较正常涎腺组织增高(P<0.05);在腺样囊性癌中较正常涎腺组织增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OPN在正常涎腺组织和腺样囊性癌中有弱表达,在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中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4.
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肿瘤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唾液腺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39例正常唾液腺和唾液腺肿瘤存档石蜡标本中P16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和nm23蛋白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及细胞核,呈棕黄色。在正常唾液腺中,二者阳性表达率均为100% (4/4)。在良性和恶性唾液腺肿瘤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10/13)和40·9%(9/22),良恶性之间P16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4·6%(11/13)和45·5%(10/22),良恶性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腺肿瘤中P16与nm2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p16和nm23基因在唾液腺肿瘤发生中可能分别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其表达下降可能有利于唾液腺恶性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涎腺良性肿瘤组织、恶性肿瘤组织和涎腺炎症中人β-防御素-2(HBD-2)mRNA和蛋白的表达特征。方法 对不同涎腺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检测HBD-2的表达,并分析HBD-2 mRNA和蛋白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恶性肿瘤组织、炎症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涎腺正常组织比较,良性肿瘤组HBD-2 mRNA表达量为其6.468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恶性肿瘤组为其0.334倍,显著低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涎腺炎症组为其10.563倍,显著高于涎腺正常组织组(P<0.05)。HBD-2不仅在这些组织的细胞质中有表达,而且在恶性组织中的细胞核也有表达。结论 HBD-2在涎腺良性肿瘤组织及涎腺炎症组织中高表达,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低表达,其蛋白发生核转移。  相似文献   

16.
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SACC和18例瘤旁腺体中GSTP1的蛋白表达,分析GSTP1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TP1在SA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腺体(P<0.05)。在SACC肿瘤组织中,GSTP1表达的高低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在组织学3级中的表达高于1、2级。在组织学1级中,GSTP1主要在胞核表达,但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GSTP1在胞质中表达显著增加(P=0.022)。结论:GSTP1的高表达及在肿瘤细胞不同部位表达与SACC的发生、肿瘤细胞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EphA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30例多形性腺瘤、30例黏液表皮样癌(MEC)、30例腺样囊性癌(ACC)中EphA2的表达。分析EphA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TNM分期以及复发、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比较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及几种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腺管上皮,而腺泡细胞几乎不表达。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涎腺癌(包括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2组)中的表达依次增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phA2的表达与涎腺癌瘤体大小、TNM分期、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EphA2可能影响涎腺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ERK/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苯乙酸钠(NaPA)作用于PLAG1转基因小鼠唾液腺肿瘤,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30只肿瘤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NaPA最大非致死剂量、一半最大剂量及同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收集肿瘤组织.观察其病理学特征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水平检测MAPK相关基因ERKJ1/2、ph—ERK1/2、cvclinD1的表达量,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3组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NaPA处理过的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且细胞无异常核分裂像,性质趋于良性。MAPK相关基因磷酸化ERK1/2、cyclinD1蛋白水平表达量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非磷酸化ERK1/2的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aPA可以通过抑制ERK/MAPK通路阻碍唾液腺肿瘤的生长,使细胞增殖减少,有望用于唾液腺肿瘤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