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手法治疗学龄期儿童急性股内收肌损伤36例石英林作者单位:455000河南安阳市按摩医院学龄期是指6~12岁这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我院儿科从1987年5月1996年12月,采用手法治疗学龄期急性股内收肌损伤36例,效果显著,故小结如下:临床资料学龄期儿... 相似文献
3.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7,(4)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82岁。2011年4月因左膝关节骨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功能恢复良好。2014年4月摔伤致左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入院,考虑远端骨折块距离假体近,患者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身体条件差,选择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同年9月再次摔伤致外固定架钉眼处骨折,考虑假体周围骨折尚未完全愈合,取出骨折部位外固定架螺钉,继续行外固定治疗;6个月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行外固定架取出术,术后3d出院。出院当晚,患者主诉左大腿内侧肌肉阵发性痉挛,继而疼痛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股内收肌群弹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2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配至组1(76例,行股内收肌群弹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电脑中频脉冲电疗法)和组2(76例,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电脑中频脉冲电疗法)。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观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周、2周、4周NRS、ODI、JOA及BARS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1)12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随访率84%。(2)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NRS、ODI、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组1均优于组2(NRS 1.45 vs 4.90;ODI 15.19%vs 45.87%;JOA 21.77 vs 8.89);治疗后1周、2周、4周组1患者三种评分无明显改变,组2患者各个时间点症状均有所缓解,在治疗后4周时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NRS 0.98 vs 1.02;ODI 13.27%vs 14.24%;JOA 22.61 vs22.33)。(3)治疗结束后组1有效率明显高于组2(98.44%vs 28.57%),治疗后4周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95.31%vs 92.06%)。(4)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及日常活动均有明显改善,且组1优于组2,但体征治疗前、后差别不大(P0.05)。(5)组1、组2分别至治疗后2周、4周,患者疼痛范围才有明显减小,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股内收肌群弹拨法具有治疗时间短、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等特点,疗效佳,与其他疗法综合应用,早期即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及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郑运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2,(1)
儿童脑性瘫的髋关节屈肌及内收肌痉挛,而无伸肌和外展肌适量对抗,能导致内收挛缩,产生剪式步态,并可产生进行性的髋关节半脱位。半脱位或脱位的发生率,在能行走组中为3%,不能行走组为60%。早期治疗的目标在于使致畸形的力量减弱,以改善髋周围肌力的平衡。内收挛缩的传统治疗是内收肌切断及闭孔神经部分切除术。内收肌起点从耻骨后移至坐骨,最初用于治疗儿童脊髓灰质炎麻痹性髋脱位。 相似文献
6.
腰、臀、膑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患者,临床表现可有会阴部、股内收肌群疼痛,由于部分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劳损所致女性患者,还可有下腹痛,月经痛、性交痛及外阴胡道痛等妇科症状。对这些患者常因诊断不明而被延误治疗,本组报告14例,就有关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采用内收短肌、股薄肌移位术治疗脑瘫剪刀步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内收短肌、股薄肌移位术为基本术式治疗脑瘫剪刀步73例,男47例,女26例;年龄为5~36岁,平均12.06岁.术前肌张力采用Ashworth法评估,1级12例,2级38例,3级18例,4级5例.术中将内收短肌止点切下,与阔筋膜张肌缝合;将股薄肌止点切下,经腘窝后方移位于股骨外髁;同时完成的手术还有髋松解术55例,腓肠肌内外侧头松解术23例,腘绳肌前移术37例,腘绳肌延长术13例,腓肠肌切断术32例,跟腱延长术30例,胫前肌外移术31例,腓骨长肌内移术8例.术后石膏托固定,6周后去除石膏行功能锻炼.手术疗效根据自行拟定的标准进行术后评估.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5个月,平均24.4个月.所有患者剪刀步态均完全纠正.术后功能评估,优61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7.25%.疗效欠佳的2例主要表现为膝部屈曲,服药后有所缓解.各组手术前后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D组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收短肌、股薄肌移位术可有效纠正脑瘫患者剪刀步,术后功能满意;对下肢其他畸形应综合设计矫形方案,手术一次完成,以利于术后行步态训练;同时术后功能锻炼应与智商的提高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外伤致肌腱断裂较常见,但股直肌肌腹完全断裂较少见,因无明显症状,易与肌疝混淆,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23岁,军人.于1984年10月长跑后发现左大腿上段前侧有一鸽蛋大小的包块,有酸胀感,但无疼痛,膝关节伸屈无明显异常,外院诊断为“肌疝”.后包块逐渐增大,于1986年2月入院.体检:左大腿中上段前侧10×8cm椭圆形包块,边缘清楚,质软,压之稍可缩小,无压痛,左膝关节伸屈活动不受限,X线及化验均正常,诊断为“肌疝”行手术治疗.作左大腿前侧12cm纵形切口,见股直肌于膝上15cm处肌腹完全断裂.肌腹断端回缩,断端有纤维疤痕粘连.略加修齐肌肉和筋膜,在断端周围的外膜上作褥式缝合使其对合.术后石膏托固定5周.随访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10.
例1男,61岁。明确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经膀险行前列腺切除手术。术后恢复顺利,排尿通畅。术后3周,患者出现右侧耻骨结节处疼痛,影响右下肢活动。检查右侧耻骨结节局部压痛处无炎症改变,右腹股为淋巴结略有肿大,考虑为股内收肌痉挛症。予以2%利多卡因5ml加泼尼松龙2. 相似文献
11.
患儿张× ,男 ,11岁。因碰伤右大腿后肿痛并出现肿物2 0天而于 1999年 4月 10日来我院。查体 :一般情况可 ,心肺无异常 ,肝脾肋下未及。右大腿中段前正中部可见一肿物 ,约5× 4× 3cm3大小 ,质软 ,活动度可 ,无触痛 ,距肿物下约 5 cm处可见一横形皮肤伤痕 ,长约 10 cm。双侧对照 ,患侧伸膝力量差。以“股直肌疝”收入院。入院第二天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术区 ,铺无菌中单及大洞巾。以肿物为中心行纵行切口 ,长约 10 cm,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结扎止血、护皮 ,仔细分离 ,见深筋膜完整无损 ,遂排除肌疝的可能性。纵行切开深筋膜… 相似文献
12.
韩文斌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8,(3)
ORG9487是新型速效非去极化类固醇肌松药。该 药对拇内收肌的起作用时间与1mg·kg~(-1)的琥珀胆碱类似,估计ORG9487的ED_(90)约为1.15mg·kg~(-1),但作用持续时间比琥珀胆碱稍长。注ORG9487 1.5mg·kg~(-1)后,四个成串刺激(TOF)和T_1恢复到90%的时间为16.4min;而注琥珀胆碱1mg·kg~(-1)则为10.6min。已证明维库溴铵和罗库溴铵引起喉内收肌和拇内收肌松弛的起效时间有差异,以维库溴铵起效较快。作者为了 相似文献
13.
14.
1998~ 1 999年 ,我院救治 3例因青霉素肌内注射致局部变态反应 ,误诊为感染后加大青霉素用量导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 ,现报告如下 ,旨在强调二者的鉴别观察 ,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的严重后果。1 病例介绍3例中男 1例 ,女 2例 ,年龄 2 6~ 45岁。均无青霉素过敏史。分别因卵巢肿瘤、尿路感染、手外伤肌内注射青霉素钠 80万 U,2次 /d。注射前青霉素皮试均为阴性 ,连续注射 2~ 4d,注射部位出现皮疹 ,直径为 5~ 1 2 cm的圆形或不规则红斑、风团、浸润性斑块伴有瘙痒。诊断为局部注射造成“感染”,改为静脉滴注青霉素 80 0万 U,1次 /d。…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患者男,51岁,发现左大腿内侧包块2个月,无红肿、发热、疼痛,局部无皮疹。超声:左侧大收肌内约45 mm×38 mm×34mm类圆形混合回声团,形态尚规则,以实性为主,边界欠清晰,无明显包膜,实性部分回声细腻均匀(图1A);CDFI见其内多条短棒状血流信号(图1B);峰值流速(peak velocity,Vp)=17cm/s,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0.79,弹性评分3分 相似文献
18.
坐骨神经损伤较少见,受伤后症状明显,一般不易漏诊误诊,我院自2000年至2005年收治2例特殊神经损伤病人,现报告如下。例1:男,30岁,以左股骨干骨折手术后,左足踝背伸功能障碍6个月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因车祸致头部及左下肢外伤在他院诊为硬膜外血肿,左股骨干骨折(中段)当时急症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健康成年人拇内收肌厚度值测量,初建国内健康人群各年龄段拇内收肌厚度参考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参加体检的人员、医院病房陪护人员及实习护生共1 000人,首先进行营养评估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859人,按性别与年龄分10组,统一使用皮褶厚度计测量惯用手、非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结果 41~50岁、51~60岁、61~70岁3个年龄组的双手拇内收肌厚度均显著高于18~30岁年龄组、31~40岁年龄组;在同一年龄段,男性拇内收肌厚度显著高于女性;同年龄段同性别人群中,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显著高于非惯用手;健康成年人惯用手与非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值与身高、体质量、BMI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拇内收肌厚度值各年龄段、性别之间、惯用手与非惯用手均有不同,其参考值可为临床营养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4岁,于2004年1月因劳累后出现腰部疼痛,疼痛呈阵发性发作,为纯性疼痛,可向会阴部、双下肢后外侧放射,自觉夜间疼明显,伴乏力、消瘦,无明显午后低热及盗汗史,继而腰部出现包块,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结核并椎旁脓肿,予以抗痨治疗并局部穿刺,出院后继续服药治疗,但腰部穿刺口长期不愈合,并有白色分泌物流出。近一月来症状加重而于2006年2月7日入院。入院后查:L4棘突左侧旁开5cm处可见1×2cm2的瘘道,道口周围红肿,可见黄白色的分泌物溢出,T12、L1棘突旁软组织压痛,两侧腰大肌压痛及叩击痛,拾物试验(-),双下肢感觉运动良好,余无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