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患者2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螺旋CT影像学特征,探讨螺旋CT诊断程序。结果侵犯单个鼻窦的肿瘤12例,包括筛窦8例,上颌窦4例;其中6例伴有鼻腔侵犯。病变同时侵犯多个鼻窦和鼻腔者12例,包括上颌窦和筛实8例,筛窦和额窦4例。肿瘤的CT表现为鼻腔/鼻窦内单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肿块,部分区域可见低密度影,其周边显示完整的骨性包壳,呈膨胀性生长,周围组织受压变形但界限清晰。结论螺旋CT扫描是诊断鼻腔鼻炎骨化纤维瘤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本组23例真菌性鼻窦炎中真菌球20例,CT表现为受累鼻窦密度增高,内充以软组织影,18例中央可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云絮状高密度影,融合成团块状,边缘欠清楚,受累窦壁骨质有不同程度增生肥厚,3例上颌窦内壁可见骨质吸收,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3例,均为全组鼻窦受累。所有被累及的鼻窦黏膜增厚,窦腔实变,CT表现为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磨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受累鼻窦膨胀2例,窦壁骨质侵蚀1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2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CT特征表现,如病变鼻窦内团块状高密度影、斑点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病变常膨入附近鼻窦或鼻腔,鼻窦骨壁可伴有压迫性破坏或吸收等。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球型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术前CT检查判断为真菌球型鼻窦炎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术前CT检查、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鼻窦CT平扫并重建,均行内镜鼻窦手术,术中观察鼻窦内黏膜肿胀、分泌物等情况,并与术前鼻窦CT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 结果 30例患者术中检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准确率为93.7%。鼻窦CT检查可见鼻窦内钙化影27例;鼻窦内完全浑浊高密度影21例;部分浑浊且表面不规则的“土坷垃征”13例;鼻窦局部骨质增厚16例。另外2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上颌窦嗜酸细胞乳头状瘤1例、出血坏死性息肉1例。 结论 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CT主要特征是鼻窦内软组织不均匀密度影,其内可见高密度钙化点;其次鼻窦内部分浑浊影,表面高低不平;骨质局部增生肥厚也是其体征性表现。单纯依靠CT检查结果诊断真菌球型鼻窦炎有误诊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分析单侧良性蝶窦病变在CT及MRI中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分析21例单侧良性蝶窦病变且经鼻内镜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住院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 21例单侧良性蝶窦病变中,囊肿7例,CT表现为蝶窦内圆形或卵圆形较均匀软组织密度影,蝶窦腔膨胀性改变者可伴有骨质吸收变薄,MRI表现为长T1和长T2不规则球形信号影;真菌性病变8例,CT表现为蝶窦内不规则点片状钙化斑或云絮状密度增高影,呈毛玻璃样改变,MRI表现为蝶窦内混杂信号,炎症片状渗出呈高信号,真菌结节呈T2WI低信号;脑脊液鼻漏3例,CT表现为蝶窦内单纯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脑脊液高信号影与鼻窦内高信号液体影之间有线状高信号影相连,其他组织(脑组织、鼻黏膜)呈低信号;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CT表现为蝶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匀,MRI表现为肿物有不均匀强化,呈现条索样或不同程度“脑回征”。 结论 CT可以较好地显示病变周围的骨质改变,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侵袭范围,两者结合可为单侧良性蝶窦病变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CT结合增强MRI分析比单纯依靠CT扫描更具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收集鼻窦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2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完善CT、MRI等相关检查,根据病变情况予以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并分析患者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要点。结果 CT下可见肿瘤病变以髓腔为中心向周围膨胀性生长,窦腔发生变形但边界清楚,病变内部不均匀,有低密度囊变区及致密骨样间隔。13例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6例行改良鼻侧切开术,1例行冠状切口颅骨切开术,1例行上颌窦根治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18例,部分切除3例,平均手术时间(4.8±0.42)h,术中平均出血量(190.00±28.06)ml;术后随访期间,出现复发者2例(9.52%)。1例术后眼部出现瘀青、肿胀,1例并发脑脊液漏,均予以积极对症治疗。结论  CT扫描是鼻窦骨化性纤维瘤最常用且价值较高的术前检查手段,鼻内镜切除肿瘤是常用手术方法,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尽早选择合理手术方案彻底切除病灶,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AF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术后综合治疗.结果 随访2~4年,治愈14例(占87.5%),显效1例(占6.25%),无效1例(占6.25%).结论 AFS的诊断主要依据CT中多个鼻窦腔实变膨胀,伴有弥散匍行状或云雾状高密度影,阴影周边为软组织影,术后病理组织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Charcot-Leyden晶体.手术关键纠正鼻腔鼻窦结构异常、彻底开放病变鼻窦、清除变应性粘蛋白,术后予免疫治疗、抗真菌治疗及鼻腔冲洗.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方法收集21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5岁~50岁。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术前行鼻内镜检查、皮肤点刺变态反应皮试、总IgE及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涂片检查。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涂片+培养。结果鼻内镜检查见所有病例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周围稀薄黄色或黏白色分泌物。9例11侧鼻腔可见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10例(10侧),双侧病变为11例(22侧);单侧或双侧病变全组鼻窦均受累;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3例4侧颅底骨质吸收,1例颅内侵犯。20例行鼻内镜手术,1例行双冠经路+鼻内镜手术。术中见17例窦腔有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黏蛋白),4例窦腔为褐绿色泥样分泌物。随访6个月至7年,治愈14例,好转7例,其中3例术后2年再手术。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片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可伴骨质吸收或侵袭性生长,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检查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25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标准分析评价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结果24例(96%)均为单侧单窦病变,1例(4%)为双侧单窦病变;上颌窦占92%,蝶窦占8%。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病变鼻窦内全部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53.8%,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46.2%;钙化斑或点68.0%。病变鼻窦骨质增生硬化100%,病变上颌窦窦口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72.0%。此外还有上颌窦口阻塞并扩大(72.0%)及液平面、气泡等(32.0%)。鼻窦CT扫描术前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4.0%。结论真菌球在鼻窦CT除表现为特征性的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及钙化斑或点外,还可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并同时可伴有骨质增生硬化、窦口阻塞并扩大及上颌窦口和(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等。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筛选及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最终确诊仍需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真菌性鼻窦炎CT的非特征性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前CT,提出非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术后病理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17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及鼻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术中清理窦内病变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真菌感染。其中单纯蝶窦35例,单纯上颌窦84例,筛窦上颌窦49例,全组鼻窦3例,筛窦蝶窦5例。观察以上各组术前CT除病变钙化特征以外的非特征性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共176例179侧,其中单侧173例,双侧3例(全组鼻窦感染)。CT的非特征性改变包括:窦内病变密度均匀增高,窦内病变密度不均匀增高,受累鼻窦内侧壁可有骨质吸收。病理证实179侧中,单纯蝶窦组CT病变钙化27侧,CT病变非特征性改变8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5侧,不均匀密度增高3侧;单纯上颌窦组病变钙化72侧,病变非特征性改变12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8侧,不均匀密度增高4侧,伴有骨质吸收5侧;筛窦上颌窦组病变钙化36侧,病变非特征性改变13侧,其中窦内均匀密度增高9侧,不均匀密度增高4侧,伴有骨质吸收6侧;全组鼻窦组病变钙化6侧;筛窦蝶窦组病变钙化5例。窦内病变钙化达81.56%。结论:窦内病变的钙化被视为真菌性鼻窦炎CT的特征性表现,但在临床工作中可观察到部分真菌性鼻窦炎术前CT的非特征性改变。当缺乏CT的特征性表现时,仅通过CT尚不能作出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诊断,需其他检查手段来做鉴别诊断,甚至需经手术探查后的病理诊断来确诊。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广泛临床应用 ,已使原先仅限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外科手术逐步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近几年来我院尝试经鼻内镜进行鼻腔鼻窦良性肿瘤的切除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单侧鼻塞 ,并经鼻镜检查鼻腔显示占位性病变 ,本组共 11例。男性 8例 ,女性 3例 ,年龄 38~ 6 1岁 ,鼻窦 CT显示单侧鼻腔软组织影 ,密度不均匀 ,个别病例有骨质吸收现象。术后病理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 8例 ,海绵状血管瘤 3例 ,肌细胞上皮瘤 1例 ;纤维瘤 1例。手术方式 :经鼻内镜全鼻窦开放术。术后随访 10~ 36个月。结果 :术…  相似文献   

11.
影像导航引导鼻内镜下前颅底骨化纤维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在经鼻内镜切除前颅底骨化纤维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影像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累积眶纸板、颅底骨质的筛窦骨化纤维瘤12例男性患者,初次手术9例,复发病例3例。术前行鼻窦CT连续扫描,骨算法,层厚1mm。结果 CT显示所有病例筛骨水平板、眶纸板受累。4例前界至额隐窝前缘(鼻骨后);6例累及眶尖与蝶窦外侧壁交界处:1例广泛累及上颔骨、蝶骨大翼、蝶鞍和斜坡。11例彻底切除病灶,1例(病变广泛者)切除大部分肿瘤。平均手术时间3.2小时,影像导航配准过程平均25分钟。1例术中并发脑脊液漏,术中鼻内镜下修补成功;3例术中损伤眶纸板,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4年,姑息手术病例肿瘤生长缓慢,其余病例无复发,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借助影像导航引导,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累及眶纸板、前颅底骨质的骨化纤维瘤,具有一定优势,但病灶不应广泛侵及额隐窝、蝶骨及斜坡。  相似文献   

12.
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9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提高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诊治水平的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范围不同,其中3例选择上颌窦进路,将鼻腔上颌窦肿块完整切除;6例在全身麻醉下行颈侧切开术。结果:2例因手术切除不彻底,分别于术后8个月和9个月复发而再次手术,其余7例随访2~10年无复发,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是一种以青少年发病为主,具有局部侵袭性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特别是CT扫描是临床诊断的基础,彻底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上颌窦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症状和CT表现,探讨CT扫描在诊断上颌窦肿瘤中的价值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提高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上颌窦肿瘤患者,全部患者均经CT扫描、鼻内镜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临床特征表现为鼻塞98%,鼻分泌物增多72%,鼻出血65%,面部疼痛25%。CT示恶性肿瘤窦壁骨质呈溶骨性或筛孔样骨破坏,窦腔内均见软组织肿块,窦腔轮廓消失,软组织肿块突出腔外;良性肿瘤CT示肿块边界清楚,周围组织受压,呈膨胀性生长,未见明显的骨质破坏。结论上颌窦肿瘤缺乏临床特异性,而CT可以较好的显示病变程度、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帮助定性,对制定手术方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手术中影像导航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鼻内镜手术中使用影像导航系统的作用.方法 回顾2000年1月~2003年5月进行的76例影像导航鼻内镜下手术,对比不同手术中影像导航使用次数;采用视觉模拟尺量化评估术者对影像导航的需求程度及对术中影像导航的满意程度;对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和垂体腺瘤切除术时使用和不使用影像导航鼻内镜下手术时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疾病间影像导航使用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术者对影像导航的需求程度和满意程度也有差别.进行鼻内镜下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和垂体腺瘤切除术时,使用和不使用影像导航,所观察的客观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从骨化纤维瘤切除情况看,还不能认为使用影像导航手术比不使用更能完全切除肿瘤.结论 不同病变手术时导航使用的程度不同,涉及重要部位和结构的手术才有使用的必要;病例越复杂,越能证明影像导航系统作用强.使用导航系统操作达到最佳状态可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Cemento-ossifying fibroma is a rare benign tumor which can affect both jaw bones, particularly the mandible. CASE REPORTS: We report two cases of cemento-ossifying fibroma which illustrate the radiological and anatomic features of these tumor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cementifying fibroma and ossifying fibroma wa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he cementifying fibroma was treated by surgical resection followed by immediate reconstruction with an iliac bone graft. The ossifying fibroma was treated by enucleation-resection. DISCUSSION: The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cementifying and ossifying fibroma allow distinction. Surgical treatment is achieved by enucleation resection for small-sized ossifying fibromas and mono-bloc resection with bone reconstruction for large-sized cementifying and ossifying fibromas.  相似文献   

16.
Ossifying fibromas are rare fibro-osseous lesions occurring in maxilla or mandible.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reports of the lesion developing in nasal bones, paranasal sinus or the eye socket. We describe here a case of ossifying fibroma in the temporal bone with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包括骨瘤、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内的累及鼻颅底区域鼻腔鼻窦骨源性良性肿瘤鼻内镜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经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骨源性良性肿瘤140例,包括骨瘤116 例,骨化纤维瘤1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10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鼻内镜手术95例,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手术24例,鼻内镜联合鼻外入路21例。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骨瘤均彻底切除。骨化纤维瘤12例得到彻底切除,2例有病变残留。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0例采取姑息性手术,术后面部外观得以恢复,病变对周围组织地压迫症状得以缓解。术后随访6~36个月,骨瘤术后无复发,骨化纤维瘤术后复发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术后视力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结论 骨瘤、骨化纤维瘤及骨纤维异常增殖是鼻窦常见的良性纤维骨性病变。三者临床症状相似。高分辨率CT和(或)MRI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影像导航引导鼻内镜并必要时联合鼻外入路手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病变类型、患者症状、肿瘤位置及范围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The ossifying fibroma is a fibro-osseous lesion that rarely occurs in the paranasal sinuses. Due to its tendency to behave locally aggressively, complete resection is generally recommended. A subdivision into the aggressive juvenile ossifying fibroma (JOF) and the less aggressive cemento-ossifying fibroma of the adult (COF) is clinically reasonable.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management and follow-up of the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ossifying fibroma at our ENT-department from 2006 to 2010. A total of fiv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reby comprising one of the largest case series of paranasal ossifying fibromas. In three patients an exclusively endoscopically controlled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Two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COF declined surgery. Within the 2-year follow-up, no progression was detected. While the JOF should always be surgically treated, for the asymptomatic paranasal ossifying fibroma of the adult (COF) a wait-and-scan strategy, similar to that recommended for osteomas or fibrous dysplasia, could be an option in selected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