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对患有皮肤疾病的患者采取中医放血疗法进行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参考近年来中医放血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文献资料,总结中医放血疗法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实践应用。结果中医放血疗法是通过使用特定的工具将相应的腧穴、病灶点等刺破,放出少量的血液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疾病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除恶血、调血气、通经脉,从而达到调理脏腑气血功能的功效。放血疗法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对于口腔溃疡、麦粒肿、痤疮等均有较显著的疗效,且操作简单,快速,安全,费用低,因此患者的接受度、认可度较高。结论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使用中医放血疗法安全、有效、经济,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使其在更广阔的疾病领域得到应用,为广大皮肤疾病患者造福。  相似文献   

2.
卵巢早衰是妇科疑难病症,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其引发的更年期症状以及不孕、骨质疏松、冠心病等疾病困扰着很多患者。对其治疗有激素替代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卵巢移植、赠卵胚胎移植、中医治疗等等。中医治疗因为其治疗方法多样、效果持久、副作用少受到很多患者的信赖。文章就中医治疗卵巢早衰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介绍吕华主任应用中医膏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经验。其在长期应用中医膏方治疗慢性肺系疾病中,形成了以本虚为主、兼顾邪实,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于中医诊治的全过程,其主要包含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时空统一3个方面。中医诊断思维是中医思维在诊断疾病上的应用体现,也是认识疾病的必然过程,其原理来自整体观念的指导,体现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4个方面。掌握中医诊断的思维原理,将有助于医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中医立法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医解毒治疗方法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治疗方式,是中国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但是人们往往对中医了解比较少,不知道其对于各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如何。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也渐渐展露出其特有的优势,在许多临床疾病中得到了有效运用。本文对中医解毒治法在内科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了解此种方法的益处,从而对各类疾病的治疗能更加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穴位敷贴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疗效.方法 选入符合标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0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予氨茶碱治疗,治疗组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疾病有效率及中医症候疗效.结果 穴位敷贴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及单项症侯均有疗效,同时可以改善中医症侯评分及单项症侯表现,其有效率高于氨茶碱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穴位敷贴可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及中医症侯,并有效改善其单项症候表现.  相似文献   

7.
陈新 《中医学报》2016,(12):1859-1862
目前,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障碍研究主要集中在益气活血化痰联合疏肝解郁治疗,同时也在尝试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疾病评价体系。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障碍的病因、病机复杂,使其中医辨证论治中"证"的诊断规范化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由于此病的临床表征个体化差异明显,疗效观察涉及呼吸、心理、生活质量等各方面指标,使得研究工作缺乏明确统一的指标;另一方面,现有的中医研究结论缺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数据支撑,影响其公认度。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思想正切合当前精准医疗的治疗思路,针对此类个体化差异明显的疾病治疗前景广阔,应继续收集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今后,中医对此病的研究首先应明确对其"证"的诊断定义要精准,要有量化指标评价体系,要有可靠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要能经得起大范围的临床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8.
女性不孕症中医治疗概述张翠萍(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合肥230038)关键词不孕症/中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疾病,病因十分复杂,多种全身性疾病以及生殖器官本身疾病均可导致不孕,故治疗颇为棘手。中医治疗女性不孕症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较高,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近年来比较高发的妇科内分泌失调的疾病,中医在治疗本病时有其显著的优势,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辨证思想,其发病多于肾虚有关,故在中医治疗中历代医家学者多从肾论治。  相似文献   

10.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妇科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不规律的月经、肥胖、痤疮、不孕等表现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全国名中医尤昭玲根据疾病特质,将妇科疾病分为中医全病程管理、中医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医全疾病管理3种类型,分类管理,维系女性生殖健康、孕育安全。尤昭玲教授将PCOS归属于需要中医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疾病范畴。将PCOS分为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绝经后期三期论治,设立A、B、C、D 4种治疗方案,为PCOS患者提供系统化、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及其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选取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调补脾胃中药治疗。观察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疾病缓解、中医证候改善、及结肠黏膜病变改善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单纯西药治疗在缓解患者疾病病情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其中医证候改善及减轻黏膜损伤程度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由于单纯西药治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改善其相关中医证候,减轻其黏膜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毛大鹏  毛颖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17-2218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辨证、认证颇有难度。陈家杨主任医师长期研究精神、神经疾病的中医治疗,对失眠症治疗经验丰富,辨证论治严谨,分型清晰,疗效确切。陈家杨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年,致力于中医精神、神经疾病研究治疗,写出《实用中医精神病学》和《实  相似文献   

13.
雄激素性秃发是临床常见的毛发疾病,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简要其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内外治法、经验法及中医特色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高鹏 《中外医疗》2012,31(8):112-113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粘膜为主的疾病。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优势体现在对疾病认识方法上的不同观念即:辨证观念、整体观念和局部整体统一的观念。对皮肤病有独特的诊疗优势,强调根据标本缓急的不同而采用分阶段论治的方法,加强对中医治疗皮肤病优势的认识,保持和发扬其优势,是中医走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情志疏导系列疗法对乳腺疾病的防治效果。方法:纳入27例乳腺疾病患者,对其实施中医情志疏导系列疗法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中医情志疏导系列干预治疗之后,与治疗前进行比较,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减小,均P<0.05,中医情志疏导系列干预治疗之后,与治疗前进行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均显著增大,均P<0.05。结论:乳腺疾病患者实施中医情志疏导系列疗法治疗可以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太平御览》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名、病因及治疗。全书共计31种中医内科疾病,内容主要见于疾病部、药部及方术部。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起居不节、先天因素及其他因素。治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其内科疾病资料有百家共鸣、不成体系的缺点,但在研究古代医学文献、丰富医学理论、拓展治疗思路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名繁杂众多,根据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肠风""脏毒"等范畴。研究其中医病名源流,分析古代文献的有关论述,可从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取得宝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分期分阶段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名繁杂众多,根据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肠风""脏毒"等范畴。研究其中医病名源流,分析古代文献的有关论述,可从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取得宝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分期分阶段治疗本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治综观当今医界,无论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注重微观化治疗的西医,还是注重宏观,强调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其治疗主体仍更多地停留在"症"或"证"这一层面,并未真正实现治病求本的初衷。为此,笔者认为要使中医这一经典理论实至名归,真正有效指导临床,无疑应追根溯源,从疾病产生的多维度因素入手,方能确识其"本"。可见,治病应包括症状治疗、心理治疗和文化治疗三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既要针对疾病的状态进行治疗,更要针对疾病产生的过程进行干预,才能实现治病求本。当今尤其应重视中医包括文化在内的多层面的功能研究,才能使中医学发挥其养命、养性、治病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病机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分析疾病、认识疾病规律不可缺少之理论。介绍刘鲁明教授运用中医病机理论治疗胰腺癌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