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霞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0,27(8):761-761
<正>神经内科患者由于意识障碍,球麻痹,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常采用留置胃管技术给患者进行胃肠营养。笔者所在科自2007~2009年共有留置胃管患者385例。均采用复尔凯(FR14)鼻胃管,插管深度为55~65cm。笔者发现传统固定法弊端较多,不适合临床应用,改良了两种鼻饲管固定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上 ,鼻饲对不能经口进食病人的营养供给非常重要 ,而对鼻饲胃管的固定多采用胶布 ,由于多种原因 ,此种方法并不牢固 ,易发生脱出 ,影响病人的营养供给。重新更换胶布或安置胃管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笔者从2003年1月起 ,对胃管固定作了改进 ,经临床使用50例 ,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41~88岁。主要为脑血管疾病、重症肌无力、各型脑炎等病人。1.2方法 :将胃管量好刻度 (病员发际到剑突的长度)后 ,在该刻度处将一干净系带 ,系牢于该处 (因一次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持续滴注和分次注入两种鼻饲流质的临床对比,寻找出比较适合老年患者的鼻饲方法。方法:将50例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持续滴注法)和对照组(分次注入法)各25例,对鼻饲后反流、患者的腹泻情况及护士所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持续滴注组与分次注入组在患者反流、腹泻及护士所用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滴注鼻饲流质法是安全、可行的鼻饲流质方法,较适合老年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比较常用的三种胃管的固定方法,选择既牢固又简单易行的方法.方法:分析比较传统固定法(A组)109例与Y型宽胶布同定法(B组)117例,棉线同定法(C组)136例,分析3组的意外脱管率、固定胃管处皮肤受损情况、需再次固定或改用其他方法等情况.结果:胃管意外脱管率方面,传统固定法(A组)明显高于Y型宽胶布固定法(B组)和棉线固定法(C组)(P<0.05).胃管固定处皮肤异常方面,棉线固定法明显少于传统固定法和Y型宽胶布固定法(P<0.05).需再次同定或改用其他方法数方面,棉线固定法少于Y型宽胶布同定法(P<0.05);Y型宽胶布同定法少于传统固定法(P<0.05).结论:棉线固定法是一种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对皮肤损伤小,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胃管固定法在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587例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3例与实验组29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胶布或胶管寸带固定法,实验组采用一次性输液管打结环绕固定法。观察两组患者的舒适清洁度、管道脱落率、成本消耗、操作时间及皮肤受损发生率。结果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舒适清洁度高于对照组,管道脱落率、成本消耗、操作时间及皮肤受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新的固定方法固定更为牢固、取材方便、美观、简单易行、舒适清洁、管道脱落少、节省操作时间用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重症脑卒中患者鼻饲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脑卒中患者,由于应激反应,机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剧增,胃肠外营养往往不能满足需要,鼻饲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即成为脑卒中患者的主要营养方式。为改善病人营养、减少并发症发生,我院内科于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对重症脑卒中病人采用留置胃管行鼻饲的方法,促进了病人早日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爱萍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2):109-110
神经内科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而不能经口自主进食,鼻饲措施是供给患者营养和热能,满足机体代谢生理需要,维持水电解质及氮平衡,维持患者生命及促进患者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饮食,水和药物的方法。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共对108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鼻饲措施,现将鼻饲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种胃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将观察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对照组用传统的方法固定。第二组为实验组用蝶形胶布固定。第三组为实验组在蝶形胶布的基础上,脸颊处用3m透明敷帖固定。观察三种方法固定的效果及皮肤刺激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固定方法滑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皮肤刺激方面实验组发生例数也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蝶形胶布的基础上,脸颊处用3m透明敷帖固定胃管的方法可有效减少胃管的滑出,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增加安全性。并且能减少胶布对患者皮肤的刺激,增加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采取不同鼻饲置管方式喂养对其成长、营养状态、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早产儿9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鼻饲置管的不同方式分作A、B、C3组,A组早产儿采取间歇鼻饲注入喂养方式;B组早产儿采取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方式,C组早产儿采取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方式,分别记录3组早产儿成长情况,同时检测3组早产儿喂养前后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变化,观察3组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结果 3组早产儿住院时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C组早产儿体质量正常时间、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与B组早产儿(P <0.05)。3组早产儿喂养前经检测,营养状态、肠道菌群测定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喂养4周后,C组早产儿营养指标测定结果均高于A、B两组早产儿,同时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菌测定结果高于A、B两组早产儿(P <0.05)。C组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总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组早产儿(P <0.05)。结论 早产儿接受鼻饲置管喂养时,可首选间歇持续注入喂养方式,相比单纯间歇或单纯持续喂养早产儿耐... 相似文献
12.
14.
静脉留置针两种穿刺置管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改进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方法:选择妇科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学教科书上的常规方法操作;实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进针见同血后即停止进针,左手握持固定针芯,并继续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顺血管方向推进外套管大部分后,左手松开针芯,右手继续将外套管完全送人血管,然后撤出针芯.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结果: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6.0%,对照组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留置针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芯和静脉血管,先推进外套管再退针芯的进针置管方法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17.
昏迷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吞咽动作不协调。需鼻饲营养或置胃管田药治疗时多易误入气道加重病情。我们利用患者呼气末瞬间胃管置入法护理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胃管置入的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心静脉置管对长期输液患者、肿瘤化疗患者、胃肠外静脉营养及危重患者的救治具有很高的价值,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除感染外,导管留置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堵塞[1]. 相似文献
19.
林爱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39(3):275-276
颈内静脉是头颈部最大的静脉,管径粗大(管径1.3~1.5cm)、充盈好,且解剖位置变异较少,临床上自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测量中心静脉压、胃肠外营养、输注化疗药物、快速输液扩容、血液透析等治疗的有效途径。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对158例肿瘤患者使用颈内静脉置管进行上述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穿刺次数、血管损伤少、留置时间长、方便患者起床活动、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较平时的头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低,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笔者对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进行了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静脉留置针三种置管方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