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32例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血浆和脑脊液(CSF)内皮素(ET)的含量,并与35例正常人和35例脑梗塞病人对照。结果发现:SAH 急性期患者血浆、CSF 中的 ET 含量明显升高(P<0.01),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痉挛者(CVS)升高显著(P<0.05)。说明内皮素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今后寻找有效的 ET 转化酶抑制剂及特异性 ET 受体阻制剂,治疗 SAH 后 CVS 提供新的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血浆心钠素 (ANP)、内皮素 (ET)的动态变化及在脑血管痉挛 (CVS)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39例 SAH患者、34例健康对照者 ,采用放射免疫技术 ,测定血浆 ANP、ET含量。结果 :在 SAH的不同时期 ,ANP、ET呈动态变化 ,且二者呈正相关。SAH合并 CVS组 ANP、ET与正常对照组及未合并CVS组比较显著升高 (P<0 .0 1)。结论 :血浆 ANP、ET含量的测定 ,可作为评估 SAH后 CVS的发生程度与预后的参考指标 ,为 SAH后 CVS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内皮素1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采集35例SAH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第1~3、7~9、13~15天,采用放免法检测脑脊液中内皮素1(ET-1)浓度.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 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ET-1浓度即有明显升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血管痉挛患者ET-1浓度明显高于未痉挛者.结论 SAH患者脑脊液中ET-1浓度的升高参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其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并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滴注Lipo PGE1,同时行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组不使用LipoPGE1,其余治疗措施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血浆和脑脊液中生化指标等方面的改变。结果:两组预后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预后较佳(P〈0.05);在出血后第3、7天,治疗组内皮素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再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素E1能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就是严重的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脑缺血或脑损害,这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中释放的一些有害物质有关,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红细胞分解产物、血红蛋白的释放等。由于这些物质的影响,93%的患者突出的表现为剧烈的持续性头疼。2001~2003年共收治100例,针对这一特点,我科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测定82例脑卒中病人(实验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内皮素-1浓度.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内皮素的浓度为(37.18±5.26)pg/ml,脑梗死组为(24.21±5.58)pg/ml,脑出血组为(27.06±6.54)pg/ml,健康对照组为(3.13±4.67)pg/ml.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卒中病人血ET-1明显升高,应用ET-1对抗药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脑卒中.  相似文献   

7.
依立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晨 《中国新药杂志》2002,11(5):404-405
[通用名称] fasudil hydrochloride injection,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 [药理作用] 本品是异喹啉磺胺衍生物,不仅能抑制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活动,而且还能抑制蛋白激酶A,G,C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即抑制平滑肌收缩最终阶段的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使血管平滑肌舒张,扩张血管.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可缓解及预防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改善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大脑皮质血流[1],对两侧颈总动脉闭塞引起的大鼠脑缺血模型,可增加缺血部位的脑局部血流量[2],部分增加脑局部葡萄糖利用率,可抑制一过性两侧颈总动脉闭塞引起的沙鼠脑缺血模型的迟发性神经细胞变性[3].  相似文献   

8.
目的 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减轻后遗症及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要严密认真观察 ,并及时查TCD、掌握发生迟发脑血管痉挛的动向 ,及早采取治疗措施。结果 对于有发生脑血管痉挛倾向的病人采取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如钙拮抗剂可有效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减轻后遗症。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血管痉挛是可以预防的 ,一旦发生 ,采取积极措施 ,能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及减轻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CVS)血浆、脑脊液中内皮素(ET)、NO的影响。方法对照组45例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另给予雌激素肌注。结果治疗7d后两组脑脊液、血液中ET水平均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77.8%(35/45)(χ2=4.1841,P<0.05)。结论雌激素能有效治疗SAH后CVS,与降低脑脊液及血液中ET水平、提高脑脊液及血液中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62例SAH患者分成缬沙坦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病情况并了解脑脊液和血浆内皮素、CGRP含量的改变。结果缬沙坦组症状缓解较快,CVS发病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周时缬沙坦组脑脊液、血浆内皮素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GR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周时2组脑脊液、血浆内皮素、CGRP含量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缬沙坦能减少SAH患者CVS的发生,可能是通过阻止脑脊液和血浆内皮素含量升高及CGRP含量降低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5例SAH后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梗塞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2天,平均8.3天;年龄52~81岁,平均65.6岁;临床Hunt-HessⅡ~Ⅲ级12例,Ⅳ~Ⅴ级3例;部分患者梗塞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SAH后Hunt-HessⅡ~Ⅲ级;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老年人,7~10天左右易发生脑梗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治疗术后预防脑血管痉挛( CVS)的疗效.方法 将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8):给予盐酸法舒地尔30 mg,3次/d,对照组(n=37):给予尼莫地平,1 mg/h,持续静脉泵入,两组疗程均2周,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6%)(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法舒地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行介入治疗后预防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12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然后改为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结果:治疗组CVS发生率,CVS持续时间,脑梗死(CI)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疗效显著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动脉持续灌注罂粟碱对兔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芦奕  孙丕通  惠国桢  白景阳  许友松  吴智远 《江苏医药》2004,30(5):334-336,M004
目的 观察动脉持续灌注罂粟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用“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制作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经一侧椎动脉用微量泵持续灌注罂粟碱。结果 持续灌注罂粟碱 2天、5天基底动脉造影直径和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级别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P <0 0 1) ;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P >0 0 5 )。对照组基底动脉、脑组织结构改变明显 ,治疗组基本正常。结论 动脉持续灌注罂粟碱有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围手术期静脉应用以及术中灌洗对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手术后血管痉挛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统计我科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经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规范使用尼莫地平以及术中是否同时进行术野内灌洗分为3组,分析其与血管痉挛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围手术期规范使用尼莫地平患者术后血管痉挛发生率(23.2%)明显低于未规范使用该药物者(36.3%),P<0.01;术中同时进行灌洗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最低(12.5%),灌洗组与单纯静脉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用药组为13.7%,同时辅助术中灌洗组为20.0%,而对照组为32.7%。结论围手术期静脉内使用尼莫地平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减少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比例,术中灌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增加这种抗血管痉挛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鱼  雷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963-965
目的:观察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25%硫酸镁15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天;10天后改为1次/天,再用10天停用。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SAH患者脑动脉的收缩峰速度,观察各组CVS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继发CVS 4例(14.3%),对照组13例(50%)。治疗组患者脑动脉的收缩率流速(Vp)较对照组差异极有显著性(P<0.01);且治疗后与治疗前Vp相经差异极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p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硫酸镁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58例明确诊断为SAH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所有患者均在72h内接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且表现轻微。结论法舒地尔防治由SAH引起的CVS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颜燕红  惠品晶  王中  张世明  郭亮 《江苏医药》2012,38(12):1407-1409,1489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5例CT检查为SAH患者,均行CTA和(或)DS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并行动脉瘤夹闭术。于SAH后各时间段行TCD检测,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阻力指数(R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同侧大脑中动脉与颅外段颈内动脉之比(LI)指数,分析血流频谱形态等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且与SAH后7-10dCTA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CD检测显示,MCA Vm、LI指数于动脉瘤性SAH后3-6d开始升高,7-9d达高峰,持续至13-16d;以MCA Vm高于120cm/s及LI指数>3作为判断脑血管痉挛(CVS)的标准,CVS发生率51.4%(18/35),且TCD与CTA检测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27)。结论 TCD是判断动脉瘤性SAH后CVS的一项无创的检查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测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将本院120例SAH后CV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尼莫地平治疗SAH后CVS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实验研究通窍活血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的预防作用,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弥猴随机分为两组(各4只),开颅右侧大脑中动脉(MCA)近端旁置微透析管后自体动脉血覆盖复制SAH模型。SAH后治疗组予通窍活血汤、对照组予安慰剂连续口服12d。SAH前4d、SAH后7d,两次右颈内动脉造影。连续12d收集每天微透析液,分光光度法测量其氧合血红蛋白(OxyHb)浓度。结果两次造影治疗组右MCA近端口径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缩小明显(P<0.05),有严重的血管痉挛。OxyHb浓度:两组SAH后2 ̄5d无明显差异(P>0.05),6 ̄8d治疗组(8d后为零)明显低于对照组(11d后为零;P<0.05),治疗组峰值(5d)明显低于对照组峰值(7d;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能有效预防SAH后DCV,降低SAH后血管周边OxyHb浓度可能是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