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湖南省洲垸型血防健康教育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洞庭湖洲垸型疫区血防健康教育 (下称健教 )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作用 ,1 992~ 1 996年在湖南省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南县的永伏、狗头洲、均安 3个村在实施世行贷款项目防治方案时 ,开展了健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1 .1 血防知识调查1 992年 1 0月 ,随机抽取试区 6~ 65岁目标人群 50 0人 ,用统一的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试卷考试 ( 60分为及格 ) ,统计血防知识及格率。1 .2 接触疫水行为调查1 992年 4~ 9月 ,每月随机抽取 1 50人 ,询问接触疫水情况 ,统计接触疫水方式和行为不正确率。1 .3 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1 …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我省南洞庭洲垸亚型血吸虫病重疫区单纯化疗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我们选择了资阳区石码村作为试点,于1984~1996年进行了纵向观察。1试区概况该村位于南洞庭的万子湖南岸。全村1244人,其中沿堤一线居民1083人。垸外有螺洲滩306.82万m2,是本村与外地人群放牧、捕鱼捞虾、采摘野菜的活动场所,人、畜接触疫水频繁,这些洲滩多属一类易感地带[1],属洲垸开放型血吸虫病重疫区。2内容和方法2.1人群化疗1984~1991年以每年粪检阳性者为化疗对象。1992~1996年采用扩大化疗,对象是粪检和血清检查阳性者以及询检体检有接触疫水史和血吸…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化疗后人群血吸虫感染、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在观察试区 ,以 1 2 9例感染者经吡喹酮治疗后虫卵转为阴性的 1 2 6人为“再感染”研究对象 ;2 4 7例粪检阴性人群作为“感染”研究对象。追踪观察两组人群在一个感染季节后的再感染情况 ,并调查其接触疫水情况以及当地螺情和疫水变化情况等因素 ;再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基线感染率为 1 3 .3 7% ,经过一个感染季节后 ,标准化感染率为 4 .1 1 % ,标准化再感染率高达 1 3 .76% ,再感染率已恢复到化疗前人群感染水平 ,其中年龄≤ 1 2岁组再感染率 ( 2 2 .50 % )高于 >1 2岁组感染率 ( 9.3 0 % )。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年龄、6~ 9月疫水接触指数、居住地距阳性螺点距离是再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职业和 6~ 9月疫水接触指数是血吸虫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也存在较快感染和再感染趋势 ,初步揭示了感染和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多水平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四川省中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健康相关行为影响因素,为制定四川省中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四川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每个县(市、区)抽取5个流行乡(镇),每个乡(镇)选择1所小学4~6年级100名学生和1所初中1~3年级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述对象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水平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学生疫水接触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62 200份,回收问卷59 134份,其中有效问卷56 510份。56 510名调查对象中,初中生22 955名,小学生33 555名;男生28 297名,女生28 213名。男生疫水接触行为比例显著高于女生(P < 0.001),重度流行区学生疫水接触行为比例高于轻度流行区(P < 0.001),初中生与小学生疫水接触行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水平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知识、信念、自我效能水平越高,疫水接触行为比例越低(P < 0.001),且在县级水平上学生疫水接触行为存在一定聚集性(P < 0.001)。结论 四川省中小学生疫水接触行为在县级水平上存在一定聚集性,在制定中小学生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策略及措施时应同时考虑个体、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疫水中血吸虫尾蚴的监测对预报易感场所,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人群感染提供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江滩尾蚴分布规律的调查,在我县尚未系统开展。因此,我们选择本县长江新济洲作为调查区,利用C6膜粘蚴法[1],于1996年7月进行现场调查,现将初步调查情况...  相似文献   

6.
安徽东至县香隅镇香口、渔渡两行政村为本地长江南岸上游江段的湖沼型江滩亚型流行村,总人口3325人,其中常住3084人,绝大多数沿江而居。村民因上滩耕种油菜等作物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2000年底,两村有钉螺面积172000m2,均分布在沿江江滩;有耕牛65头。为了解该地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制订防制策略提供依据,作者于2001年春对该地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如下。内容与方法一、人群感染情况调查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对两村6~60岁常住人群进行查病,受检率要求≥90%。计算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居民的血吸虫感染率。二、滩地螺情调查采用系统抽…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短期健康教育的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和探讨血吸虫病防治中健康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选择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鄱阳湖某洲垸型疫区村居民为研究对象 ,开展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的短期健康教育宣传 ,从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接触疫水行为和血吸虫感染率三方面分析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 :短期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居民的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和对血吸虫病危害的认识 ,居民生活性和娱乐性接触疫水频率也有所降低 ,但居民接触疫水的行为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化疗后再感染严重。结论 :短期的健康教育能提高居民对防治血吸虫病的认识 ,减少女性人群接触疫水的频率 ,使女性感染率下降。但由于男性人群捕鱼频率高 ,故治疗后再感染严重。  相似文献   

8.
血吸虫病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性疾病。Mott提出血吸虫病由人类引起而非螺类。因此,对人群接触疫水的定量观察,有利于确定高危人群,以及易感季节的主要感染方式,为早期预防服药以及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调查地区概况试区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彭兴、泰兴两个自然村,为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每年滩地水淹时间4-7个月,居民因生产、生活而频繁接触疫水。2调查方法在两自然村各选择一观察点,于1992年4-11月份的每月中旬第一个星期六开始,连续3d,每d6:00至18:00在所选择地段巡回走动,直接观察登记居民…  相似文献   

9.
八卦洲位于南京长江段江心,为长江内第三大洲,常住人口3万多人。该洲为南京市血吸虫病重疫区,年年有新感染的病人发生。八卦洲轮渡码头为该洲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每天旅客流量约3000多人次。1998年夏,由于长江特大洪水,6月下旬至9月上旬该码头及栈道约100米通道均被江水淹没,水深30~50cm,旅客上下渡轮都需涉水,一些旅客诉涉水后腿上出现小红疹,考虑血吸虫尾蚴性皮炎的可能性较大,为防止血吸虫病人的发生,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当年夏,秋两次在该码头进行哨鼠疫水测定,码头改造后,1999年夏,秋又进行了两次哨鼠疫水测定,现将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10.
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疫情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明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疫情现状及特征,为进一步的疫情纵向观察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择湖沼型湖滩亚型和洲滩亚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各1个,采用Kato-Katz法和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分别检查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问卷法调查居民血吸虫病治疗史和患病史、疫水接触、与血吸虫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等情况。结果民生村和光辉村分别有68.24%和61.39%的居民有患血吸虫病史及治疗史,2周内有腹泻症状史者分别占3.96%和4.39%,有乏力史者分别占8.67%和5.80%。民生、光辉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0.90%、15.18%,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夏季接触疫水人群多于春、秋季,主要接触疫水方式为洗手、戏水、放牧、割草、捕鱼等。耕牛血吸虫感染率2岁以下幼牛较高。结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仍较严重,常规防治措施难以使疫情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行为因素分析,为科学控制晚期血吸虫病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的湖北省公安县2009 2013年确诊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案调查和个人问讯方法,调查内容有个人基本情况、晚期血吸虫病类型、治疗行为和疫水接触情况. 结果 公安县2009 2013年确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49例.其中,男性占67.11% (100/149),女性占32.89% (49/149);年龄主要集中在40 ~49、50 ~59岁,分别为36.24%(54/149)和30.20% (45/149);教育程度以小学为主,为63.76% (95/149);职业以农民和渔民为主,分别为83.89% (125/149)和12.75% (19/149).疾病类型中,巨脾型为83.89% (125/149),腹水型为15.44% (23/149)、结肠增殖型为0.67% (1/149).在149例患者中,有38.3% (57/149)的患者未接受过治疗,未接受治疗的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9,P<0.05);61.7% (92/149)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中,治疗次数在1~5次,平均治疗次数为1.62次/人.90.6% (153/149)的患者因农业生产和捕鱼等生产性接触疫水,游泳等娱乐性接触疫水和生活性接触疫水均占4.7% (7/149,7/149).每年生产性接触疫水的天数多在31~120 d,生活性接触疫水的天数多超过120 d,每年游泳等娱乐性接触疫水的天数少于30d.结论 应加强对长期生产性接触疫水人群的血吸虫病知识健康教育,进行行为干预和病情筛查以控制病情迁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来自全国109个血吸虫流行县(市、区)的人开展基本情况和接触疫水史调查,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对19,403名对象调查发现,血清学阳性率为7.32‰,粪检阳性率为0.57‰。血清学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回顾性调查显示,既往不同暴露疫水方式和暴露强度的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不同。结论流动人口存在血吸虫病感染者,在传播阻断地区开展来自疫区人群的监测十分必要。其感染率与年龄同既往疫水的暴露方式和暴露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掌握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疫水接触特征,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 据。方法 方法 选择鄱阳湖2个湖沼型血吸虫病疫区村居民作为观察对象, 以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居民接触疫水情况。结果 结果 鄱阳湖区居民接触疫水比例及频率较高, 平均疫水接触率为69.77%, 98.96%的疫水接触行为发生在春、 夏、 秋3个季节。 成年男性以生产性接触疫水为主, 主要接触方式为捕鱼和游泳/玩耍; 成年女性以生活和生产性接触疫水并重, 主要接触方 式为洗衣和捕鱼; 学生以生活和娱乐性接触疫水为主, 主要接触方式为游泳/玩耍和洗手, 3类人群疫水接触率分别为 73.33%、 71.63%和61.87%。居民接触疫水频率>1次/周、 1次/周~1次/月和< 1次/月的构成比分别为62.61%、 23.74%和 13.66%。结论 结论 鄱阳湖区居民接触疫水主要时间段为春、 夏和秋季, 主要接触方式为捕鱼, 种田和打草等生产性接触疫水 已由过去的主要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次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南非Durban的郊区对居住在工业区附近的临时居民群作了人—疫水接触方式的调查。调查方法:由3个观察员在河边的3个观察点分别于1982年9月,1983年1月对人群接触血吸虫病疫水的方式、频度、期间和强度作调查并打分记录。每次连续观察7天。另外在一个观察点附近对133户居民的用水情况作上门访问调查。对居住在沿河堤的所有学龄儿童和妇女作埃及血吸虫病和曼氏血吸虫病检查并作虫卵计数。  相似文献   

15.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7~8月用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108例.报告如下: 一、诊断标准(一)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同时接触疫水者有多人发病;(二)有发热等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三)粪便孵化和/或血吸虫COPT阳性(环沉率≥5%)。 二、临床情况 男性41例、女性67例;年龄13~72岁,平均31.0±11.0岁;既往无血吸虫病史者79例,有血吸虫病史者29例。均为端午节前去长江滩打粽叶而感染。接触疫水多者5次,每次7~8h,少者1次.15~20min。74例发生过尾蚴皮炎,其中有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湖北省引江济汉工程区移民对血吸虫病的认知情况,并调查其相关行为。方法采用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工程区移民进行抽样,应用问卷调查和口头访问结合的形式,开展关于血吸虫病认知情况及相关行为的调查。结果共调查1010名移民,回收有效问卷1005份,知道当地有血吸虫病者占92.7%,了解患病原因是接触疫水者占78.1%;53.0%的调查对象家中喂养牲畜,75.0%直接使用人畜粪便灌溉农田,51.6%喂养牲畜的方式为放养。14.2%日常生活中有饮用生水的习惯,23.4%曾在江、河水中游泳、玩耍。男性接触钉螺、饮用生水及曾在江、河中游泳等危险行为发生率较女性高。结论湖北省引江济汉工程区移民对血吸虫病的认知率及相关行为正确率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常德市市区1972年已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指标。1989年3—12月,选择市区机关349个单位,统一综合查病方案,开展普查工作。 调查方法 凡以往粪检阴性到过疫区及有疫水接触史者均为调查对象。采用综合查病包括体检、皮试、COPT、IHA、粪检和直肠镜检查6种。诊断标准参考1976年11月南方十二省市区血吸虫病防治诊断协作会议综合查病组讨论的“关于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现阶段综合性查病诊断病人标准的试行意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鄱阳湖湖沼型血吸虫病亚类疫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方法 选择每种亚类型疫区流行村进行社会经济状况、血防知识和血防意识水平以及疫水接触方式等流行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150户,职业以农民、渔民为主;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人均收入主要在0.5万元以下;收入来源以捕鱼、种田、打工为主;血防意识水平普遍较高(50%);接触疫水方式多样,以捕鱼接触疫水为主。洲垸型收入来源90%以种田为主,而洲岛型73%以捕鱼为主;洲滩型和洲岛型血防知识知晓率(80%以上)好于洲垸型(53.85%)和湖汊型(31.25%);湖汊型和洲岛型捕鱼接触疫水占62.5%和69.23%,湖汊型洗衣服接触疫水占34.37%,以女性为主,接触疫水频率高。结论 鄱阳湖湖沼型亚类疫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多样,流行特征复杂,不同类型疫区有一定的差异,结合目前血吸虫病防治的新阶段和新的流行特征,注重从血吸虫病的传播机理及当地流行特征因地制宜实施可持续发展综合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9.
1993年8-11月在进贤县夏家村对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病效果,开展了现场验证工作。1现场更家村位于山阳湖东南湖汉大郁地旁,村外周围水域均系血吸虫疫水。居民1000人左右,主要从事水稻、棉花生产,约200名男性,主要从事渔业生产。观察前4个月用KatO氏法粪检118例,血吸虫卵检出率为2288%,EPG几何均数为76.54土3.81;调查显示洲滩为一类血吸虫病易感洲滩,感染螺密度任;).005只U.tim’以上,哨鼠疫水测定,阳性率为4.8“2现实对象在志愿者中选择208例长期从事渔业生产者作为观察对象。凡有心血管、消化道、肝、肾严重夹杂…  相似文献   

20.
长江故道废弃集成垸血吸虫病疫情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废弃垸返流人群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及若干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常规查螺、查病和访谈调查,比较移民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1998年移民,至2002年10月止返流人数2300人,主要从事捕鱼、养殖和春收作物种植等,感染率68%;家畜(牛、羊)1997头,感染率87.8%。废堤完整,原垸内钉螺面积尚未扩大,但堤外草洲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密度较高。结论返流人群以废堤为依托居住,生产生活与疫水接触频繁,人畜粪便对有螺环境污染大,构成了向周边地区输送传染源的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