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腑法在中风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通腑法具有降低血压、促进血肿吸收,增加脑氧供应的作用,对中风病的抢救、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通腑法可与开窍、熄风、化痰、活血、清热、利湿等诸法合用,使腑气通畅、气机运转、风阳内潜、阳热下降、上焦壅塞之势得缓,具有"釜底抽薪"之功、"治下助上"之妙.兹对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具体运用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1通腑法主证病机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术后发热多为急性起病,虚实夹杂而以标实为主,临床常见阳明热结肠道腑实之证。急则泻热通腑以治其标,通过"釜底抽薪",腑气得通,邪去热退。泻热通腑法在脑出血术后发热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医"以下治上""脑病治肠"的辨证论治思路,其中"脑-肠轴"学说为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等脑病的作用机制做出进一步的科学说明。  相似文献   

4.
正通腑法是中医八法中"下法"之一,是指通过通畅六腑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降气法是指具有降逆理气作用的一种治法[1],用以调畅机体气机,协调脏腑功能,适用于气之当降而不降、降之而不及甚或不降反升的病证。临床观察发现,多数心系疾病患者在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的同时,常伴有便秘、腹胀、恶心、气促等腑气不降的症状,故在治疗时应重视腑气的通降,运用通腑降气法往往可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近年来笔者用通腑降气法治疗心系疾病,收  相似文献   

5.
李艳芬 《河北中医》2007,29(3):229-229
通腑法属中医治法中下法范畴,"通腑泻浊"法集"泻浊"于"通腑"之中,以大黄等泻下药为主药,荡涤肠胃积滞,使湿浊水毒之邪从大便而出,应用于湿浊(痰)阻滞之证.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腑法是运用药物荡涤胃肠,通泻大便,排除热毒秽浊积滞,引邪外出,推陈致新,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笔者在临床上常运用通腑法治疗急症,每获良效.现将该法临床运用与治疗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下法在中医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急症应用通下法意在通腑泻热,将邪毒直接排出体外,这是通下能够泄热保津的机理所在.而通法不必受"阳明腑实"之限.  相似文献   

8.
通腑法是运用药物荡涤胃肠,通泻大便,引邪外出,推陈致新,以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异病用通腑法为中医学整体辨治独特之处.笔者临证运用通腑法治疗急症,常获良效.现叙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防治肠源性感染和ETM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如何有效地控制肠源性感染。中医通腑攻下法对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出现邪闭腑实证具有良好疗效。亦有研究表明,中医逐瘀通腑之方药具有抗肠源性感染和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ETM)的作用。这无疑为揭示中医通腑攻下法的作用机理,解决现代医学防治肠源性感染的难题,展示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毛德文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肝衰竭"毒邪-毒浊致病"新学说: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之"毒邪致病",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之"毒浊致病";总结了"毒邪致病"学说的"截断逆转法","毒浊致病"学说的"扶阳培土法";并凝练了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毒邪致病-截断逆转"的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导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毒浊致病—扶阳培土"的以茵陈术附汤等为代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肝性脑病"通腑开窍—通腑醒神、通腑保肝"的以大黄煎剂为核心的中医治疗方案等3个新方案。经临床应用证实,该学说指导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开窍通腑化浊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规律,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基本病机是上实,即邪气实。风、火、痰、瘀等浊邪合而为患,闭塞脑窍,而致中风。提出开窍通腑化浊治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采用开窍通腑化浊法具有醒脑开窍、通利浊邪、标本兼治、邪去正安之功。  相似文献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儿科临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赖肺气之肃降而排泄通畅,反之,肠腑积滞不通,腑实内结,浊邪上干,肺失宣肃。笔者有幸随师汪受传教授临证,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易趋康复的特点,运用通腑法,或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加入宣肺通腑之剂治疗乳蛾、肺炎喘嗽、哮喘、便秘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泻下法是临床祛除病邪的一种常用治法,尤其适用于急症,其通过"去邪安正,给邪出路"而保证六腑的正常通降功能。通过论述下法的概念、功能及分类,并结合通腑降浊法治疗横纹肌溶解症、温下法治疗晕厥病、通腑泄热法治疗卒中后肺炎、攻补兼施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等4个中医验案,阐述下法在急症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下法达到泻下存阴、逐邪外出、六腑通降等目的。  相似文献   

14.
贾晶晶  陈战 《中国中医急症》2022,(1):161-162,169
笔者临床中发现,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期多在本虚的基础上,以实邪为主,主要致病因素为热毒、瘀血、水饮.在治疗上应注意腑气的不通,可从肠论治,通过通腑泄浊的方法给邪以出路,强调"通"法在治疗心衰急症方面的重要性,方药首推己椒苈黄丸合小承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15.
八法之一的下法,是以通下肠腑,祛除实热、寒实所致积滞以及宿食、痰饮、水湿、瘀血等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即<黄帝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之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谢晶日教授运用通腑法辨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验案进行整理。谢晶日教授认为腑气通畅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行和保持平衡的重要条件,通畅腑气使肝气舒畅、肺气宣发、脾气升发、胃气和降,起调理气机作用。通腑法不仅用于食滞、瘀血、气滞、湿热、痰饮等有形之邪,还用于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气逆气陷等无形之邪所致功能失衡性疾病。通腑法病位不仅限于下焦,还用于上、中焦;不仅限于肠腑疾病,还用于食管、脾胃、肝胆疾病。吐酸是以浊气上泛郁滞于食管,痞满是以脾胃气机阻滞于中焦,痢疾是以气血邪毒壅滞于肠道为病理特点,以下三案都有“郁滞、阻滞、壅滞、凝滞、涩滞”的腑气堵塞不通特征,故通畅腑气,调畅气机为必行治法。文章摘录谢晶日教授诊疗验案三则,以示谢晶日教授运用通腑法的临床思维、用药特色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7.
展照双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91-1392
<正>通腑法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方,具有通导大便、排出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的治法,属于八法之"下法"。通腑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应用此法治疗内科疾患,每获捷效。1消化系统诸多医家将通腑法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患以治疗大肠、肝胆、胰腺、脾胃等脏腑病变。  相似文献   

18.
"勿令九窍闭塞"是张仲景防病、治病的重要法则。通腑理论源于《内经》,依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历代医家习惯于将通腑指代为泻下大肠实邪的方法。本文从"勿令九窍闭塞"对《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应用通腑思想治疗杂病的探讨,认为张仲景所用的通腑思想范围更广,涉及"八法"中的下法、汗法、清法、消法、吐法、补法等多种治疗方法,使积滞、瘀血、水饮、湿热等多种邪气去有出路,人体恢复到元真通畅状态,有助于拓展通腑思想在临床杂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杨宁 《中国中医急症》1997,6(5):227-230
近年许多研究证实,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可使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破坏.引起肠道内细菌移位,导致肠源性感染和肠道内毒素吸收。这种内源性感染途径一旦建立.感染将难以控制,不仅加剧毒血症。而且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如何有效地控制肠源性感染,是现代医学尚未解决的一个难题。有许多临床报道,中医通腑攻下法对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等出现邪闭腑实证具有良好疗效。亦有研究表明,中医逐瘀通腑之方药具有抗肠源性感染和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这无疑为揭示中医通腑攻下法的作用机理,解决现代医学防治肠源性感染的难…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依据确定立法,探究宣肺通腑法在胸痹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以心病治肺的治疗指导思想,结合相关中医理论,笔者认为心气壅滞当"宣肺气",气行则血行,气血并行则心脉自通。浊邪是胸痹重要的致病因素,大肠为藏污纳垢之地,"六腑藏浊"当攻浊而"通腑",合为宣肺通腑法,从"气"与"浊"两方面进行探析,并从现代医学角度,进一步证实此法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应用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