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侧完全性唇裂解剖功能修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同期矫正鼻、牙槽嵴裂畸形的方法.方法 运用唇裂胚胎发育理论与Carstens的手术设计方法.唇裂修复同时行鼻翼软骨畸形的矫正,并运用基因重组成骨蛋白(rhBMP-2)修复牙槽嵴裂.结果 2004至2008年在美国完成唇裂手术45例,随访3~5年;2007年至今在国内完成单侧唇裂手术10例,随访1年;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运用Carstens技术能够早期矫正完全性唇裂鼻畸形与牙槽嵴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应用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在裂侧唇缘设计一皮肤红唇三角瓣,内旋推向健侧,再造唇珠;口轮匝肌、鼻小柱和鼻翼外侧角的松解、复位固定;鼻底构建与鼻堤形成等多种方法,于2008年4~12月,对4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4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术后双侧唇高、鼻翼和唇红对称,鼻堤和唇珠明显,无鼻底凹陷,效果满意.结论 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具有设计简单易行,切除组织量较少,瘢痕小,唇珠外形佳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对 1994~ 1996年的 10 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经Mil lard法修复后裂侧唇高情况的调查 ,发现有 6 3 %的裂侧唇高有不同程度的短于健侧唇高。而我科从 1997年开始应用Millard法加“Z”成形术修复 10 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以来 ,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术后通过追踪观察半年以上 ,无 1例裂侧唇高显短 ,现总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 :⑴调查对象为 10 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经Millard法修复后 2~ 8年 ,平均年龄 6岁 ,其中男性 6 5例 ,女性 35例。调查结果为 6 3例 6 3 %出现不同程度的裂侧唇高步短现象 ,其中 3mm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手术设计时点X位于∠123的角平分线上,术中采用梯度旋转下降法和口轮匝肌的脱套式解剖,并同时行一期鼻畸形整复术.结果 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于临床应用68例,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5个月,1年内随访的42例中有3例双侧唇高不对称,6例双侧唇宽不对称;1年后随访的26例双侧唇高均基本对称,有2例双侧唇宽不对称.结论 梯度旋转下降法是一种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好方法,该方法强调应将恢复组织移位作为整复治疗中最先考虑和实施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裂隙较宽的完全性唇裂整复术中鼻底修复的方法改进。方法:设计蒂在下的下鼻甲粘骨膜瓣,唇部切口按长庚法设计,制作下鼻甲粘骨膜瓣,患侧颊粘膜瓣及健侧唇"C"粘膜肌瓣共同修复完全裂开的鼻底。结果:127例完全性唇裂患者中,98例为单侧,29例为双侧,术后创口均甲级愈合,鼻底封闭良好,鼻外形矫正到位,左右基本对称。讨论:下鼻甲粘骨膜瓣制作简单,损伤小,能促使裂侧鼻翼外角自由内收,术后无异常并发症,是完全性唇裂鼻底良好修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牙槽嵴裂植骨同期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牙槽嵴裂植骨手术同时,利用自体髂嵴软骨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矫治方法。方法 11~14岁的单侧完全性唇裂伴牙槽嵴裂患者,髂骨松质行牙槽嵴裂处植骨,并将髂嵴软骨移植于鼻背和鼻小柱处,修复唇裂术后鼻畸形。结果 32例患者均Ⅰ期痊愈,患侧口鼻瘘、牙槽嵴裂、鼻翼基部凹陷、鼻小柱偏斜、鼻尖低平等畸形等均得到良好的矫正。结论自体髂嵴软骨移植修复对鼻翼塌陷有良好的支持作用,可以与牙槽嵴裂手术同期施行,可有效矫正唇裂术后鼻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裂鼻部肌肉缺损与鼻端中线结构移位与畸形的关系。方法将33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与3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Ⅱ期修复患者的降鼻中隔肌行解剖组织学对比观察。结果证实单侧完全性唇裂患侧降鼻中隔肌缺损。结论因患侧降鼻中隔肌缺损使鼻中线两侧肌力平衡破坏,肌力平衡失调导致唇裂鼻鼻端中线结构的移位和畸形可能是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重度完全性唇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种修复重度完全性单侧唇裂的方法。方法:应用改良Mi11ard法与裂隙缘粘膜瓣联合应用修复单侧重度完全性唇裂,笔者自2000年始应用此法对单侧完全性重度唇裂的鼻槛修复及口、鼻瘘口封闭、鼻堤重建效果满意。21例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所有病例经术后复查效果满意。结果:该组病例在唇裂修复的同期行口、鼻瘘口之完善封闭。结论:此方法适用于单侧重度完全性唇裂且齿槽骨裂隙较宽大者。  相似文献   

9.
单侧唇裂降鼻中隔肌的解剖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裂鼻部肌肉缺损与鼻端中线结构结构移位与畸形的关系。结果证实单侧完全性唇裂患侧鼻中隔肌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裂鼻部肌肉缺损与鼻端中线结构移位与畸形的关系。方法将33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与3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Ⅱ期修复患者的降鼻中隔肌行解剖组织学对比观察。结果证实单侧完全性唇裂患侧降鼻中隔肌缺损。结论因患侧降鼻中隔肌缺损使鼻中线两侧肌力平衡破坏,肌力平衡失调导致唇裂鼻鼻端中线结构的移位和畸形可能是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同期整复术后发育的近期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同期整复术方法,并初步观察其对鼻部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27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患儿在婴儿期行唇裂鼻畸形同期整复术,术后随访6~8年,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定量分析患者术后照片,对所定的各标志点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 27例患儿中,10例鼻外形远期效果为优,良14例,差3例.结论 在了解鼻部血供解剖的基础上,应用适宜的手术方法进行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同期整复,对鼻部发育无明显影响,可以减轻或消除学龄前患儿的唇裂伴发鼻畸形.  相似文献   

12.
唇裂的形成是因胚胎发育时中胚叶从神经嵴到头部和面部的增厚支膜复盖不全,移行迟缓或缺如所致。腭裂是因胎儿发育期间裂缝内舌异位,导致腭难以融合。胚胎性腭分为初腭和继发腭二阶段。初腭发育于妊娠4~7周,由门齿骨(四个前齿及其牙槽)、鼻中膈和鼻小柱组成。继发腭发育于妊娠7~12周,包括硬腭和软腭。唇、腭裂按程度可分为:1.不全性腭裂;2.完全性腭裂;3.不全性腭裂及唇裂;4.单侧完全性唇腭裂;5.双侧完全性唇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鼻牙槽塑形矫治器(PNAM)联合改良Millard术式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唇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8年7月-2020年3月收治的180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行Millard手术治疗,观察组行Millard手术+PNAM治疗,分别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14.
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方法和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先天性唇裂患儿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1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裂13例,均伴双侧完全性腭裂;双侧不完全性唇裂9例,均无腭裂;混合性唇裂4例,均伴单侧完全性腭裂。应用原长法的原则进行唇裂整复,术中解剖口轮匝肌,复位后进行框式缝合;唇珠的形态由侧唇红唇肌肉瓣完成;红唇缘原有自然形态完整保存;同期初步矫正鼻畸形。结果术后患儿创而均Ⅰ期愈合。鼻底宽度及丰满度均较满意,唇弓形态好,无口哨畸形。上唇静态及动态时外形均较好。26例均获随访10d~3个月,双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有较好的鼻尖及鼻孔形态,均不需进行二期手术;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有一定的鼻尖及鼻孔形态,仅遗留鼻小柱过短;混合性唇裂患儿两侧鼻翼基脚稍不对称。结论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时,对传统的整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并进行适当完善和修改,另加一定的缝合技巧,可在术后近期静态与动态均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隐性唇裂是先天性单侧唇裂畸形中最轻的一种类型,也称为顿挫型、微小型、先天自愈型或伪匿型唇裂.目前,国内外对于隐性唇裂的概念尚没有完全标准化.1938年,V Veau首次按照单侧唇裂的严重程度,从完全性唇裂到微小型唇裂进行描述,并将第一类称作为隐性唇裂.虽然他也认识到,唇裂同时存在齿槽弓及鼻部的畸形,但描述重点仍放在唇部软组织的缺损上.  相似文献   

16.
旋转推进、三角组合瓣修复单侧唇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克服Millard法Ⅰ式及Ⅱ式修复单侧完全性裂存在缺点。采用鼻底下旋转推进瓣,唇弓上三角瓣的组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后裂。避免了术后患侧上后偏短及上唇直线疤痕缺陷。患侧唇峰确定在与健侧唇峰口角距等长处,并用健侧唇红肌肉辩插入祢补患侧唇红厚度不足,从而避免术后唇弓不对称畸形。术中充分游离患侧鼻翼外侧脚及鼻翼软骨皮肤面,可明显改善鼻翼畸形。取得满意修复效果。旋转推进辩和三角组合辨是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纹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定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畸形人体测量学指标,并进行定量分析,为手术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60例7~12岁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采用人体测量学方法选出7个测量指标,该指标与临床上解剖形态学鼻畸形特点相对应.结果 该测量方法能客观定量评价唇裂术后鼻畸形Ⅱ期修复的效果.结论 该方法简单、易行且可靠,为手术矫正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术前分析和术后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客观定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畸形同期整复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14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患者,采用三角瓣法修复唇裂,Bardach法矫正鼻畸形手术切口同期矫正鼻畸形,将畸形的组织尽可能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尤其是错位鼻软骨的复位,为患儿建立一个对称性的骨架.并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鼻畸形修复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本组14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经6~18个月随访,上唇解剖形态自然,动、静态效果良好,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鼻小柱居中,双侧鼻孔基本对等,鼻唇部瘢痕轻微,医患评价均满意.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畸形同期整复术,可以在早期将畸形的组织尽可能地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不仅可获得即刻的手术效果,远期效果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19.
单侧唇裂的个体化修复设计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的临床分型,根据分型制定个体化修复术式,评价手术效果。方法:50例单侧上唇裂患者,平均年龄4.8个月,包括单侧完全性唇裂、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根据唇高分为4型,分别对各型应用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法、制定术后效果评定方法,观察术后近期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近期唇弓、唇红、唇珠恢复好,鼻畸形得到改善。结论:单侧唇裂修复根据临床分型应用个体化唇裂修复设计,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前唇长度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的有效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双侧完全性唇裂死婴新尸体2例,经氧化铅动脉灌注造影后,取鼻唇部组织拍X线片,了解其血供特点.临床上选择前唇长度明显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16例,利用其前唇血供特点,在鼻唇部做V形切口,使鼻小柱与前唇充分分离,形成近似带血管蒂的岛状前唇组织瓣,前唇便很容易下降到与侧唇对应的位置,解决了前唇长度不足的难点.然后,按照Millard的术式修复双侧唇裂.1年余后拍摄患者正、侧头位面像,在照片上测量鼻唇面各解剖标志点之间线性距离及角度,并与对照组30例正常婴幼儿比较,客观地评估手术效果及稳定性.结果 双侧完全性唇裂的前唇血供主要由鼻中隔后动脉供应.16例双侧唇裂患儿术后1年,上唇形态良好,测量的各项指数统计学处理显示:多数与正常婴幼儿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上提示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双侧唇裂患者前唇血供主要由鼻中隔后动脉供应的解剖特点,修复完全性双侧唇裂,可以有效地解决前唇过短的难题,术后效果理想、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